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氏土司(麗江木氏土司)

木氏土司

麗江木氏土司一般指本詞條

木氏土司是指明清雲南三大土府之一的納西族木氏封建領主,歷經元、明、清三代,直到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歷經22世470年。他們是麗江土地森林河澤的所有者,也是政治上的統治者。統治人民在明正德年間就有5.7萬人。木氏領主基本上通過徭役制和實物代役租的形式維繫著自己的利益。在雲南土司的歷史上,木氏土司接受漢文化最早。史稱:“雲南諸土司,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

宋寶祐元年,蒙古憲宗三年(1253),蒙古軍經境征大理,第二年,封巨津州納西族首領和牒之子阿乾為茶罕章管民官。宋景帝四年,蒙古中統四年(1263),將茶罕章管民官之職改封於麗江壩族首領阿良。

明洪武十五年(1382)阿良五代孫阿得歸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賜阿得姓木,並封其為世襲土知府,木氏土司世襲統治境內及周邊滇、川、藏部分地區,明代,木氏土司承前啟後,開採銀礦,用武力向北與吐蕃爭奪金礦、鹽礦,興修水利,發展農牧業及手工業、商貿業,與蒙化、元江並稱為去南三大土府之一,富冠諸土司,並以知詩書、好守禮義而著稱於當時,影響於後世。木氏土知府積極向朝廷捐餉銀、戰馬,多次派土兵幫助朝廷征戰,成為全省土司之首。

清代,初期沿明制仍封木氏為世襲土知府。但實力大不如前。至清雍正元年(1723),清王朝對麗江實行“改土歸流”,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世襲土知府為世襲土通判,解除了木氏土司的治權。木氏世襲土通判之職延襲至民國年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氏土司
  • 時間:元、明、清三朝
  • 傳襲:22代
  • 民族:納西族
歷史追溯,歷任土司,統治區域,府邸,木府,木土司城堡,影視相關,專家見解,

歷史追溯

木氏一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唐朝,按照傳說,木氏的先祖是個能耐極大和聰慧的人。
麗江境內的土司制度始於宋末元初。
宋寶祐元年,蒙古憲宗三年(1253),蒙古軍經境征大理國,第二年,封巨津州納西族首領和牘之子阿乾為茶罕章管民官
宋景帝四年,蒙古中統四年(1263),將茶罕章管民官之職改封於麗江壩納西族首領阿良。
明洪武十五年(1382)阿良五代孫阿得歸附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賜阿得姓木,並封其為世襲土知府,木氏土司世襲統治境內及周邊滇、川、藏部分地區。明洪武十六年又頒旨“授爾子孫世襲土官知府,永令防固石門、鎮御蕃韃”、“封中順大夫”。
從此,這個家族在延續父子聯名制的同時,擁有了漢族的姓氏“木”姓,並以“世襲土官知府”的身份統治麗江。而木氏土司為了保持統治集團姓氏的高貴,推行“官姓木,民姓禾”的制度。木氏土司代代承襲,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甚至是解放以後。
明代,木氏土司承前啟後,開採銀礦,用武力向北與吐蕃爭奪金礦、鹽礦,興修水利,發展農牧業及手工業、商貿業,與蒙化、元江並稱為雲南三大土府之一,富冠諸土司,並以知詩書、好守禮義而著稱於當時,影響於後世。
木氏土知府積極向朝廷捐餉銀、戰馬,多次派士兵幫助朝廷征戰,成為全省土司之首。清代,初期沿明制仍封木氏為世襲土知府。但實力大不如前。
至清雍正元年(1723),清王朝對麗江實行“改土歸流”,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世襲土知府為世襲土通判,解除了木氏土司的統治權。木氏世襲土通判之職延襲至民國年間。
元代,隨著中央集權的強化和各族人民向心力的加強,中央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與歷朝對連續少數民族採取的“羈縻”相比,中央王朝的管理加強了,表現在:(1)官吏任用權、承襲、考核權掌握在中央。(2)各地土官要向中央王朝繳納賦稅和定期朝貢。(3)中央王朝對各地土官所屬的軍隊有徵調權。即政權、財權、軍權等主要方面要屬於中央,土府、土州、土縣等本身,有一定自治權,其實質就是中央王朝郡縣制的一種變通形式。
土官的任職要有朝廷頒發的誥敕,明清制度一至五品以“誥命”授予。木氏土司任職的知府,為從四品或正五品,故稱誥命。
木氏每次承襲,均要本人或派親信進京朝覲,請給誥命。到明代中後期多派人去進京請誥。當時土官能否承襲,在吏部有驗封司“委官體勘,別無爭襲之人,才呈部具奏照例承襲”。在省內,先要通過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等“三司”會勘屬實,即應襲人姓名、所屬身份、住址、所管地方、人口、自始祖以來襲職事跡,官府查對紙號,以為憑據,還要地方官出具保結文書,這些材料齊全,才能上報朝廷請求襲職,稱“保勘襲職”。為了便於承襲,在家庭內部,木氏土司採取嫡系承襲制,
從元到明末,一直如此。元代4世、明代14世,均為長子繼承。秩序不亂,有利於家庭統治的交接。在其家譜中,將歷代的人物、事跡、長幼記述得十分清楚。誰是“承襲人”很明確,因而避免了“嫡庶不明,累年爭襲”的弊端。只是到了清初,原有的家法變了,木靖之後由胞弟木繇之子木堯承襲,此後,堯之次子木興、次子木鐘相繼承襲。
木氏土司經元、明、清三朝,傳襲22代,共470餘年。

