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丹見中山君,是出自《韓非子》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戰國時思想家韓非子。諷刺了社會上那些不分是非對錯,聽信讒言的人。體現了法家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丹見中山君
- 類別:古代典故
- 出自:《韓非子》
- 作者:韓非子
魯丹見中山君,原文,譯文,注釋,啟示,作者介紹,
魯丹見中山君
原文
魯丹三說中山之君而不受也,因散五十金事其左右。復見,未語,而君與之食。魯丹出,而不反舍,遂去中山。其御曰:“反見,乃始善我,何故去之?”魯丹曰:“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未出境,而公子惡之曰:“為趙來間中山。”君因索而罪之。
(出自《韓非子·說林》)
譯文
魯丹多次遊說中山國的國君,卻不被接受,於是魯丹花去五十金討好中山君左右的人。他再拜見中山君時,還沒說話,中山君就賜給他酒食。魯丹出來,不返回住處,就離開了中山國。為他駕車的人問:“我們再次見面時,國君剛剛開始對我們友好,什麼原因要離開中山國呢?”魯丹說:“中山君因為別人的話對我好,也就一定會因為別人的話治我罪。”魯丹還沒有出國境,中山國的公子就誹謗他說:“魯丹為趙國來離間。”中山國國君就搜捕他,治他的罪。
注釋
說:遊說
中山:古國名
受:受重視
因:於是,就
散:花費
事:侍奉,可翻譯為討好
復:再,又
與:給予
反:同“返”,返回
去:離開
御:駕車的人
反:重新
始:開始
善:對……友好(善我:跟我們友好)
夫:語氣助詞,無意
以:因
罪:懲罰,名詞作動詞用
惡:中傷
間:離間
索:追索
之:指代魯丹
啟示
諷刺了那些不分是非對錯 ,聽信讒言的人。
作者介紹
韓非(約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戰國晚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新鄭是鄭韓故城),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法家的創立者。《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認為是陰謀學家,韓非的著作一大部分關於陰謀。
韓非著書之餘時常登臨的孤憤台尤存,位臨棠溪岸邊,原是一處高地,松柏銀杏蒼蒼。之後,孤憤台漸漸之低小,鄉民們平素叫“孤墳攤兒”,考古和被盜均未發現萌基,專家考證應為“孤憤”台,正好符合韓非“驅車勸諫韓玉不用”而閉門著書的歷史事實。韓非的《孤憤》、《五蠹》《說難》、《說林》、《從內儲》五書,十萬餘言,字裡行間,嘆世事之難,人生之難,閱盡天下,萬千感懷。韓非死於秦國,終年47歲,有記載說,韓非屍體運回韓國,葬在故土,即孤墳攤處,還說葬九女山古墓群。
韓非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於“未盡”,“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韓非子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 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係,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彆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 “重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