歷史沿革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伏波將軍路博德受武帝之命,平定百越、南海後,在海南設珠崖、儋耳兩郡,其中珠崖郡所轄的五縣之一臨振縣,縣治就選址在“龍盤鰲居”的水南村。
隋朝時期,譙國冼夫人征撫海南,奏請在海南建立了崖州,臨振縣納入崖州管轄。自此,冼夫人及其後代便相襲在作為臨振縣治的水南村開府設帳,安民興業。隋大業六年(610年),以臨振縣改置臨振郡(郡治仍在水南村),冼夫人獲稱“郡主冼太夫人”。自隋至唐,冼夫人後代一直依託皇朝賜封的水南村郡治地,對海南南部進行管理和開拓。
此後,唐代振州州衙、寧遠縣署、北宋政和年間的吉陽軍署,及明朝正統時布政分司行署等,均設於此。
另外,自唐至宋、元年間,因遭朝廷貶謫、流放到三亞的賢相名臣、流寓名士有20多名,大都寓居在水南村。例如因反對武則天失敗而遭貶的初唐宰相韓瑗,晚唐時期的宰相李德裕,曾監修國史的北宋宰相丁謂,《舊五代史》編者、宰相盧多遜,薦舉岳飛為抗金統帥、反對投降而與秦檜不屈抗爭的南宋宰相趙鼎,冒死向宋高宗上書的愛國名臣胡銓,元代著名詩人王仕熙等。
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
水南村北傍寧遠河,南依南山嶺,西有大港,東南臨崖州灣。
氣候
水南村地處低緯度,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全年高溫多雨,陽光充足。颱風季節從每年的6月份開始,10月份結束。
水文
(1)地表水。水南村臨近寧遠河,而寧遠河集雨面積可達到1093平方公里,是三亞少有的集水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較大河流。
(2)地下水。保港至水南四村一帶富水性強,單層單位水量1~3升/秒米,岩組厚度小於130米。
人口民族
民族主要以漢族、黎族為主。
經濟概況
水南村自然條件好,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以發展冬季瓜果菜種植業、庭院經濟為主,尤其是以種植檳榔、香蕉為主的庭院經濟聞名遐邇。位於225國道兩側,近年來,隨著全鎮冬季瓜菜生產的發展,該村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在國道兩旁邊設定約130個瓜菜收購點,招引全國各地客商前來收購瓜菜,發往全國各地,是海南主要的瓜菜收購批發集散地。
風景名勝
水南村古民居由於水南村特殊的“流放文化”,至今水南村中大族如裴、盧、黎、慕容,他們都是被貶名臣、學士或名宦的後代。因他們的先人來自不同地方,所以民居建築風格多樣。目前,水南村尚存明清民居,布局多為三合院式,典型的包括門樓、照壁、天井、正廳、配房、側房。由於三亞屬於熱帶型氣候,因而如何更好的使建築通風散熱成為設計中的重要因素 。平面布局緊湊、密集, 用最少的外牆輻射面包含了最多的住屋單元, 如正廳一般三開間, 五架抬梁式結構,中央為堂屋, 兩側設臥室, 臥室之間利用樑柱框架結構的特點, 做不到頂的隔扇牆,上空部分成為通風的空間;屋面是重檐硬山頂,非常有特色,以更好的適應平面大進深的需要; 正廳前施外廊, 達到了降低室內溫度的目的, 同時圍合出日常休閒及鄰里交往的半室外空間。這種被動的適應氣候的原生態設計處處體現在水南傳統民居的設計與建造之中 。
盛德堂
該建築坐落在今水南中坊村。始建於宋代,原是唐代晉國公裴度第十五代孫裴聞義宅院,後來成為海南裴氏宗祠。歷經族人修建,規摸宏整。當年宋朝被貶來崖州的胡銓、趙鼎就住在水南村裴家l日宅。胡銓北歸前曾題書“盛德堂”木匾留贈,故得名。在後來的幾百年中,裝家舊宅因收留居住過眾多的貶宮名臣而聲名鵲起,成為海南文化史上的重要遺蹟。從南宋到清末,為盛德堂題贈詩詞的就有四十多人。
2009年4月,經海南省文物部門批准,三亞市組織有關專家對“盛德堂”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初步摸清其建築布局,為典型的宗祠建築布局,分為門樓、過廊、過廳、正廳、圍牆五大部分,占地500多平方米。
2009年,三亞市政府撥款對盛德堂遺址進行就近還原複製。遺址幾米外,用灰白的城磚、瓦片砌造起了一座新的“盛德堂”。
曬經坡
三亞水南四村原有一個港口名叫大港。此港在唐代為寧遠河的出海口,是當時振州(今三亞市)對外關係的海上門戶。港口附近有一塊平坡,背風向陽,俗名大坡,現一般稱作“曬經坡”。