歷任土司

1.木得(1304~1389)【阿甲阿得】洪武十五年~二十三年任麗江土知府(1382~1390)1382年朱元璋賜木姓,1383年任麗江土知府。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8年。
2.木初(1345~1425)【阿得阿初】洪武二十四年~永樂十七年任麗江土知府(1391~1419)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28年。
3.木土(1364~1433)【阿初阿土】永樂十八年~宣德八年任麗江土知府(1420~1433)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7年。
4.木森(1401~1442)【阿土阿地】宣德九年~正統六年任麗江土知府(1433~1441)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9年。
5.木嶔(1429~1485)【阿地阿習】正統七年~成華二十一年任麗江土知府(1442~1485)太中大夫、資源治少尹,正三品,在任43年 (在任最長)。
6.木泰(1455~1502)【阿習阿牙】成華二十二年~弘治十五年任麗江土知府(1486~1502)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17年。
7.木定(1476~1526)【阿牙阿秋】弘治十六年~嘉靖五年任麗江土知府(1503~1526)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24年。
8.木公(1494~1553)【阿秋阿公】嘉靖六年~嘉靖三十三年任麗江土知府(1527~1553)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28年。
9.木高(1515~1568)【阿公阿目】嘉靖三十三年~隆慶二年任麗江土知府(1554~1568)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15年。
10.(1534~1579)【阿目阿都】隆慶三年~萬曆七年任麗江土知府(1569~1579)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11年。
11.木旺(1551~1596)【阿都阿勝】萬曆八年~萬曆二十四年任麗江土知府(1580~1596)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17年。
12.(1569~1597)【阿勝阿宅】萬曆二十四年~萬曆二十五年任麗江土知府(1596~1597)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2年(在任最短)。
13.木增(1587~1646)【阿宅阿寺】萬曆二十六~天啟三年任麗江土知府(1598~1624)(讓位給子木懿,隱居芝山)。 左、右布政使司布政使,從二品,在任26年(官職最高)。
14.木懿(1608~1692)【阿寺阿春】天啟四年~康熙七年任麗江土知府(1625~1668年)(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25年。
15.木靖(1627~1671)【阿俗阿胃】康熙十一年(木靖無子傳侄木堯,木堯又讓位給子木柚)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16年。
16.木堯(1647~1708)【阿胃阿揮】康熙十七年~康熙三十年任麗江土知府(1678~1691)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12年。
17.(1667~1720)【阿揮阿住】康熙三十一年~康熙五十五年(1692~1721)子木崇世襲,1722年病死傳給四弟木鐘。 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5年
18.木鐘(1723年)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歸流,從此木府結束在麗江統治。
19.木德雍正三年(1725),木鐘病故。其子木德當時只有九歲,承襲土通判的職務。木氏在政治上失去了權力,經濟上的地位也今非昔比,田產牛羊都被充公,以致木家“室如懸磬,貧乏難堪”。後來幾番爭取,朝廷才同意發還一些土地,供其收取租稅。
20.木鐘死後,木德、木秀、木睿、木漢、木景、木暉先後繼任土通判。1911年辛亥革命後,雲南都督蔡鍔令木蔭任“土通判所使”,木標、木瓊繼任。

