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魯迅精神)

民族魂(魯迅精神)

魯迅以筆代戈,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1936年10月19日,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抗議當時的社會風貌,提倡人人平等,廣受勞動人民的歡迎——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行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魯迅精神因此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一個民族的精髓,體現一種民族精神,是民族存在的精神支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魂
  • 外文名:the National Spirit
  • 指代者魯迅
民族精神,深遠影響,偉人評價,民眾評價,

民族精神

魯迅曾經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與祖國同行,共鑄民族精神!
《自嘲》中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就是魯迅!
只有民族,人民精神的崛起才是中國的希望時刻。
民族魂

深遠影響

偉人評價

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民族魂

民眾評價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溘然長逝。魯迅治喪委員會由宋慶齡、蔡元培等知名人士組成。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推薦沈鈞儒、李公朴二人參加治喪委員會。沈鈞儒先生很細心,他發現直到出喪前一天(10月21日)下午四時,覆蓋靈柩用的綢幛和出喪的樂隊還沒有準備好,便囑咐當時擔任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幹事的姚士彥馬上去辦理,務必於第二天上午九時前辦好。沈鈞儒對他說:“綢幛應該怎樣,樂隊應該怎樣,原都應由治喪委員會決定,現在來不及了,你一定去辦好。”
23歲的青年幹事姚士彥,勁頭十足,慮事卻並不周到。領命之後,倒有些為難了,魯迅先生這樣偉大的人物,該用怎樣的綢幛覆蓋靈樞呢?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顯然不是魯迅先生所樂意的;用斧頭鐮刀的標誌,也覺不妥;用藍綢嵌上一個金色大奠字,太一般化了……反覆思考,決定用大幅白綢,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黑色大字。於是,他立馬就去漢口路申報館隔壁一家禮品局趕製。那一帶是當時上海禮品局集中之處。這一家是“職救”理事周肇基先生的親戚開設的,周在店內有一小寫字間,老闆、夥計都同情抗日救國運動,與姚士彥較熟。姚士彥說明來意後,這家禮品局連夜做成由黑絲絨包制的40厘米見方的“民族魂”三個大字,綴在大幅白綢上,莊嚴得體而有新意。在當時約值法幣四至五元,可老闆連成本費都不肯收,只說:“表示我們對魯迅先生的一點心意。”
綢幛送去,沈鈞儒看了“民族魂”三字,認為非常恰當,其他治喪委員們也都認為很合適。出喪時,就覆蓋在魯迅先生的靈柩上。是日下午,參加魯迅先生葬儀的送葬隊伍,從徐家匯一直排到萬國公墓。到墓地時,已經是人山人海。蔡元培、宋慶齡、沈鈞儒等先生立在高台上。蔡元培、宋慶齡先生致悼辭後,沈鈞儒先生講話,他激動地說:“高爾基前幾個月死了,死後由蘇聯政府替他國葬。現在,像魯迅這樣偉大的作家,我們人民民眾一致要求國葬,但政府不管。今天我們人民自己來葬,到的都是民眾自己。這個,我想魯迅先生一定很願意!”這時,台下群情非常激憤,很多人喊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漢奸!”的口號。
這時,巴金等12位文化界名人抬了魯迅先生的靈柩放入墓穴,“民族魂”綢幛的白底黑字莊嚴肅穆,在灰淡的雲彩下顯出一種特殊的悲壯氣氛。
當時,上海各界不顧當局設定的種種障礙,有兩萬多人參加了魯迅先生的葬禮,人們為失去這樣一位“民族魂”而悲痛。郁達夫先生在《懷魯迅》一文中,怒斥當局對這樣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不知愛護,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蠡 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