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洋文化

該文化為積澱豐厚的村落歷史文化,完整記錄6000年中華文明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漁洋文化
  • 出土地點:安陽縣西北22公里
漁洋文化漁洋文化
漁洋古村落位於安陽縣西北22公里處,歸該縣安豐鄉管轄,現全村共有3300多口人。西倚太行山,北臨漳河水,盡得“倚峰臨水”之地利。
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支考古隊進入該村進行考古調查,證實該村建於仰韶文化時期,其後歷經龍山文化時代、下七垣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6000年來一直煙火未斷,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都能在這裡找到實物和印記。
細心的人士造訪該村,可以看到古代村民隨意遺棄在地下的陶片、瓷片、石器、瓦當等。今年62歲的該村村民龍振山,30多年來從地里溝邊撿回家中數千件文物標本——即從仰韶文化時期到民國時期的各種陶器、石器、瓷器、蚌器、骨器、錢幣、瓦當等,盡顯這座名不見經傳的華北古村落的歷史滄桑。
2004年以來,漁洋古村落被中央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紛紛報導之後,記錄6000年不斷代中華文明史的漁洋古村落,才為更多的世人所知曉。2006年9月,漁洋村遺址(含明清民居建築)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北朝時期《水經注》曾經記載漁洋村古稱“三戶”或者“三戶津”。2004年專家發現,在這個不足千戶的小村莊裡,完整地記錄著6000年不斷代的中華文明史。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下七 垣文化,到商、春秋戰國、漢代、北朝、東魏北齊、宋、元、明、清,乃至民國、新 中國抗美援朝和“文化大革命”等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都能在這裡找到實物和印記。該村遺址文化層堆積3米多,面積1萬多平方米。
該村保留著多處明、清建築,建築上磚雕、木雕技法嫻熟、圖案精美,文物價值較高。但這些目前在國內其他地方已很難見到的建築,大部分已岌岌可危,有的因年久失修,甚至坍塌,令人惋惜。他希望,當地文物部門對該村給予關注,制定出具體保護措施,使這座像一部“活歷史”的村莊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整個村子簡直就是一部用文物記載的活生生的中國通史,其表現內容之豐富,可視性之強,全國罕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旅英博士唐際根,這樣形容他的發現。
漁洋村隔漳河與河北省相望。唐際根說,走近村莊,先是看到一片現代建築風格的紅磚砌起來的民舍;再往裡,一座青磚砌成的拱形城門映入眼帘,門洞一側的石碑上清晰地鐫刻著“乾隆五十五年”的標識;在村東,是一大片錯落有致的明清時代的青磚瓦房;在村北,發現了埋藏地下的宋代的白瓷片;在村西一處長滿荊棘的地方,裸露的紅色燒土和荊棘叢中散落的幾片黑瓦,昭示了這裡曾是東魏北齊時期的一個窯場;在一個土崖上,輕易就能採集到巨大的漢代印紋陶缸殘片;在一條路旁,撿到了2件典型的戰國帶把豆盤;僅僅只有幾步之遙,又從斷崖上找到3000年前商王朝時代兩件典型的袋足鬲,證明3000年前這裡是商王朝的轄地;在村北的漳河岸邊,還找到了帶花邊口的下七垣時期的陶罐殘片,底部有密集箅孔的龍山文化陶甑片以及典型的仰韶文化陶片。
一個叫龍振山的村民家裡,擺放著他窮30年之功在漁洋村附近採集到的文物,有明代青花、北齊泥像、漢代耳杯、戰國鼎壺、商代陶鬲、龍山卜骨和仰韶陶片,甚至還有一些石化的野獸骨骼,他還用自己樸素的理解將收集到的文物按時間順序一一歸檔,並且在日記中一一註明某年某月某日於某處獲某物。唐際根推測,漁洋村之所以仍能保留豐富的遺存,是因為它作為一個規模較大的聚居區,離區域中心如安陽、鄴都(今河北臨漳縣)都較遠,遠離政治鬥爭和戰爭的中心,沒有遭到徹底的破壞。
現狀:
漁洋文化漁洋文化
漁洋文化漁洋文化
漁洋文化漁洋文化
儘管村民有了保護意識,不再去拆老房子了,但受經濟條件所限,村里沒有能力對這些文物古蹟進行保護。下大雨,南券門、西券門都塌了,村裡的許多明清民居建築也損壞得非常嚴重。經過黨支部、村委會研究,村里自籌少量資金,僅僅對南券門、西券門進行了簡單的維修。由於缺乏資金,對於許多明清民居建築的自然坍塌損毀,村里只能聽之任之,沒有辦法。”
縣文物保護部門和鄉里也希望把漁洋村有保護價值的文物保護起來,有利用價值的文物利用起來。”安豐鄉黨委副書記黃運清對記者說,“但是,指靠鄉村的微薄財力,只能對少量損毀文物進行簡單修繕,而對許多明清民居建築進行保護,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30多年來,龍振山一直致力於本村的文物保護工作,為保護蒐集到的村中文物,他在自家西廂房建了一個博物館,村民們都稱呼他“土博士”。龍振山說:“希望有關部門馬上採取有效措施,將許多快要倒塌的明清民居建築加以保護。如果再停幾年不管的話,這些明清民居建築就會漸漸全部損毀,民眾就會把這些倒塌的古民居翻蓋成新房,到那時這些古民居就不復存在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