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物佳釀
縱觀世界各國用
穀物原料釀酒的歷史,可發現有兩大類,一類是以穀物發芽的方式,利用穀物發芽時產生的酶將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
酵母菌將糖份轉變成
酒精;另一類是用發霉的穀物,製成
酒麴,用酒麴中所含的酶製劑將穀物原料糖化發酵成酒。從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用酒麴釀造的,而且中國的酒麴法釀酒對於周邊國家,如日本、越南和泰國等都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在講述中國酒的品種及特徵之前,有必要對中國的酒麴作一個較詳細的了解。
雖然中國人民與麴櫱(niè)打了幾千年的交道,知道釀酒一定要加入酒麴,但一直不知道麴櫱的本質所在。現代科學才解開其中的奧秘。釀酒加曲,是因為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
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胺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櫱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將櫱本身中的澱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同時, 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
酒麴種類
酒麴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
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主要表現在:酒麴品種齊全,工藝技術完善,酒麴尤其是南方的
小曲糖化發酵力都很高。現代酒麴仍廣泛用於黃酒,白酒等的釀造。在生產技術上,由於對微生物及釀酒理論知識的掌握,酒麴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原始的酒麴是發霉或發芽的穀物,人們加以改良,就製成了適於釀酒的酒麴。由於所採用的原料及製作方法不同,生產地區的自然條件有異,酒麴的品種豐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國酒麴的種類和製造技術基本上定型。後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以下是中國酒麴的種類:
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故分別稱為
麥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製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製成的
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麴黴)。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為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藥的稱為藥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為豆曲(豌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為
大曲(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 分為傳統酒麴(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麴(如米麴黴接種的米曲,
根霉菌接種的根霉曲,黑麴黴接種的酒麴)。
分類
現代大致將酒麴分為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於紅麯酒的釀造(紅麯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為原料的培養物。可用於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如今麩曲法白酒是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產量占總產量的70%以上。
麯酒分類
大麯酒
大麯酒,以大曲為糖化發酵劑,大曲的原料主要是小麥、大麥,加上一定數量的豌豆。一般是
固態發酵,大麯酒所釀的酒質量較好,多數名優酒均以大曲釀成。
小麯酒
小曲是以稻米為原料製成的,多採用半固態發酵,南方的白酒多是
小麯酒。
麩麯酒
以純培養的麴黴菌及純培養的酒母作為糖化、發酵劑,發酵時間較短,由於生產成本較低,為多數酒廠為採用,此種類型的酒產量最大。以大眾為消費對象。
混曲法白酒
主要是大曲和小曲混用所釀成的酒。
技術演變
原始的酒麴
我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麴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霉或發芽,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霉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發芽的穀物和發霉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霉的穀物稱為曲,發芽的穀物稱為櫱。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空氣濕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散曲在我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麵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濕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
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注釋為“餅曲”。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為代表,我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為成熟的境地。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我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性能的差異上。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複雜,工序較長,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古人為何多此一舉?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性能優於散曲。從原理上看,我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布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況也不同。有專家認為,釀酒性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
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塊曲的使用更適於複式
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為“范”,有鐵制的園形范,有木製的長方體範,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為“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為均一。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更為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為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