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汗國

鮮卑汗國

鮮卑汗國是2世紀時占據匈奴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鮮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國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鮮卑汗國
  • 起始時間:公元2世紀
  • 滅亡時間:6世紀
  • 起源:鮮卑山
  • 建立政權:鮮卑汗國、北魏等
簡介,分類,歷史,文化,語言,傳說,三國時期,現代,鮮卑君主列表,參考文獻,

簡介

鮮卑汗國是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源自山戎,名稱有吉祥與神獸的意義,指的是馴鹿,漢朝時期,匈奴以東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成為烏桓和鮮卑二族,合稱東胡民族。鮮卑起源於遼東塞外鮮卑山,後主要活動於內蒙古東部科爾沁旗哈古勒河附近。

分類

東鮮卑汗國
東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其中段部曾和晉陽的劉琨聯合,後被羯人的後趙擊潰,融入中原。雖然有人認為該部與宋朝時期的大理段氏有關,但並無實證。慕容部的慕容皝五胡十六國前期創立的大燕國,史稱前燕。前燕於能臣慕容恪死後衰落,慕容暐(字景茂)在位時亡於氐人苻氏的前秦,而慕容恪之弟慕容垂在此之前已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戰敗於東晉之後,慕容垂復國建立燕國,史稱後燕。同時慕容暐的弟弟慕容沖(小名鳳皇,前燕的中山王,大司馬)也建立了一個燕國,史稱西燕。394年西燕被後燕所滅。後燕後被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擊敗後北逃。留在南部的一支後燕皇族由慕容德率領成立南燕,南燕後被東晉所滅。(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出現在虛構人物“慕容復”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與高句麗通好,但敗給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後南北朝時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為外戚楊堅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後來是契丹創始時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鮮卑汗國
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與其多次交戰的柔然。386年,代國後代拓跋圭自稱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後來統一中國北方,在南北朝初期與南朝對立。北魏後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之後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代替。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室韋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參見柔然。
鮮卑汗國鮮卑汗國
西鮮卑汗國
慕容廆之庶兄慕容吐谷渾率部從東北遷到青海東部,稱為吐谷渾。吐谷渾在鼎盛時期占據現青海、甘肅、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龍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渾全境,吐谷渾滅亡。史書上的看法認為,鮮卑、烏桓與匈奴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赫連勃勃成立夏國。參見匈奴。在陰山以北,鮮卑與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國仁淝水之戰之後造反,後在現甘肅榆中成立秦國,史稱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後秦擊敗,乞伏乾歸投奔南涼。409年乞伏乾歸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連氏的夏國所滅。禿髮氏與拓跋同源。397年,後涼禿髮烏孤叛變獨立,建立南涼。414年南涼滅於乞伏的西秦,禿髮部人投奔北魏,被賜姓“源”。

歷史

《魏書.序紀》記載,鮮卑先民最初居住在北方,“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積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諱毛立,聰明武略,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又傳五世,宣皇帝諱推寅立,南遷大澤。”可以說,在大鮮卑山遊獵的時候,鮮卑人還是在童年,是大森林滋養了鮮卑人。
但到了公元一世紀,隨著部落群的發展壯大,鮮卑人長大了,他們渴望有更加廣闊的世界。公元一世紀前葉,拓跋推寅率部南遷大澤(今呼倫湖),到達了森林山地西南邊緣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這裡是一個廣闊無垠,水草豐美的天地。鮮卑人以森林民族順歷史潮流而動的廣闊胸懷,迅速接受了遊牧民族的先進物質文化,並利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優越條件,壯大了自己的民族和軍隊,成長為馳聘草原的馬背天驕,邁出了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
鮮卑汗國鮮卑汗國
公元二世紀中葉,拓跋鮮卑首領檀石槐在大漠南北建立了勢力極盛一時的部落軍事大聯盟。公元四紀中葉,什翼楗建立代國。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兩傳至拓跋燾,祖孫三代南征北戰幾十年,終於統一了北方,周邊各國紛紛朝魏,從而把鮮卑民族推到了歷史的最高峰。據《魏書·烏洛侯國傳》記載,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正月,遠在大鮮卑山附近的烏洛侯國使臣朝獻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室有神靈,民多祈請。”“其歲,世祖遣中書侍郎李敝告祭焉,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這一事件及祝文也收入了《魏書·禮志》。但是由於時代變遷,地名的變遷,千百年來,人們始終無法找到史書中記載的“大鮮卑山”和“舊墟石室”,拓跋鮮卑民族也是“神龍見尾不見首”,其發祥地“舊墟石室”也成了千古之繼。