唐天寶七年(748年),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遇颱風漂船到大港附近登岸。鑒真和尚等因東渡弘法的需要,隨船帶有大量的經書佛寶,計有金字《華嚴經》、《大品經》、《大集經》、《大涅經》等,都是佛門無價之寶;另有雜經、章疏等一百餘部,並道場幡、珠幡一百餘面,袈裟一千餘件等。
歷經數個月的海上風浪,又遭颱風襲擊後連續14天的漂流行船,船上經書、佛幡、衣物盡濕。鑒真和尚一行登岸後,最急切的任務就是要保護好這一大批佛寶。
恰值天日晴朗,便趕忙將全船濕物搬上大坡即近晾曬。數千件佛寶陳放在沙坡上,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蔚為奇觀,當地男女,爭相擁來觀看。
其後,鑒真等在振州居留一年,授戒講律,影響很大。後人將大坡呼為“曬經坡”,以示紀念。
著名人物
黃道婆(約1245—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宋末,黃道婆自松江府烏泥涇流落崖州,寓居水南村四十年,潛心學習棉紡技藝。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鑒真(688~763)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鑒真一生六次東渡,到日本傳播佛教。748年,鑒真率僧人水手崇福寺出發,再次東行。在東海上,大船遭到強大北風吹襲,連續漂流14天才看到陸地,16天后方能上岸,發現已經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亞),其時振州別駕馮崇債親率四百甲兵,將鑒真一行迎至水南村的太守衙。鑒真在此休整一年,並主持修建了大雲寺,設壇傳經布道,水南村因之成為海南歷史上早期佛教文化鼎盛之地。
盧多遜(934~985年)北宋宰相,《舊五代史》編者。多遜遭朝廷貶謫、流放到三亞。盧多遜在水南村3年間,與士民密切相處,感情深厚。他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水南村》二首。並且,他在水南村推廣儒學教化,傳播中原文化,為海南發展作出了貢獻。
胡銓(1102~1180年)南宋名臣,字邦衡,號澹庵,吉州廬陵人。力主抗戰,反對投降。曾上書皇帝直言,請將奸臣秦檜、孫近、王倫三人斬首示眾,以激勵天下民心。因此,遭到秦檜等人報復,連遭流貶。寓居於趙鼎曾經棲身的崖城鎮水南村裴聞義宅,並親筆題額該宅為“盛德堂”,寫了《盛德堂賦》。在崖州,每日以訓傳經書為樂事。當地黎族首領曾送子拜他為師,學習文化禮節。與當地少數民族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居瓊8年,留傳大量詩詞。
鐘芳,字仲實,號筠溪,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政治家,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水南鄉人。他“上繼文莊(丘濬),下啟忠介(海瑞)”,被尊稱為“嶺南巨儒”。著有《春秋集要》《學易疑義》《筠溪先生詩文集》《少學廣義》《崖州志略》等著作。他提出“知行本自合一,知以利行,行以踐知”的哲學觀點,連王陽明都對其欣賞有加。
黎宗彥(1916~1940),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水南鄉人。第一個擊落日本侵略軍轟炸機的瓊籍飛行員。1940年春在一次空戰中因機上燃油耗盡,飛機在四川達縣墜毀,以身殉國。
詩詞紀念
北宋宰相盧多遜創作的七律二首
水南村為黎伯淳題 其一
珠崖風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門。
鸚鵡巢時椰結子,鷓鴣啼處竹生孫。
魚鹽家給無墟市,禾黍年登有酒樽。
遠客杖蔾來往熟,卻疑身世在桃源。
水南村為黎伯淳題 其二
一簇晴嵐接海霞,水南風景最堪夸。
上籬薯蕷春添蔓,繞屋檳榔夏放花。
獰犬入山多禾鹿,小舟橫港足魚蝦。
誰知絕島窮荒處,猶有幽人學士家。
元朝宰相王仕熙創作的七律
水南暮雨
千樹檳榔養素封,城南籬落暮雲重。
稻田流水鴉濡翅,石峒浮煙鹿養茸。
明日買山栽薯蕷,早春荷插剪芙蓉。
客來疍浦尋蓑笠,黃蔑穿魚酒正濃。
清朝崖州學正鄭懋昌創作的七絕
水南暮雨
水滸村南隱暮鴉,近溪茅屋傍漁家。
夜來雨過疏藤響,滴落檳榔半樹花。
清朝崖州知州嵇震創作的七律
水南暮雨
野涵疍雨霏霏急,山雜蠻煙漠漠遮。
牽犢豎歸原上草。荷蓑人立渡頭沙。
小溪繞郭二三里,短竹編籬四五家。
若把丹青圖作畫,此中應著武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