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最具特色的要數棒棒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西族節日
- 相關:漢族
- 特點: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 傳統節日:騾馬會、農具會
- 具體民族:納西族
概述,類別,春節:,棒棒會:,小年:,火把節:,農具會:,北嶽廟會:,龍王廟會:,騾馬會:,朝山會:,
概述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最具特色的要數棒棒會。
類別
春節:
春節,除夕宰雞,以飯和肉餵狗,用豬頭拜灶君,然後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門,全家帶著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墳上拜年。初二洗頭洗腳。初三祭天,這是整個村寨的共同活動,有的地方祭天時只許男子參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從初一到十五均不勞動,在家玩樂,青年們則隨各地習慣舉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娛活動。
棒棒會:
小年:
小年是雲南省寧獲彝族自治縣永寧納西族人民的節又、也叫做牛馬年,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二日舉行,用來酬謝牧童一年來的辛勞。屆時。孩子們可得到家長縫製的新衣褲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隻豬前腳、兩根豬肋骨以及雞蛋、麵餅、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別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樣可在寄宿戶中得到同樣禮機一歹 節日裡,歌舞和賽馬活動為大家帶來歡樂。一賽馬,也稱"跑罐子",最先到達目的地的騎手能有幸喝到頭一罐美酒。目前, 組織兒童看電影,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為古老的節日又增添了新內容。
火把節:
納西族的火把節定於舊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納西族人民僅次於春節的一次隆重節日。火把節的第一天,人們選擇又好又長的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加上易燃的松明,綑紮成火把。傍晚,各家門前的火把就點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節。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裝飾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收。人們高舉火把,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農具會:
正月十五麗江農具會,正月二十日白沙農具會,都是納西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著春節活動的高潮,也是這個節慶的結束和新的一年備耕生產的開始。白沙農具會在明清時叫"白沙廟會",納西語叫"白沙堂美空棒",意即"白沙大寶積宮開門"。是明代建築"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寺廟一年一次的開門日。主要是讓人們進香拜佛。近半個世紀來,成了交流農具為主的節日,故人們名副其實地稱為"白沙農具會"。屆時,鄰近各縣農民紛紛來此買賣農具和馬匹,趕會期間熱鬧非凡。
北嶽廟會:
龍王廟會:
三月十五的龍王廟會,也叫黑龍潭會,既是納西族祭祀龍王的節日,也是各族人民的物資交流會。會期三至五天。參加廟會的人,除麗江及鄰縣各族農民外,還有大理、保山等地的商旅及一些外省客商。屆時,黑龍潭附近臨時辟出的廣場中,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滿目,人來人往,熱鬧異常。當地人民爭先購買內地來的日用百貨,外商則收購當地的土特產品。這種互通有無的關係,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會期中還伴有唱滇戲、賽馬及唱納西族民歌等文化娛樂活動。
騾馬會:
七日騾馬會,是納西族人民的又一重要節日。於七月中旬在麗江縣城西獅子山後坡上舉行。會期七至十日,以牲口交易為主。屆時,滇西北各縣及大理等地農民,攜帶土特產品到麗江出售,買回著名的麗江騾馬、銅器等。一個會期中上市或成交的牲畜達一、兩千頭左右。
朝山會:
七月二十五日朝獅子山拜女神,是永寧納西族最隆重的節日。傳說獅子山是一位女神的化身,名叫"里底乾木",即永寧的女神。她不僅主宰著永寧人口的興衰、農業豐歉、牲畜增減以及婚姻和生育,同時也是眾山神之首,周圍的男山神歸她管轄。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各地山神都要到西藏聚會娛樂,乾木女神也前往參加。為使女神愉快和祈求人畜興旺、莊稼豐收以及百事昌盛,在這一天,永寧壩區的男女,特別是青年,都穿著盛裝,聚集在獅子山麓,數家或數十家人燒一堆松枝,再灑上蜂蜜、牛奶、酥油等祭品,向獅子山朝拜。拜畢,盡情歡樂,就地野餐。據說參加朝山的,最盛時達一、兩千人。有些青年男女結伴繞獅子山一周,露宿偶居,趁此進行社交活動。
