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氏六公
- 朝代:明代
- 成就:明代木氏傳代詩人六公
- 方向:文學
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
木泰
郡治南山設兩關,兩關並扼兩山間。
霓旌風送難留阻,驛騎星馳易往還。
鳳招每來紅日近,鶴書不到白雲間。
折梅寄贈皇華使,願上封章慰百蠻。
詩中生動描繪了麗江山川形勝,反映了與中原王朝親密往來的情景,文筆嫻熟,格調清逸。
木公
木公(1494~1553),字恕卿,號雪山,又號萬松、六雪主人,系木泰的孫子。木公自少有志於學,思想開化。他到處尋師訪友,與雲南著名文人張志淳、張含、張賁所、李元陽、賈體仁等結為詩文之友,唱酬甚勤,友誼頗深,明代著名文人楊慎貶謫到雲南,木公多次修書致候,並派使者攜詩稿步行千里到昆明求教,故張志淳為木公詩集《雪山始音》(手抄本藏麗江圖書館)作序云:"雪山者,麗之望也;始音者,麗初無詩而今創有之也。"
詩集《隱園春興》,收五言詩一百首。詩集《雪山庚子稿》,集詩二百首,張含批點並跋云:"集中七言律朗潤清越,布驟自然;五言律森蔚紛縟,言調有節;七言絕壯竣崔巍,間發奇句;五言絕獨平穩耳,不迨七言多也。……時有爽令,均可以言詩也。"詩集《萬松吟卷》,集詩二百首。楊慎在序中云:"雪山世守麗江,以文藻自振,聲馳士林;其所為詩,緣情綺靡,怡悵切情。其秀句佳聯分坌層層。"詩集《玉湖游錄》,收詩百首,賈體仁、張含作序,賈謂讀其詩"縈青繚白,蓄黛停膏,颺颺焉若坐我,碧波青靄之際,與鷗鷺上下矣。"詩集《仙樓瓊華》,集詩百首,楊慎為其集命名並作序,稱"仙樓"本其地名,"瓊華"賞其音美。楊慎還為木公選編了《雪山詩選》,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木公有六部詩集,共1 400多首詩,《列朝詩集》、《雲南叢書》、《滇南詩略》等都選有他的詩。
木公作為麗江土知府,他還能注重體察民情。有《春社》曰:"戊日無風雨,時平足稻粱。國豐惟我願,民樂此心康。"《刈麥》:"村村刈新麥,萬頃黃雲秋。復恐催租至,哀哀寡婦愁。"
木高
木高(1515~1568),系木公的長子,他立志要以武功著稱,但也擅長於寫詩。木高曾於嘉靖四十年在"長江第一灣"立一面石鼓,記述軍功。鼓正面刻有他所撰寫的《大功大勝克捷記》和一詩一詞。木高有一詩題刻在中甸縣三壩鄉風景名勝白水台的一塊磐石上,生動地描繪該地奇異風光:"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雲波雪浪三千壠,玉埂銀丘數萬塍。曲曲同留塵不染,層層瓊湧水常凝。長江永作心田主,羨此當人了上乘"。
木青
木青(1568~1597),號喬嶽,又號松鶴。從小聰穎好學,能詩工書,年僅29歲即卒。遺詩有《玉水清音》集。他的詩先後收錄在《滇南詩略》、《列朝詩選》、《清詩略》中,錢牧齋編的《列朝詩集小傳》云:"木青詩'輕雲不障千秋雪,曲欄偏宜半畝荷',"含煙翠筱和秋瘦,啄麥黃鳴佐酒肥','堤柳綠銷應有限,渚蓮紅褪豈無愁'。皆中土詩句也。"
木青的詩集《玉水清音》,曾由他的兒子木增拿到江蘇汲古閣刻印成書,但已失傳,能看到的幾首詩收錄在明清的一些集子中。
木增
木增(1587~1646),字長卿,號華岳、又號生白。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襲職,天啟十三年(1635)授為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天啟十七年,加太僕寺卿職。木增從小好學,博覽群書,少年時就能吟詩作賦。他力倡學習漢文化,特蓋"萬卷樓",廣集百家之書,還在芝山上的"解脫林"創設印書所,從內地請來了印刷工匠,刻印木氏歷代詩文。這是納西族文化發展史值得一書的大事。
木增36歲時退隱,靜居著述,與本省及中原著名文人交往甚勤。徐霞客、周月泉、擔當和尚等先後到麗江,木增拜他們為師,結為文字交。木增的作品流傳後世有一千多篇詩文,分別收在《雲 淡墨》、《嘯月堂詩》、《山中逸趣》、《芝山雲 集》、《空翠居集》、《光碧樓詩抄》等六部集子中。其中《雲 淡墨》是讀書札記,錄了不少奇聞逸事,花鳥蟲魚小品,清《四庫全書·子部雜家》對此書有提要介紹。《滇南詩略》、《滇文叢錄》、《滇詩叢錄》、《滇詞叢錄》、《雲南叢書》選錄有其詩作。除詩外,還有30多首詞,20多篇辭賦。他是納西族文人中創作詞曲和辭賦的作家,他的創作把納西文人的文學創作推向更廣的領域,在納西族文學史上真有開創意義。
木靖
邊關一竇隔 ,固守提封去路難。
玉壘千年存古雪,金沙萬里走波瀾。
輿圖雖盡天猶廣,月令無憑夏亦寒。
磅礴遠足精白意,忽從日下見長安。
此詩被歷代文人稱之為題詠雪山的壓卷之作。在納西族地區廣為傳頌,該詩既寫山川壯麗,又寫元明以來麗江木氏開放進取的思想觀念:地處"邊關一竇"的麗江,崇山為墉,金江阻隔,"固守提封",閉關自守必然"去路難",不會有出路和發展前途。只有像金沙江那樣"萬里走波瀾",才能走遍神州大地仍有"天猶廣"的境界,只有像玉龍雪山那樣"千年存古雪",才能站得高,望得遠,雖地處雪域邊地,也能"日下見長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由麗江看到世界,由山川想到人的精神境界,這是一首形象地反映納西族的民族性格、民族感情、民族精神以及審美理想和趣味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