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氏麂體型大小與黑麂或赤麂相仿,一種小型的鹿科動物,棲息在稠密灌叢中,體長約80厘米,尾極短。體重10~20公斤。雄獸具有短角和獠牙,角直,基部只分1個小叉,角的兩尖端相對。眼上方有2條縱黑紋。而雌獸則無角。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生境與習性,種群現狀,致危原因,瀕危信息,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大小、外形和毛色與黑麂十分相似。雄性成體體長約104cm,尾長約15cm,肩高約68cm。頭頂及角基間的毛短而呈黃棕色,頸、背及體側暗褐色,四肢近乎黑色。鼠鼷部及腿部內側白色。尾背面黑色,腹面白色。與黑麂的區別在於:黑麂的角乾一般短於角柄,而菲氏麂的角乾長於角柄;頭頂毛與其周圍的毛長一致,相對短於體毛,而黑麂頭頂及兩角之間的毛較長,多數形成毛簇,長達7cm左右。
分布
分布於泰國、緬甸、寮國、越南和我國西藏東南部。國內首次於1982-1983年在西藏自治區的波密縣和林芝縣獲得6號標本(張詞祖等,1984);隨後在雲南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也採得3號標本(馬世來等,1986)。至於Sokolov(1957)報導在雲南金平縣與屏邊縣附近採得1號標本,但經多次調查未能再證實有菲氏麂(馬世來等,1986)。
生境與習性
在西藏,主要棲息在海拔1500-3000m近溪流的相對濕度大的針闊混交林或灌叢間。多單獨活動,受驚後常游過溪流逃往彼岸林中隱蔽。多以耐陰性草本植物及灌木嫩葉為食,喜食青苔和蕨類植物。每胎1仔。
種群現狀
在西藏的林芝縣、波密縣有限的範圍內較為常見。而在高黎貢山區的分布範圍和數量尚不清楚,無疑其數量是稀少的。致危因素菲氏麂生活在植被茂密、濕度大的生境,可能這類生境是其分布的限制因素,森林採伐和環境改變不利於該種動物的生存。在西藏,當地居民並不專門捕獵菲氏麂,且人口稀少,人類狩獵活動還不至於成為致危因素。
致危原因
種內生物學特點: 生活在植被茂密、濕度大的生境,可能是其分布受限的原因。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CITES)Ⅱ
IUCN瀕危等級:極危(CR)。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China Key List —Ⅱ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保護措施
現有保護措施
尚未列為國家保護動物。菲氏麂分布區內,雲南省境內有1200km2的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西藏境內有波密崗鄉自然保護區。估計在西藏察隅自然保護區和墨脫自然保護區內也有菲氏麂的活動。應保護好現有保護區內的菲氏麂種群。
保護措施建議
菲氏麂種群在我國分布範圍狹小,數量稀少,建議明確列為國家 I 級保護動物。因在高黎貢山與貢山麂的分類問題尚有不同意見,對其分布範圍和習性等生物學資料也知之甚少,建議作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