統治區域

元代以前,境內處於“酋寨星列,不相統攝”的局面。宋末元初,阿良一系受到元王朝的扶持重用。在改朝換代之際,任上土司審時度勢,適時地歸附新王朝,受到明、清兩朝的冊封。其直接統治區域為麗江縣域全境,今維西縣蘭坪縣全境,中甸縣金沙江邊河谷地區。
明代以來,西北部吐蕃武裝力量多次南下,侵掠木氏土司的統治區域。在中央王朝的支持下,木氏土司擊退來犯之吐蕃武裝,揮兵長驅直入,將勢力範圍擴張至北部藏區。
西北面: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明太祖敕命土知府:“裨楊塘鎮(今香格里拉縣小中甸一帶),節制西番,禮際機便從宜,擯相體統行事,以彰國威。”
明永樂四年(1406),木初遣通事禾節,與錦衣衛鎮撫司指揮使朱程至中甸,開設楊塘、鎮道二安撫司,明成化十九年(1483)木氏土司開始進軍中甸,至嘉慶三十年(1551)占領中甸全境,繼而向北推進。
《巴塘縣誌》政區建置載:“明隆慶二年至崇禎十二年(1568~1639)雲南麗江土知府納西族木氏土司攻占巴塘,並派一大臣駐紮巴塘,以巴塘為中心建立得榮麥那(得榮)、日雨中咱(中咱)、察哇打米(鹽井)、宗岩中咱(宗岩)、刀許(波柯)等5個宗(相當於縣)進行統治。這時期,巴塘屬雲南麗江土知府管轄。”
1991年纂修之《理塘縣誌》第一篇第三章載:“元明時期,理塘被雲南麗江土知府納西族木氏土司占領,統治約70餘年,在此期間,木氏土司先後將大批麗江納西族人強行遷入理塘。”木氏土司的勢力範圍往北延伸至昌都地區
東北面:明天順六年(1462)始,木氏土司始進征鼠羅(今木里)、鹽源鹽邊等地,後逐漸延伸到九龍稻城康定等地。
《義敦縣誌》遺蹟部分載:“木天王死後,人民神之,凡所轄之地東由打箭爐(康定),西至察木多(昌都)各寺院皆塑其像於正殿,名曰木王殿。”
西南:今怒江州緬甸境內的恩梅開江一帶均屬木氏土司勢力範圍。
明崇禎十二年(1639),蒙古族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占領昌都、巴塘、理塘、中甸等地,結束了木氏土司在北部藏區的統治。
明末清初,木氏 土司的實力逐漸衰弱,對東北部、西部的勢力範圍漸漸無力控制。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新疆蒙古族準噶爾部東陵敦多布占領西藏及今川滇藏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康熙帝命川、滇同時進征西藏。土知府木興奉命親領土兵500名,委土守備二員,土千總二員,沿途幫安台站,搭造橋船,把守要渡,偵探嚮導,護軍糧餉。木興之子木崇授扎符一張,任隨征游擊,並委土守備二員,土千總二員,土把總四員領精壯土兵500名,隨軍進征,由欽差伍標調遣,充當先鋒。土知府木興,欲乘朝廷用兵藏區之際,收復木氏對北部藏區的統治。
木興請求雲貴總督蔣陳錫向朝廷奏疏,要求將中甸等地仍歸木氏管轄。朝廷上諭:“應如所請,將中甸地方及巴塘、理塘仍為麗江土知府管轄。”其時川軍已占領巴塘、理塘等地,四川總督年羹堯奏疏:“四川現在用兵,一切用糧調遣之事,道經巴塘、理塘,關係緊要,…請仍歸四川管轄,有濟軍務。”
朝廷上諭:“應如年羹堯所奏,…其巴塘、理塘地方,應暫歸四川統轄,俟事平之日,再照原議改隸雲南。”川督年羹堯,因巴塘、理塘之爭,與雲南方面結下隔閡,年借雲南方面運送糧遲之事,彈劾雲貴總督蔣陳錫、雲南巡撫甘國璧,朝廷將蔣、甘二人革職,並命二人自備口糧,運米進藏,蔣於途中病死,甘留藏三年始還。
木興督運軍糧至喇普地方,當地土目巴松“耽擱公文,攔截軍餉”,木興部下將巴松殺死。年羹堯向朝廷參劾木興:“八月二十日,木興帶領蠻兵,前至喇普,因番目巴松,以已歸四川為辭,即被殺死,又示威蠻番,勒令歸已,以至蠻番欲圖報復,各思揚兵,巴塘之運路遂阻。木興狂悖生釁,殺良阻運,請革職拿禁省城,俟西藏事平,嚴審究擬。”木興得悉,驚悸成疾,遂拮据返家,於十一月初九日亡故。
其子木崇,隨清軍入藏作戰,染上寒濕症,回師調治不愈,亦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二月三十日亡故。至雍正五年(1727),朝廷勘定滇川兩省疆界,凡江外中甸,江內其宗、喇普、阿敦子等地俱還滇轄,巴塘、理塘、查木多等地歸四川管轄。

