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高彬法師
- 所處時代:明
- 職業:護國大法師
- 所處寺廟:皇覺寺
人物簡介,歷史背景,
人物簡介
歷史背景
朱元璋出身貧苦,從小給人放牧,受盡饑寒。至正四年(一三四四年),鳳陽發生大災和瘟疫,朱元璋父母及兄長相繼去世。朱元璋在實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之下,想起幼時曾經許願捨身的皇覺寺,於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整天忙得團團轉,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日子一長,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氣。一天,他掃地,被伽藍神座絆了一下,於是他就順手打了伽藍神幾掃帚。還有一次,老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就當眾訓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藍神連自己面前的東西都管不住,還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罵,越想越氣。於是,朱元璋就找管筆,在伽藍神的背後寫了“發配三千里”幾個字。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於受壓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捨,主持高彬法師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還不會念經、做佛事,但是沒有辦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樣子,離開寺院托缽流浪。
至正十三年(一三五二年),朱元璋在元末農民運動中還俗從戎,加入濠州郭子興的隊伍,甚得郭子興的器重。一三五五年郭子興病死。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在濠州稱帝,稱為小明王,國號大宗。朱元璋先後被任為副元帥、江南行省平章事和左丞相。他注重軍紀,「軍無紀律,何以安眾」、「愛加於民,法行千軍」。至一三六三年春,小明王政權失敗,朱元璋此時已成為起義軍的中堅,他已經成為集團領導,逐漸變為新的封建統治者。這一年,朱元璋在鄱陽湖與陳友諒戰鬥中取得勝利,自立為吳王。此後,他率大軍南下,數年間統一南方。在北伐抗元中,他發布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剛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實際上是以朱元璋為首的漢族王朝,來代替以蒙古貴族的舊王朝。至一三六八年,在北伐的勝利聲中,朱元璋四十歲時,在應天(南京)即帝位,建國號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至一三九八年病逝,年終七十歲,死後謚高皇帝,廟號太祖。
朱元璋與佛教的因緣由來已久。從他撰寫的《皇陵碑記》碑文中記載他經歷「空門禮佛,出入僧房」。朱元璋登定典以後,「託身於寺四年,常思之」。首先,他重建了自己早年出家的皇覺寺。據《中國宗教名勝》中載∶「龍興寺,在今安徽鳳陽縣城北鳳凰山日精峰下。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家的皇覺寺,其立國稱帝後從鳳陽的甘郢移至今址重建,賜名『大龍興寺』,並新撰寫《龍興寺碑》文,設僧錄官主持,頒降龍興寺印。據《洪武實錄》載,有佛殿、法堂、僧舍三百八十一間,為國內著名大剎。至歷經六百餘年,尚有殿閣二十餘間,占地數畝,紅牆黃瓦,掩映於茂林修竹間。寺內藏有朱元璋畫像、鐵像以及銅鑊、鑄有銘文的銅罄等。今 『龍興古剎』牌坊、『皆大歡喜』牌額、明鑄大銅鑊、銅鐘、明萬曆詩碑等文物,完好無損。大殿內東西兩廊,明、清兩朝名人題詠琳琅滿目,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朱元璋親書的「第一山」石刻,有僧法衍曾寫《游第一山》詩以記其事∶
三百年來瞬息間,紅塵不染白雲間。
老僧記取龍興寺,第一人題第一山。
重修複製明太祖畫像懸掛於大殿正中,兩旁有清鹹豐年間狀元孫家鼎撰的對聯雲∶
始為僧繼為王終為帝龍興今仰聖人容;
生於沛學於泗長於濠鳳陽昔锺天子氣。
重用僧人。明洪武初朱元璋皇帝敕令釋寶曇國師往四川峨眉山常住。據《峨眉山?搖吩兀?寶曇國師,吳人,斷岩禪師後身,洪武初,敕往峨峰,重建鐵瓦殿,並鑄普賢金像。留蜀十年,道化大行。後召還,卒於天界寺。明太祖寄《寶曇禪師》詩二首∶
一
斷岩知是再來身,今日還修未了因。
借問山中何所有,清風明月最相親。
二
山中靜閱歲華深,舉世何人識此心。
不獨峨眉幻銀色,從教大地變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