一、納西族的"庫市" 春節,納西語叫"由奔吉贈",意為正月過大年,也稱"庫市",即新年。納西族與漢族一樣過春節,時間為舊曆臘月三十至正月十五。但納西族過春節有自己的特色。 有句俗語叫"打瓦納西努",意思是說"臘月納西瘋",因為一進入臘月,納西人就發瘋似地為置辦年貨而奔忙。 除夕有宰雞、燉豬頭的習俗,備辦各種菜餚和果品,拜祭"灶神",迎接祖先"回家"過年。也有守歲的習慣。初一凌晨由一男子先起床,首先是燒火,火要一點就著,表示新年火紅吉利。接著點三炷香,到河邊去"買水",要一邊順流汲水三次,一邊口誦"新年大吉,風調雨順。"買水回來後,要做一碗米花糖水送到家庭主婦床邊,感謝主婦一年來的操勞。婦女起床後炸糯糕、粉皮,男子在院中擺供桌和祭品,由家長主持祭拜天地,再把祭品撤回屋裡祭祖先。這一切需在天亮前做完,否則會被村鄰譏笑為不勤快。當日早點吃炸糕、米酒、湯圓等素食,禁吃葷。初一當天多數不串門。初二才陸續到親友家相互拜年和輪流請"春客"。 現在,這些傳統風俗多有改變,如"拜祭灶君"、"初一清晨買水"、"除穢祭天"等風俗已不多見。納西族初一全家上山祭祖墳卻成了一種新的風俗。春節期間各地都要耍龍,耍麒麟,開展文藝演出、球類運動等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 二、正月十五"棒棒會" 農曆正月十五是納西族的"棒棒會",會期一天。"棒棒會"主要交易鋤把、瓢把、扁擔、竹籃、篩子、簸箕等生活用具。屆時,人流如潮,街道上擺滿了交易的竹、木農具和果樹、花卉等。該會由"彌老會"演變而來,原是在寺院舉行的廟會,清初"改土歸流"後,趕會地點移到古城內,並逐步發展成為準備春耕的竹木農具交易會,後來又增加了果樹苗木、花卉盆景交易,趕會地點也從古城四方街移到新城區,會期也由原來的一天延長為三天。" 正月十五,標誌著春節已過完,人們也投人到春耕準備工作中去了。 三、三月"龍王廟會" 清乾隆二年(1737年),城北黑龍潭修建了龍神祠、戲台,每年在這裡舉辦"龍王廟會"。唱大戲,祭龍王。"三月會"於每年農曆三月舉行,會期一般七天,原為祭龍求雨。民國初年,知府熊廷權倡議在"龍王廟會"期間舉辦物資交流會,得到社會各界支持,並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間辟出以騾馬為主的牲口交易市場。迪慶、大理、保山、昆明以及外省客商紛紛牽騾驅馬而來,玉泉逐漸變成騾馬集市中心,"三月會"始而演變為騾馬物資交流會。1950年改稱"三月物資交流會",1970年後,為保護黑龍潭水源,幾易會址,但"三月會"一直延續至今。"三月會"期間,除了交流山貨藥材、土特產品、日用百貨及騾馬牲畜外還組織體育比賽、民歌演唱、古樂演奏等活動。麗江城內人山人海,充滿節日的歡樂氣氛。 四、納西族的火把節 楊品碩的《麗江竹枝詞》中有這樣的詩句:"星回佳節例相沿,火炬村村照稻田。谷穗出頭看火把,老農相慶兆豐年。"寫的就是納西族農村的火把節。 納西族與周邊的白族、彝族一樣,每年都過火把節。納西族稱火把節為"創美生俄",納西族有"初以庫市迪,若以生俄迪"的諺語,意思是冬季最大的節日為春節,夏季最大的節日為火把節。從農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納西族要過三天的火把節,金沙江邊一帶為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白天舉行鬥牛、摔跤和對唱民歌等。晚上家家點燃大火把,高高插在糧架頂或樹上,並在院中或巷道點燃很多小火把。小孩子要舉著火把游轉,往火把上撒松香粉,跳火把,大人跳蘆笙舞。城鎮則家家把火把排在門前街上,一排排火把齊燃,把大街小巷照得如同白晝,火把如林,人流如潮。有的村寨到了夜晚,將各家火把集中在村外燃燒。在人群聚居的地方,還要點巨型火把、燃放孔明燈等,並圍著火把"打跳",盡情狂歡。 五、七月騾馬會 每年農曆七月中旬舉行,會期十天左右,以牛、騾馬等大牲畜交易為主,稱"七月騾馬會"。七月騾馬會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傳說納西族創世祖先崇忍利恩,經歷洪水劫後餘生,與天神的公主襯紅褒白邂逅相愛,衝破重重阻撓,終於成婚,在從天上返回人間時,把天宮的馬匹交易會也傳回故鄉,於是便有了騾馬盛會。古代麗江便有"花馬國"的美譽。這裡很早就與四川客商交易馬匹。用納西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中,有不少養馬生活的精彩描繪。麗江馬有體型勻稱、眼小有神、頸短精、肌肉發達、四肢強健、蹄質堅硬、吃苦耐勞、舉步輕巧、善於爬山越嶺等優點,馱、騎、拉均宜,不但在當地被廣泛役用,而且每年都有大批馬匹輸往各地。明代由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從山西一帶引進優良驢種,與當地好馬搭配,發展了騾子。 明初,麗江木氏土司以本地駿馬送京朝貢。清乾隆年間,每年三月的 "龍王廟會"上已有騾馬牲畜交易。民國初年,在各地騾馬互市基礎上,又在古城獅子山西邊的山坡上舉辦"七月騾馬會"。隨著民族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古老的"七月會"更加興旺,成為交易騾馬、交流物資、傳播文化的新型盛會。隨著規格的日益擴大,會址也搬遷到更加廣闊的縣城東邊紅星交流會場。節日期間,納西人牽著牲口,帶著農副土特產和各種中藥材,來到大研鎮趕會。鄰近各地的漢、白、彝、藏、普米等族兄弟姐妹,也身穿民族盛裝來趕會。西藏、四川、貴州、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客商,也遠道趕來參加盛會。 人們白天趕會、逛會,看展覽、演出,從街頭到會場3000米的路,人流從不間斷。日落西山,華燈初上,四方街、新大街和廣場上,人聲鼎沸。有的吹笛子,有的奏蘆笙,有的對唱"谷氣調",有的圍圈跳起"阿麗里"和"喔默達"。今日的納西"七月會",已名副其實地成了邊疆新貌的博覽會、民族友誼的交流會,越來越顯示出它別具一格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