府邸

木府

木府(Mu Fu Mansion)是麗江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位於麗江古城獅子山下,是麗江古城文化之“大觀園”。 整個建築群坐西向東,是一座輝煌的建築藝術之苑。明末時達到鼎盛,其府建築氣象萬千,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嘆木府曰:"宮室之麗,擬於王室"。
“北有故宮,南有木府”,木府是一座輝煌的建築藝術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築的風采氣質,同時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築古樸粗獷的流風餘韻,而其座西朝東,府內玉溝縱橫,活水長流的布局,則又見納西族傳統文化之精神。
據《麗江府志》記載,從前的木府殿堂巍峨、布局嚴謹,僅中軸線就有369米長,中軸線上分別有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等大殿,兩側房屋羅列,樓台亭閣,數不勝數;花園迴廊,風格別致。其總體建築風格為“仿紫禁城而建”。

木土司城堡

木土司城堡位於香格里拉縣小中甸鄉聯合村公所貢下村西側,城堡具體始建年代不詳,小中甸作為迪慶境內較廣闊而豐膄的藏區平原,是當年木氏土司屯田屯兵的一個好場所。同時,小中甸作為向藏區進發的第一道兵城,具有較強的戰略優勢,易攻、便守、利退。
木土司當時在藏傳佛教噶舉派勢力範圍內修建城堡,也利於創造機會與噶舉派高僧接觸,推崇藏傳佛教,利用藏傳佛教對藏民的感召力,來實現對藏區的統治。自公元1253年開始,納西族世襲土司木增就成為滇西北地區有較大影響的納西族首領,民間稱其為“木天王”。

影視相關

木府風雲》是于榮光執導,秋瓷炫、于榮光、呂良偉潘虹等演員主演的民族古裝影視劇。劇集講述了明代雲南納西木氏土司在當地統治時期,木氏家族內部風雲變幻的恩怨情仇。該劇是央視第一部收視率破2億的電視劇。

