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

魯迅小說

魯迅小說指的是由作家魯迅寫的小說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

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樹人
  • 別名:原名樹人,又名樟壽,後改名豫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
  • 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
人物信息,圖書信息,目錄:,小說藝術風格,鑑賞,風格,

人物信息

中文名:
周樹人
別名:
原名周樹人,又名周樟壽。字豫山,豫亭,後改為周豫才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省紹興府會稽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職業:
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
畢業院校:
南京路礦學堂,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主要成就:
作品集:
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身高:
161厘米
重要事件 :

圖書信息

作者:魯迅 著
錢理群 王得後 選編
魯迅像魯迅像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ISBN:978-7-5339-0441-8
字數:316千字
定價:19.50元

目錄:

《吶喊》
本集出版收小說十五篇,作於1918年至1922
年間,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列為該社
“文藝叢書”之一。1926年10月第三次印刷時
起,改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列入作者所編的
“烏合之眾”。1930年1月第十三次印刷時,作者
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後改名為《補天》,
收入《故事新編》)此後印行的版本均從1930年版。
自序
《彷徨》
本集出版收小說十一篇。作於1924年至1925
年間,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列為作
者所編“烏合之眾”之一。
肥皂
弟兄
本集初版收小說八篇。作於1922年至1935年
間。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列為巴金所編“文學叢刊”之一。
序言
非功
《集外作品》
懷舊
2005年版《魯迅全集
第一卷 墳 熱風 吶喊
第二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又名《舊事重提》 故事新編
第三卷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巳集
第四卷 三閒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第五卷 偽自由書 準風月談 花邊文學 拾零集
第六卷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遺補編
第九卷 中國小說史略 漢文學史綱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譯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兩地書 書信(1904-1926)
第十二卷 書信(1927-1933)
第十三卷 書信(1934-1935)
第十四卷 書信(1936 致外國人士)
第十五卷 日記(1912-1926)
第十六卷 日記(1927-1936)
第十七卷 日記(人物書刊注釋)
第十八卷 附集 魯迅著譯年表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釋索
補充書目《如果魯迅活到今日》121分鐘

小說藝術風格

鑑賞

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源於自然,高於自然。魯迅先生的小說,亦正如此。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同時他也一再地表示,他所強調的是“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難,並非真勸人都到山裡去”;他自己更是絕不願意躲到“鶴唳一聲,白雲郁然而起”的田園詩中去,他要“活在人間”,即使是遭到人們的孤立,排擠,也仍然不離開“人海”,讓生命的“沉鐘”永遠“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鳴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魯迅宣稱,他“對於自然美,自恨並無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動”,卻念念不忘記載著人間奮鬥歷史的“遺蹟”。魯迅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感與歷史感都極強的思想鬥士,離開了社會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對於他是沒有意義的。他讚賞自然和自然美,完全著眼於從中發現社會和發現自己。從這樣的審美觀點出發,魯迅喜愛的自然美是“人們和天然苦鬥而成的景物”,即從中可以發現社會和人生鬥爭精神的深沉雄大、壯闊古拙的力的美。在《野草》里,魯迅也曾描繪過江南明麗的風光,如《好的故事》,他所著重的依然是從“永是生動,永是展開”的“美的人和美的事”中去捕捉“飛動”的美,從而感到一種生命力的存在。但總的說來,他對秀麗的江南風景,“並無敏感”,他直截了當地表示:“我不愛江南。秀氣是秀氣的,但小氣”。他批評杭州的風景“顯得小家子氣,氣派不大”,以為“北方風景,是偉大的,倘不至於日見其荒涼,實較適於居住”。在《野草·雪》里,“與滋潤美艷之至”的“江南的雪”相比較,他顯然更醉心於“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裡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瀰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魯迅曾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祥林嫂、愛心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係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係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鬱積的怨憤之氣。誠然閱讀魯迅作品,總喜歡與“階級鬥爭”掛鈎。其實,細細品來卻會有別一番風味。《狂人日記》,我不能給它下個定義,在一開始讀它時,我甚至摸不著頭腦,我不清楚自己這是在看一篇什麼樣的文章,有點害怕,有點疑惑,那嚇人的語句,吃人的歷史,仿佛就發生在身邊使我不禁聯想自己所生活的生活,是該怎么樣?也許他的“吃人”也可理解為當今社會中金錢為上,以利為友的沒有親情友情可言的只顧自身,榨人不眨眼的冷酷的競爭吧,沒有錢就不能生活,就只能乞求,去要飯,這不是跟吃人一樣嗎?但生活中,我也是相信有那么些溫暖可言的,畢竟每天的太陽是溫暖的,在人類越來越文明之際又怎么可以發生人吃人的這種野蠻行為呢。很欣賞阿Q的那種心滿意足的自認為得勝的心態,稱之為妙法不為過。但被人打了之後還有愉快心情,還能和別人調笑一通,回到土谷祠倒頭就睡著了,這就是阿Q精神嗎?有點愚甚至有點蠢,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個調節心理的好辦法,凡事換個角度想或許會有收穫吧。讀書後,回望一下各部小說,凜然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人。

風格

魯迅的小說之所以開掘深,立意新,主要是因為他在構思時高瞻遠矚,熔鑄古今,他是從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從現實與歷史血肉相連的深度來認識、分析、發掘事物的內在本質,鑄造藝術形象的。因此,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人的精魂,魯迅的精魂將不斷奮鬥,向上,閃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