文化

鮮卑柔然帝國拒絕將公主嫁給布門汗。戈突厥汗國轉與鮮卑西魏帝國結盟。
1980年7月30日,對鮮卑學深有研究,又頗有報負和毅力的呼盟文物工作站站長米文平,在自己縝密論證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在四探嘎仙洞時,終於撩開了鮮卑“舊墟石室”神秘的面紗。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轟動了國內外,中外專家學者認為,嘎仙洞石刻祝文,以實物資料證實了大興安嶺一帶即拓跋鮮卑祖先居住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其歷史價值與政治意義不亞於秦兵馬俑。1980年8月10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視台用八種外國語言向全世界發布了這一重大考古訊息,這一重大考古成果也被載入1980年《中國歷史年鑑》,1988年嘎仙洞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英雄的鮮卑人已融入中華民族,但這個曾經開出絢爛文明花朵的英雄民族,就像一輪光輝奪目的太陽,仍以其輝煌的成就照耀著歷史。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個在黃河流域建立統一王朝的少數民族,它以北方森林民族天然純樸、豪放、粗獷、武勇的氣質,繁榮了中華文明,特別是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為隋唐大統一和盛唐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語言

主條目:鮮卑語
鮮卑人使用的語言,今日稱之為鮮卑語,早已失傳。現時語言學家只能依靠歷史文獻的紀錄來重構這種語言。根據對於蒙古帝國時代,以突厥文字寫下的鮮卑文,現代語言學家多認為鮮卑語屬於蒙古語族。伯希和認為室韋即是鮮卑的異譯,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帝國的核心部落即是蒙兀室韋。
北魏孝文帝親政後在文化上開始對鮮卑人進行修整,即後世之所謂孝文漢化,遷都洛陽,官民皆著漢服。改漢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元姓、步六孤改陸姓、賀賴氏改賀姓、獨孤改姓劉。斷胡語:凡三十歲以下官員一律使用漢語,如果仍用鮮卑語,即降爵黜官。通婚姻:鼓勵與漢族世家通婚,並從己身開始迎娶漢族士族女子。
六鎮之亂以後,胡化較深的六鎮部將再度推廣鮮卑語使用,北中國掀起了鮮卑化熱潮。
直到隋朝末期,鮮卑語言失傳(他們語言是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鮮卑人作為一個獨立於漢族以外的民族的歷史就此結束。

傳說

傳說中鮮卑起源自黃帝之孫曰始均。《晉書》記載:曾在晉代受封為“鮮卑都督”的慕容廆, “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有熊氏,就是黃帝部落。但鮮卑不全為黃種人,也混雜了部分黃須人[1]。有一種說法,說現在的“西伯利亞”的名稱來自“鮮卑利亞”。不過近代有人提出錫伯可能是轉音自鮮卑,因此可能性變的高些。較有可能性的轉音是:Simbei變Sibe變Sibo(錫伯)。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在烏桓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崛起。236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殺死軻比能,立素利。這段時期為鮮卑的古典時期,《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有述。

現代

鮮卑汗國早已經融入了漢族、蒙古族等北方諸民族之中。錫伯族自認為是鮮卑的後裔。

鮮卑君主列表

和連
魁頭
軻比能
北鮮卑
率觽王 烏倫
率觽侯 其至鞬
西鮮卑
蒲頭
東鮮卑
歸義王 素利
率義王 莫護跋

參考文獻

  • 中國西域研究 劉義棠
  • Thomas Barfield著,袁劍譯:《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 王明珂:《遊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遊牧部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