專家見解

木氏土司研究專家談《木府風雲》
夾縫中崛起的一方霸主
電視劇《木府風雲》中的“木王府”,已不是木氏土司主宰麗江時的府衙,這座占地43畝的雄偉建築,重建於1996年的麗江大地震後。“總體上,它比原來的木府更加雄偉。”
“木王府”原名“麗江軍民府衙”。在余嘉華教授看來,木氏家族不會將木府命為“木王府”,對於低調內斂、忠君愛國的木氏家族來說,這種僭越之舉不會發生,慎行也是納西先民的生存之道。
納西族的祖先,是黃河流域漢代南遷的羌民。物產豐富的四川鹽源,正是他們在漢唐時期的活動中心。這個土地肥沃、風光旖旎的大壩,四周還生活著漢、藏、彝等族民,納西是其中的一個弱小民族。
據余教授之見,鹽源出產大量鹽鐵。在農耕社會,鹽鐵是國家的經濟命脈,也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族民爭奪的重心。戰亂頻仍,在夾縫之中生存的納西族,便只有遷徙一途。
選擇麗江,是納西先民的智慧之表現。這個地方,風景秀麗不說,海拔也才兩千多米,不高不低。區位上遠離中央王朝,東北遠離四川涼山的彝族,西北遠離藏族,往東南遠離雲南的行政中心昆明。遠離權力和征戰的中心,便有了相對寬鬆穩定的生存空間,為納西族崛起為一方霸主奠定了基礎,至此,木氏家族的精彩故事拉開序幕。
三次高明的審時度勢
現今耳熟能詳的木氏土司及其先祖,是納西族在長期的發展中,選擇的民族領袖。從三次高明的審時度勢中,可以看出這種選擇的正確性。
稍懂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提起元世祖忽必烈,腦海中肯定會響起草原民族嘶吼的群馬和山響的鐵蹄。而這樣撼天動地的大軍,正與雲南有過親密的接觸。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征雲南,“蒙古大軍攻克一寨,抵抗者必遭屠城,只留下婦孺和工匠。”途徑麗江,納西先民的部落酋長麥良主動迎降,忽必烈稱帝後,屢次封賞,麥良曾經官居正一品。這是木氏家族真正的崛起。
朱元璋的故事,我們也並不陌生。公元1382年,他派大將藍玉傅友德沐英征雲南,這時的麗江納西族首領是阿甲阿得,他汲取了先民麥良的經驗,率眾首領歸附明軍,後得朱元璋“賜木姓”,並以“世襲土官知府”的身份統治麗江。
到了明末清初的改土歸流時期,木氏土司又來了個華麗漂亮的“轉身”,安穩過渡。雲南大學木霽弘教授接受都市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改土歸流對地方官的任職進行改革,木氏家族主動放權,家族子女不任行政官,而是到各地任莊主,以生產維持基本生計,從而避免了殘酷的流血鬥爭。
不過,余嘉華教授則認為,歷史有其複雜性,木氏土司其實並沒有真正放權,但確實做到了和平過渡,其過程非常複雜,此處按下不表。而在滇東北地區的改土歸流中,土司與清兵的抵抗導致雙方傷亡慘重,“血肉淋淋,幾百里不止。”
1723年的雍正元年,木氏土司的統治衰落,麗江由清朝派出“流官”治理,統治麗江共達470年的木氏土司退出歷史舞台,土司制度成為歷史記憶。
治下三百年無大亂
木氏土司統治下的麗江,在明代時期300年無大亂,麗江壩安定和平,百姓安居樂業。一個弱小民族,能在與其他各民族的碰撞中生存下來,已非易事,最終還成為保一方平安的大土司,統治麗江近五個世紀,還讓文化影響到了中原,這就稱得上是歷史的傳奇了。
元明清時期,土司遍布西南。余嘉華教授說,那時的一般土司,有權有錢之後,通常是殺牛宰羊,大碗酒、大口肉,歌舞昇平。有的土司妻妾成群,因此還流傳著“八百媳婦國”的故事(相傳在西雙版納以南的某個部落,酋長有妻八百,各領一寨,故稱‘八百媳婦國’)。
而木氏土司統治時期,重視衛生而引進醫生;重視教育而引進教師;重視手工業而引進制鞋、制銅、造紙、建築等工藝;重視文化藝術而引進繪畫藝人、廣交天下名士……在今天的鹽源地區,木氏土司曾將稻作文化傳播過去(。
