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辭彙
詞目:魚書
拼音:yú shū
解釋:用以作為信的別稱。
詳細釋義
典源
飲馬長城窟行(漢·無名氏)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釋義
(1).“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因稱書信為“魚書”。
唐 韋皋 《憶玉簫》詩:“ 長江 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 秦 。”
明 無名氏 《鳴鳳記·秋夜女工》:“心似剖,為 隴 外魚書無有。”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三十四回:定蘭譜顏生識英雄 看魚書柳老嫌寒士
柯靈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張舊報》:“這些稿件的來歷,有的通過黨的渠道,有的似乎是魚書遙遞,不遠千里,由綠衣人輾轉送來的。”
(2).古代朝廷任免州郡長官時所賜頒的魚符和敕書。
《舊唐書·德宗紀上》:“是月,復降魚書停刺史務。”
宋 陸游 《遣興》詩:“誰遣徑歸朝鳳闕?不令小住奉魚書。”
明 張煌言 《送黃金吾馮侍御乞師日本》詩:“龍節臥持豸斧客,魚書泣捧豹衣郎。”參閱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左符魚書》。
其他 相關書籍
養殖海產魚類的書籍
《養魚經》
又名《范蠡養魚經》、《陶朱公養魚法》。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養魚業已相當發達,越國大夫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後,辭去官職,便帶著西施隱居在現 在的
無錫太湖之濱。范蠡提出“種竹養魚千倍利”的主張,大力發展養魚事業。齊威王曾召見他問道:“公富足千萬,家累億金,何術乎?”范蠡答道:“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魚也。公元前475年,范蠡把自己的養魚經驗寫成《養魚經》。全書僅三百四十三字,卻開創 了我國的科學養魚紀錄,比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所著《動物史》(該書把魚列入分類系統)還早一百多年,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養魚著作。范蠡的養魚理論中,已提及雌雄鯉魚配比以及鯉鱉混養等內容,頗有參考價值。
《種魚經》
亦稱《養魚經》、《魚經》。共一卷,分三篇,分別講述魚苗、養魚方法及魚的種類,也是較早的一部魚書。作者為明代學者黃省曾。省曾,字勉之,別號“五嶽山人”,南京吳縣人,系嘉靖年間舉人。
《閩中海錯疏》
三卷,明代屠本畯著。本畯字田叔,浙江鄞縣人,是個學者,寫過多種魚、農書。本書是他在福建任官時期所作,前面有“自序”,題“萬曆丙申”,即公元1956年。書中專記閩海的水族,計“鱗部”二卷,共一百六十七種;“介部”一卷,共九十種。後面還附記並非產於當地,但時常看到的水產兩種。該書在介紹每種水產時都註明形態和習性,有的還附作者的按語,或援引典籍。後來又有徐{火勃}(也是明人)替該書寫過“補志”,故書中凡有“補疏”二字的皆出於徐氏之手。《閩中海錯疏》在描述海產動物生態時,很注重科學性,有的釋文還很生動。現抄錄“{魚規}”條釋文如下:
“{魚規},鮭也,一名胡兒,一名鯸鮐,一名河豚。狀如蝌蚪,腹下白,背上青,有黃文;眼能開閉,頭無腮,腹無膽;觸物輒嗔,腹脹如鞠,浮於水上;味至美,然有毒,能殺人。”後面還有一段按語,亦很詳盡。《閩中海錯疏》是一部規模較大的古代魚書。
《海味索引》
一卷,亦為屠本畯所著。自序上說,張九峻食海味,隨筆作贊、頌、銘、角,凡十六品,頗多不實之處,因此著成本書,加以訂正。本書的規模不及《閩中海錯疏》,但可視為該書的姐妹篇。
《魚品》
一卷,明代萬曆進士顧起元撰,作者自號“遁園居士”,南京江寧人,書中記載了數十種魚,皆為江東地區所產,文字極為簡略。
《漁書》
這是一部殘存的魚類專著,但內容豐富,頗具參考價值。據已故著名農學家王毓瑚推測,“看來全書可能是十四或十六卷”。(《中國農學書錄》)殘存的為二至十三卷,從卷二到卷十列記水產,每卷為一類,均有卷目,分別標為“神品”、“巨品”、“珍品”、“雜品”、“介品”、“柔品”、“畜品”、“蔬品”、“海獸”,內容雜引古代文獻,近似譜錄。卷十一為“漁具”,又分“網類”、“{糹連}類”、“雜具”、“漁舟漁筏”等子目。卷十二題“附記載”,徵引典籍經文。卷十三題“附記異”,摘錄各種雜記小說中的記載。
此書留存下來的為明刻殘本,作者及年代均無考。但從書中文字可推知作者大約就是該書按語中時時出現的“蠡史”,“蠡”自然取於“范蠡”之意了。又據卷三“海大魚”條的按語:“余家海上,與大海通,故大魚往往見面知之。”卷四“江瑤柱”條有“余在越三年”,可知作者的家鄉一定在沿海地區,但又不是浙江(越)人。《漁書》中所記漁具的內容,為他書所罕見,可稱該書特色。書中還記有以聲探魚的古法,如卷四“石首魚”條寫道:“每歲四月,自海洋綿亘數里,其聲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聞其聲,用下網截流取之。”十分可取。
《官井洋討魚秘訣》
此書的作者及寫作年代亦無考,但書的扉頁上註明系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抄錄。官井洋為海名,書中專講官井洋內的暗礁位置以及魚群早晚隨著潮汐進退的動向,極為詳細,並述及尋找魚群的秘訣,是一本很有實用價值的魚書。
《記海錯》
一卷,系清代訓詁大家郝懿行所撰。作者的家鄉在山東濱海地區,對大海很熟悉,見過的海產也很多。書中所記海產共四十九種,並徵引古籍試加貫通,對某些海產的得名還作了簡明的解釋。據書前小引所題為“嘉床丁卯”,即1807年成書。
《海錯一百錄》
這是一部相當全面的福建海產記錄,共五卷,清代郭柏蒼著。郭氏,字簾秋,福建侯官人,對當地海產相當熟悉。該書內容包括“記漁、記魚、記介、記殼石、記蟲、記鹽、記菜”等部分,並附錄“海鳥、海獸、海草”。此書作於光緒十二年,即1886年。
從以上幾部魚書,足見我國古代人民對魚類已有精深的研究,錄之於文人筆下,給今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