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人類賦予魚以豐厚的文化蘊含,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門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文化
- 外文名:Fish culture
- 包括:魚及鯉魚、金魚
- 類型:技術與方法
- 屬性:文化蘊含
簡介
魚文化的內容
字面上的含義
魚又是“漁”的古字。打魚,捕魚[fish]
以佃以魚。——《易·繫辭下》
公將如棠觀魚者。——《左傳·隱公五年》
拋掉一官如糞壤,好隨魚舸此中間。——宋·孔武仲《自實豐倉歸》
又如:魚罟(魚網);魚戶(捕漁之家);魚船(釣魚或捕魚的船隻);魚釣(釣魚);魚榔(捕魚時用來驚魚入網的木棒);魚舸(漁船。又作“魚舲”);魚罩(捕魚竹罩)。
吉祥物中的魚
錢幣里的魚文化
董先生認為,此錢幣畫面用了超現實的浪漫主義手法。因為事實上當時的民間捕魚工具很難捕捉到這樣的大魚,即使捕到也不可能在活魚身上跳舞。它說明了兩千年前我們的民間藝術家們具有何等超凡的想像力。這種大膽新穎的構思和甘肅武威雷台出土的漢代文物銅奔馬“馬踏飛燕”的誇張手法毫無二致,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水裡,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漢代的繪畫與造型藝術,繼承了楚辭絢麗、詭秘的神奇色彩,常常使用想像及誇張手法,這枚花錢可以說是一個有力的物證。
花錢中有關魚的圖案絢麗多彩,見圖譜的有:《人物魚紋鏤花錢》[亦有學者稱《庖魚錢》,一婦人手握刀,作宰魚狀。唐·孟浩然有詩曰:“美人騁金錯(指錯金魚刀),縴手膾紅鮮”(紅色大鯉魚)]、《雙魚紋鏤花錢》、《三魚紋飾鏤花錢》、《雙魚背雙龍紋錢》、《龍魚紋鏤花錢》等等,其中以鏤空花錢居多。魚,在我國古代一直視為吉祥物。這枚雙人踏魚鏤花錢進一步說明了魚作為吉祥物在漢魏時代已在錢幣圖案中普遍使用了。據郭若愚著的《古代吉祥錢圖像賞析》一書中介紹,西漢“五銖”錢中就有背上下左右四魚紋錢,還有新莽時鑄的“貨泉”,“泉”字作魚形。可見吉祥錢中的“魚”紋出現之早。
魚與龍文化的關係
段注《說文》稱:“龍,蟲之長,幽能明,細能巨,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習性上來看,龍和魚很相近。中國著名民俗專家楊蔭深考證,最早的龍圖騰是魚崇拜的變異與延續,龍很可能是先民理想中一種“會飛的魚”。在中國的古詩文中,魚龍往往並稱,《周書》載:“魚龍成則藪澤竭,澤竭則蓮藕掘”,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寫“魚龍潛躍水成文”,宋辛棄疾《青玉案》有“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句子。
我們的傳統民間故事中,也隨處可見魚與龍互相轉化。比如這么一種經典敘事:調皮的龍女變為紅鯉魚到江河裡玩,被漁人捉住,為一書生解救,龍女對書生產生愛慕,雖人神殊途,但最終感動上天,結為夫妻。敘事中的魚和龍都是人們崇拜的對象,只是其中的神已被人格化。
隋唐時期,在傳統的龍形象外,又新出現了一種“龍首魚身”的形象,學者稱其為“魚龍變紋”。也從這個時期起,民間開始流傳“鯉魚躍龍門”的故事———躍過龍門的魚即成龍,躍不過的依舊凡品。儘管學者指出,這個故事有著濃厚的科舉背景(中國科舉制度始於隋唐),但是,誰又能否認在這個故事中,不暗藏著對魚和龍淵源的詮釋呢?上述這些,均是中國“魚龍文化不分家”的有力證據。
生活多魚趣
人們喜聞樂見的魚物圖,類似魚字口彩的還有:“金玉同賀”,畫的是金魚、荷花;“年年有餘”,則用爆竹和魚表現;“連年大吉”,有鰱魚、桔子;……總之,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充滿了魚趣,魚給千家萬戶帶來了吉祥美好的祝願。唐代用的鎖也設計成魚形,大到王宮城門,小至首飾箱匣,其意思是魚目日夜不閉,可以防盜。
“魚”與“余”諧音,象徵著富貴。“如魚得水”描寫出了生活和諧美滿、幸福自在。“鱖”和“貴”諧音,取“富貴有餘”之意。“鯉”和“利”諧音,“家家得利”,便是繪有許多人家買鯉魚。“鰱”與“連”諧音,以蓮花和鰱魚構成的畫面,取名為“連連有餘”;“金魚”和“金玉”諧音,畫面繪童子嬉戲於養金魚的水塘或魚缸,取名為“金玉滿塘”等等
吃魚的文化
明代“大玩家”李漁可謂中國休閒文化集大成者,他在《閒情偶寄》中以極熱情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食魚文化的精髓。他說,食魚者首重在鮮,次則及肥,肥而且鮮,那是最好的了。如鱘、如鯽、如鯉,皆以鮮勝,鮮宜清煮作湯;如鯿、如白、如鰣、如鰱,皆以肥勝,肥宜厚烹作膾。
關於魚的烹調,也很有講究。對此李漁仍有詳細闡述:“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宴客之家,他饌或可先設以待,魚則必須活養,候客至旋烹。魚之至味在鮮,而鮮之至味又在初熟離釜之片刻……”是不是看得人食指大動了?不忙,他還有更誘人的描述在後面:“更有制魚良法,能使鮮肥並出……莫妙於蒸。軒之镟內,入陳酒、醬油各數盞,覆以瓜姜及蕈筍諸鮮物,緊火蒸之極熟。此則隨時早暮,供客鹹宜,以鮮味盡在魚中,並無一物能侵,亦無一氣可泄,真上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