談起木氏土司的厲害之處,余嘉華教授屢屢稱讚,尤其是對文化的重視。“他們有錢,捨得在文化上搞投資;他們有力,捨得在文化上花力氣。”這其中的故事,就更具啟示意義了。
以文化團結、化育邊民
余嘉華教授發現,明朝中葉,木氏土司木泰大力提倡本民族學習漢文化,開創了納西族用漢字寫詩的先河。
重視漢文化,可從木氏土司在麗江建設的“萬卷樓”窺見一斑。木氏土司用十餘代人的心血,花巨資引進藏書。致使“凡宋明各善本以數萬計,群書具備。”木氏家族也非常重視對後代的教育,在麗江木府旁的一座牌坊上,“天雨流芳”四個大字,在納西語中便為“讀書去吧”之意。遺憾的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木氏後人的萬卷樓,後毀於清朝鹹豐同治年間的“亂世十八年”。
因得豐厚文脈的滋養,木氏家族出現了文采斐然的“木氏作家群”,在中國詩詞的歷史長河中投下了漂亮的波光艷影。其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便是電視劇《木府風雲》中,給了眾多情節描摹的木增。
木增11歲時世襲土司,治世之才和詩文之才兼備。自幼埋頭博覽群書,承認“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邊讀邊記,還留下了一部名為《雲過淡墨》的讀書筆記。其中顯示,木增廣泛涉獵儒、釋、道、佛、醫學、天文,以及寫詩的音韻格律,知識廣博。
木增統治麗江時期,不止保護本民族的文化,還幫助其他民族進行文化傳承。余嘉華教授說,現今存於拉薩大昭寺的藏文版經典——大藏經《甘珠爾》原刻本,便是木增治下,用十年時間完成書稿,並送到蘇州“汲古閣”(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出版社),花巨資精刻而成。
木增還主持將大理佛寺中的“善本佛經”,送到“汲古閣”精校、精刻,然後送給全國各大寺廟,將雲南佛教文化傳播至中原。而經手此事的,正是昆明呈貢人、明末第一詩僧蒼雪
木增重視文化、廣交天下名士的故事,遠未完結。
徐霞客與木增的不解之緣
1638年臘月二十二日,53歲的明代探險家徐霞客抵達“奇峰挺拔”的賓川雞足山。徐霞客到來之前,喜歡捐款廣修塔寺的木增,早在此處花了巨款捐蓋了悉檀寺、尊勝塔院等宏偉建築,還向明熹宗皇帝討得了御賜佛經678函,藏於寺中。
徐霞客必然看到了這些。此時遠在麗江的木增,已在朋友陳繼儒(明末大家)的介紹中,聽說了見識廣博、才華卓絕的徐霞客。
1639年正月二十日,木增委派翻譯,專程趕到雞足山接徐霞客。五天的風雨兼程,當徐霞客足踏麗江古樸而風雅的青石板街道時,已是燈火輝煌的傍晚。成為木府的座上賓,這位覽盡天下美景的探險家,面對盛情款待的佳肴大為驚嘆。“大餚八十品,不能辨其孰為異味也。”他在木府吃到的“柔豬”,骨俱柔脆;氂牛舌,甘脆有異味。如此山珍,不一而足。
在麗江,徐霞客參觀了麗江府衙金碧輝煌的宏偉建築,以及廣布在麗江古城以外縱橫百里大大小小的莊園,諸如果園莊、芭蕉莊、玩鷹莊、氂牛寨、狗飯田等。對於木府,徐霞客在遊記中記下了濃重一筆,稱其“富冠諸土郡”,其“宮室之麗,擬於王者”。
抓住時機“以窺中原文脈”
對於向來喜好詩文歌賦的木增,必然不會放過與徐霞客“如切如磋”的機會,於是請徐霞客圈點詩文,並邀其為自己的詩集作序。木增還請徐霞客教其孩子作文,目的在於“以窺中原文脈”,可見其謀略眼界之高遠。
據余嘉華教授考證,當時木增邀徐霞客指導其兒子寫作,稿酬是四兩黃金,還不算贈予的其他寶物。“四兩黃金能購物多少沒有做過計量,但至少夠徐霞客花大半年。”余教授如此猜測。
在麗江覽勝觀奇完畢,常年在風雨深山穿行的徐霞客,雙足帶病——患上嚴重的風濕關節炎——無法行走。木增派出大概8人甚至更多,用轎將徐霞客抬送回鄉,從麗江到湖北黃石,前後走了150天。對此大義之舉,徐霞客感懷不已,在日記中回憶,若無木增此義,必定客死他鄉。回鄉次年,徐霞客即去世。
