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武仲(1042~1097),字常父,今峽江縣羅田鎮西江村人。孔子四十七代孫,孔文仲大弟。自幼聰慧好學。嘉祐八年(1063)登進士甲科第六。初授穀城縣主薄。歷任江州(今江西九江)、信州(今江西上饒)軍事推官、湘潭縣知縣。後任國子監司業、集賢院校理時,奏請朝廷改革科舉制度,恢復以詩賦取士,選賢舉能。元祐六年(1091)七月,以寶文閣待制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洪州(今江西南昌) 知州。紹聖三年(1096),因朝廷黨派鬥爭激化被免職,定居池州(今安徽貴池縣)。從此,專事文學研究,與歐陽修、蘇軾、蘇轍、黃庭堅等人過從甚密,詩詞唱酬,信書不絕。一生著說百餘卷,主要有《書說》13卷、《詩說》20卷、《論語說》10卷、《金華講義》13卷、《孔氏奏議》3卷、《芍藥園序》及《孔氏雜說》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武仲
- 別名:字常父
- 國籍:北宋
- 民族:漢
- 出生地:今峽江縣羅田鎮西江村
- 出生日期:1042年
- 逝世日期:1097年
- 職業:文人、士大夫
- 信仰:儒家
- 代表作品:《金華講義》等
人物生平
史書記載
初,罷侍從轉對,專責以論思。武仲言:“苟不持之以法,則言與不言,將各從其意。願輪二人次對。”時議祠北郊,久不決。武仲建用純陰之月親祠,如神州地祗。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請:“從臣為州者,杖以下公坐止劾官屬,俟獄成,聽大理約法,庶幾刑不逮貴近,又全朝廷體貌之意。”遂著為令。
徙宣州,坐元佑黨奪職,居池州。卒,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復之。所著《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內外製》、《雜文》共百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