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詩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麂》是唐代詩人杜甫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的前四句代麂寫意,自悔不能見機遠離傷害。後四句感嘆世人因為貪食美味而殘害生靈。全篇代麂立言,前半婉而多諷,後半憤怒斥責。該詩借物言情,寫麂自悔不能全身遠離禍害,代麂抒情,感嘆世人為了口腹之慾而殘害生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麂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杜甫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永與清溪別,蒙將玉饌俱。
無才逐仙隱,不敢恨庖廚
亂世輕全物,微聲及禍樞
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麂(jǐ):鹿類獸,雄者,有短角,腳短力勁,善跳躍,居於深山僻地。
②清溪:唐道路名。一說指山名。
③玉饌(zhuàn):供統治者食用的精美的食品。
④才:指才幹。逐仙隱:追隨仙人隱士。仙隱乘鹿,故有此說。
⑤庖(páo)廚:廚師。
⑥輕全物:開殺戒。全物,保護生命體完整。
⑦微聲:小小的名聲。黃麂在發情或取食高興時會發出”嘰嘰”的叫聲,聲音不大,但卻招致殺身之禍。及:遭。禍樞:禍機,伏而待發的禍患。
⑧樞:捕獸機關。獵人設定在麂經常行走的路上,並加以偽裝。
⑨衣冠:統治者。
⑩饕餮(tāo tiè):上古傳說中的貪得無厭的食人怪獸。

白話譯文

我將永遠與清溪那個地方告別了,感謝你們把我與那些精緻的食品一起配製成美味佳肴。
因為自己太愚鈍不能像葛仙翁那樣得道,化為麂變成神仙而隱遁,被人殺了送進廚房,不敢有怨恨。
荒亂年辰,殺戒濫開,稍一出聲,丟了性命。我將被那些貪婪的食客們狼吞虎咽地吃掉,頃刻之間被吃得乾乾淨淨。
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吃我的正是這些衣冠楚楚的食客,個個都包藏著一顆盜賊之心。

創作背景

此詩當系唐代宗大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時所作。作者想用此詩揭露上層階級之貪婪、殘暴。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旅居夔州的第二年所寫八首詠物詩之一。雖只有五言八句,但其意義和寫作技巧卻都臻於上乘。詩的表面是詠物而實際卻是抒情。其所抒之情,飽和著詩人坎坷的一生和艱難的時局相刃相靡中的無限辛酸與憤慨,特借詠麂以發之。所以此詩之工,不在於善體物,而在於工抒情。通篇用第一人稱,前半從主觀方面分析自己的遭遇,後半卻從客觀方面看社會現實。
首兩句說自己被迫和自由天地“永”“別”,又被抬舉與“玉饌”並列充人口腹。次兩句“無才”三字是關鍵。文意是既沒有本事高飛遠引與仙人為侶,那就無法逃脫被吃的命運。 “不敢恨”,正說明痛苦之深。“不敢恨”,是雖死無怨,寫得更深更慘。後半,頭兩句總結出一條道理,即: “亂世”生命不值錢,有名即是禍根。殘酷現實的根源在哪裡,“衣冠兼盜賊”五字作了回答,這是對殘暴的統治者的高度概括。全詩與其說是寫麂,毋寧說是寫人。所指可以是某個人,而更重要的則是揭示了類似的無數人的共同命運。那是幾千年封建時代無法消除的社會悲劇、歷史悲劇。此詩雖小,可以喻大。
這是一首禽言詩,該詩以諷刺怒罵成文,顯示杜甫嫉惡如仇的性格。全詩以將死之麂的口氣寫成,杜甫借麂之口,毫不留情地遣責了權貴者貪婪殘忍的本性。詩人以麂比善良人士,以“衣冠兼盜賊”痛罵奸佞小人。該詩借物言情,寫麂自悔不能全身遠離禍害,代麂抒情,感嘆世人為了口腹之慾而殘害生靈。詩人在這裡借題發揮,諷刺貪婪成性的人本身就是“盜賊”,有著“魚肉人民”的本性。此詩構思巧妙,寓意婉轉,雖為詠物詩,卻不給人詠物之感。

名家點評

黃生《杜詩說》:“此物頗難人詠。看他前半寫得如許風致,妙在以‘清溪’字陪對‘玉饌’,以‘仙隱’字陪對‘庖廚’,遂覺煙火之氣淨盡……後半語不離詠物,意全不是詠物,此之謂大手筆。雖曰大手筆,至其遣調,又甚靈動,全代麂作自謙之語,至尾忽爾大罵,何其前恭而後倨耶?讀之失笑。”
浦起龍杜甫詩醇》:“此詠獵得之麂,非生麂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