至於木增,他36歲便放棄權利,因為受道家歸隱思想的影響,隱遁束河後的芝山“解脫林”,埋頭讀書寫作,從事學術研究。正如他在詩文中所呈現的意境一般:斗笠蓑衣情坦蕩,短蕭橫笛任悠揚。昏夜歸來恆醉飽,惟斯真樂在山莊。
民間也有一種說法,木增獨自一人隱入芝山,從此去向成謎。不管真假,讓好故事留下謎,終究是好的。
電視劇《木府風雲》的熱播,麗江“木府”由默默無聞一躍成為家喻戶曉。木府是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由明洪武十五年(1382)傳至清雍正元年(1723)改土歸流為止,共歷十八位土司341年。電視劇主要表現的木增,正是木府幾百年歷史中最傑出的一位土司。
朱元璋賜姓“木”
木氏一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唐朝。到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忽必烈率蒙古軍征討大理,巨津州阿塔剌率軍抵抗,而通安州的麥良不但備下厚禮前往迎接,還主動配合蒙古,消滅了抵抗者。忽必烈即位為大汗後,封麥良為從二品的“茶罕章宣慰司”,又累功升至“提調諸路統軍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遣傅友德、藍玉、沐英平定雲南。麥良的後人、納西族首領阿甲阿得歸附明軍。朱元璋將自己的姓去掉一撇一捺,給其賜姓“木”。第二年,木氏第一代土司木得親往南京,進獻麗江產的“玉馬”。七十多歲高齡的木得在路上跋涉三個月,終於見到了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十分高興,接見之後,頒旨讓他“世襲土官知府,永令防固石門、鎮御蕃韃”,下轄四州一縣。木得之子木初即位後,也親自入京朝貢。明朝十四代木氏土司中,至少有十二位曾到京城面聖,進貢十九次。
依靠中央政府是木氏土司的既定“國策”,木公曾說:“凡是我的子孫,接受朝廷封賜的官職,拓守邊城,不可動搖、叛亂,以致給中央王朝造成憂患。要遵照朝廷世代相傳的教訓,不能夠紊淆變亂,而敗壞木氏家族的家訓。”在木府各門上都掛有“誠心報國”、“崇德”等匾額。有趣的是,因為一個“木”字,木府雖然仿造紫禁城,修得繁華壯麗,但其所在的麗江古城卻沒有城牆怕“口”圍“木”,成了“困”。
當朝廷遇到困難,木氏家族都會慷慨解囊。嘉靖年間修築宮殿,木高出銀5600兩;萬曆時朝廷對外用兵,木增“助遼餉銀兩萬兩”;到了明末的天啟二年(1622),木氏還“捐銀一千兩助國,頒賞陣亡忠孝”。對於朝廷在西南地區的軍事行動,木氏土司也都盡力協助。明王朝對木氏土司也是投桃報李,常常予以賞賜,使麗江成為與蒙化、元江並稱的“雲南三大土府”。麗江木府的轄境擴大到雲南、四川、西藏交界處的中甸、德欽等地。
木府統治下的麗江軍民府實行軍政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即所謂“木瓜制”。“木”意為“兵”,“木瓜”就是“兵營”,在這種體制下,民眾既是士兵,又是農夫,有戰事時就從軍打仗,和平時期就在家務農。
木天王”木增痴迷道教
在雲南所有的土司中,“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木氏土司中甚至出過不少的作家,其中以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成就最高,被後人尊稱為“木氏六公”,有“文墨比中州”之譽。
木増(1587-1646年),即是電視劇《木府風雲》的主人公、麗江第十三代木府土司。
木青在位只有兩年,其子木增即位時剛剛十一歲。他在母親的支持下,在宗族會議上嚴正宣布:“雖然連遭喪故,但朝廷法度,祖宗陳規俱在,誰敢有不利於我而想敗壞法規,決不饒恕!”一下子鎮住了所有人。
趁著木府有喪,江北鄉城的土著民族造反,向麗江發起進攻。少年木增掛帥親征,一舉消滅來犯的敵人,鞏固了木氏的統治。
成年後的木增於明末亂世之中,多次率軍平叛,擊退吐蕃的侵擾,被朝廷封為從二品的布政使,這是歷代木氏土司獲得的最高官職。他在位的二十六年是納西族歷史上最為強盛的一個時期,因而被尊為“撒旦傑波”(麗江王)和“木天王”。
木增大力發展經濟,在南坪、中甸、維西、寧蒗及四川木里、西藏鹽井等地開發銀礦、銅礦、金礦、鐵礦、鹽礦。
康巴藏區組織興修水利,引種稻穀。同時在先輩的基礎上,擴建宮殿,新建了木氏府署、忠義坊、白沙大定閣等建築,規模之大,徐霞客讚嘆其“宮室之麗,擬於王室”。
在這些功業之外,木增還留下詩文一千多篇,被收在《嘯目堂詩》、《山中逸趣》等六部集子中。明朝翰林學士蔡毅中稱讚木增詩“古似陶沈,律如李杜,奇麗似商隱”,將他與陶淵明、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相比。
木增與八大山人董其昌等人也有書信往來。徐霞客在麗江遊歷時,木增請他到木府給兒子木懿上課,教授中原漢文化。在徐霞客的遊記中留下很多有關麗江的記載,成為後世研究木府的重要史料。
電視劇中木增的妻子阿勒邱也是史有其人,她心靈手巧,持家有道,是納西族婦女的典範。所以後來“阿勒邱”成為聰明能幹的納西婦女的統稱。《木府風雲》中的另一位女主角阿室則是出自虛構。
天啟二年(1622),36歲的木增正處於事業巔峰,但他目睹明朝江河日下,頓感心灰意冷,索性傳位給兒子木懿,自己住進了玉龍雪山的芝山別墅。
隱居期間,木增時而博覽群書,時而定坐思禪,寫下了二十多萬字的讀書筆記《雲鶯淡墨》,既匯集有天文、地理、生物等各學科知識,也摘錄有儒、釋、道三教箴言。
作為文治武功都很出眾的一代王者,木增竟“獨愛玄同契老莊”,信奉神仙,對道家清靜無為的理論身體力行,自號“滇西華馬水月道人”。他寫的詩中,流露出的也是道家思想,如“有心豈得妙,無年適真和”。
木增死後,民間傳說他的身體化成了雪山,並預言:雪山將在四百年以後崩塌。又傳木增升天時曾說:“若雪山崩塌、金沙江斷流,便是我回來之時”。
末代土司夫人秘藏檔案文書
吳三桂降清後,率兵掃蕩雲南,木增之子木懿像元朝時的祖先一樣,率先投誠,獲準繼續世襲麗江土知府。木氏家族雖然掌控麗江,但中央權力已經日益滲入進來。
木懿在位的後期,土知府就徒有虛名了。吳三桂以平西王身份統治雲南時,給木懿扣上一個“私通吐蕃”的罪名,押解到昆明,向木氏土司勒索錢糧。
雍正元年(1723),納西族地主阿知立、阿仲苴等,請求“改土歸流”。朝廷當即同意改設流官知府,把木氏世襲的土知府降為土通判。
改土歸流即改土官為流官。土官是一族世襲,而流官由中央選派,實行任期制。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以鄂爾泰為雲貴總督,兼轄廣西,在西南地區主持大規模的改土歸流,鎮壓了反抗的各地土司。少數民族地區的“自治”被廢除,中央政府實現了行政權力上的統一。
木鐘是麗江末代土司,他自幼被寄養在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接壤的姚安,飽讀儒家典籍,對這種政治變故的意義,十分清楚。
聞知失去權力後,木鐘頓足捶胸,深感“危疑憂患,內外交攻”,以致臥床不起。雍正三年(1725),木鐘病故。其子木德當時只有九歲,承襲土通判的職務。木氏在政治上失去了權力,經濟上的地位也今非昔比,田產牛羊都被充公,以致木家“室如懸磬,貧乏難堪”。
後來幾番爭取,朝廷才同意發還一些土地,供其收取租稅。一直到辛亥革命後,雲南都督還任命木蔭為“土通判所使”,木標、木瓊相繼任職。
木氏土司驟然失勢,清朝官員趁機向木鐘夫人高氏索要古玩珍寶,高氏回答:“我到麗江不久,僅有妝奩,並未見過木氏傳留一物。”清吏們燒毀檔案文書的時候,她將木氏歷代保有的敕書、誥命秘藏起來,所以今天我們才能清楚地知道木氏土司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