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第一山(盱眙第一山))

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盱眙第一山)

第一山(盱眙第一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城區北部,得名於北宋書法家米芾所題“第一山”,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第一山景色秀美以一山占河山之奇秀,有林、泉、亭、宇之玲瓏,融儒、佛、道於一體。不光如此,她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早在漢朝,孔子的後裔孔安國為臨淮太守時,就在此創立了“崇聖書院”,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都極為推崇,宋元以來,眾多的文人墨客、翰林學士、官府政要都慕名而來,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和碑碣其中不乏蘇軾陸游楊萬里米芾等名家之作。第一山題刻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園內現存建築包括:大成殿、淮山堂、翠屏堂、春晝亭、玻璃泉亭、明倫堂、摩崖石刻保護廊等。園內的“第一山題刻”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公園對面是風景迷人的沿淮風光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
  • 外文名稱:First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 地理位置: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
  • 氣候類型: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著名景點:大成殿、杏花園、第一山題刻等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淮山勝境,孔廟,大殿中心,都梁十景,東坡草亭,玻璃泉,戒石碑,第一山題刻,杏花園,會景亭遺址,第一山碑,青山綠樹碑,魁星亭,魁星壁,瑞岩,龍山寺,西域寺,名山史料,鐘靈毓秀,文人墨客,相關事件,

發展歷史

第一山背倚群峰面臨淮河,原名南山、都梁山,因盛產都梁香草,故又名都梁,這也成了古縣盱眙的別稱。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書畫家米芾赴任漣水知軍,由國都汴京(今開封)經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時忽見奇秀的南山,詩興勃發:“京洛風塵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莫論橫霍撞星斗,且是東南第一山”,並大書“第一山”三個大字。從此南山易名“第一山”。盱眙古城便築建在此山懷抱之中,歷朝歷代留下諸多人文古蹟。直到1938年日軍來犯,日軍放火燒城,屠殺百姓,毀滅了盱眙第一山古城,這也是日軍在華犯下的又一罪行。
文革時第一山山上諸多文物再次遭到嚴重破壞,文革結束後經修復, 1985年定名“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1996年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1999年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10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盱眙第一山風景名勝區

主要景點

盱眙十景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就占了六景,玻璃泉浸月、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第一山懷古、杏花園春晝、瑞觀清曉、會景亭陳跡、龜山寺晚鐘。明代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將第一山與蓬萊仙境相媲美。
第一山,是盱眙的標誌,也是盱眙的名片,來到了第一山,也就來到了盱眙。

淮山勝境

山腳下首先看到的是題有“淮山勝境”的牌坊,題額是佛學大師茗山的墨跡。

孔廟

在遊覽這座歷史文化名山之前,首先要到孔廟拜見孔聖人。孔廟是供奉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又稱文廟(文宣王廟)。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始建於慈氏山麓,明萬曆年間,重建於第一山麓。八百年來,屢廢屢建。孔廟大成殿毀於1976年,重建於2001年。雄偉壯麗的大成殿以長淮為泮池,以青山為依託,橫空出世。殿外重檐九脊,黃瓦飛甍,殿內斗拱交錯,金碧輝煌。
門頭海藍色橫匾上“大成殿”三字為康熙御書。孟子以金聲玉振讚譽孔子:奏樂從擊鐘(金聲)開始,到擊磬(玉振)結束,金聲玉振是奏樂的全過程,比喻孔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成。所以這座宮殿式建築稱為大成殿。

大殿中心

大殿中心為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的牌位,東側為復聖顏回、述聖孔伋,西為宗聖曾參、亞聖孟軻,後面供奉著十二哲,即孔子的十一弟子和朱熹。祭孔時,四配與十二哲配祭孔子。
明倫堂左右兩齋,一為進德,二為修業,這古老的學宮是孔廟建築群的一部分,曾是泗州試院。人們期望山川雄秀出奇傑之士,道光年間捐修者甚多,當時它以巨大的規模稱雄安徽省(當時盱眙屬安徽)。明清縣試在明倫堂舉行。童生要考取秀才(生員)須經縣、府、院三試,僅縣試就要考四、五場。明清時的明倫堂前,每當大考之日,黑黝黝的四更天,考生就手提燈籠、書籍、食物,胸掛藍布袋(作放置試卷筆墨用),接踵而至。繁星似的燈籠長陣一直延伸到大街上。三試之後的幸運者,要成就功名還得通過鄉試、會試、殿試。可悲的是,有人考到白髮蒼蒼還是個“老童生”,詩云:縣考歸來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樓梯;雙手附耳殷勤問,未冠今朝是甚題。“未冠”就是尚未加冠,說明這眼花耳背的老頭兒還是個“學童”!

都梁十景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十分鐘愛盱眙山水,知漣水軍時多次沉醉其中,流連忘返,題有著名的盱眙十景詩流傳千古。十景中除了西側戚家山的“八仙台招隱”、南側寶積山的“寶積山落照”、東側的“清風山聞笛”和翠屏峰的“五塔寺歸雲”,其餘六景全在公園內。

東坡草亭

一生坎坷的蘇軾(1037-1101年)小米芾十四歲,卻先他六年而逝。蘇軾,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嘉祐進士,先後任杭、密、徐、湖四州知州。元封二年因“烏台詩案”被陷入獄,後屢遭貶謫,徽宗時客死常州。其文章汪洋恣肆,其詩詞清新豪放,又擅行楷,工畫竹,通音律,是文學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
蘇軾在元封七年(1084年)被貶黃州五年後,調任汝州團練副使。他從黃州沿江東下,千里跋涉,年底達泗州。途中舉家重病,幼子去世,資用花盡,二十餘口,不知所歸,雖汝州尚遠,卻不願求人。其間因淮水結冰,蘇軾滯留盱眙多日,幾次遊歷南山,寫下了好多首感人的詞作。他有這樣的詩句:“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淮中十往來”。(《淮上早發》)。
他曾多次登臨第一山,在盱眙留下了20多首膾炙人口的詩詞。當代書法家尉天池所書的《行香子》草亭碑就是表達了當時的一種心境。如北望“野水荒灣”,於寒冷、枯寂的嚴冬,上第一山尋找春天:“其尋春,飛步孱顏。”果然多情的春天親近詩人:“和風弄袖,香霧縈鬟。”同時也找到了歡笑:“正酒酣,人語笑,白雲間。”超越了人間辛酸,飄飄欲仙。然而陪同的泗州太守興盡而去:“望長橋上,燈火亂,使君還”。此時“玉宇清閒”,唯蘇子“宴坐空山”,萬般滋味忽上心頭。

玻璃泉

米芾來游,詠“玻璃泉浸月”詩,遂成都梁十景之一。詩云:“半山亭下老苔錢,鑿破玻璃引碧泉。一片玉蟾留不住,夜深飛入鏡中天。”。表現了每當月到中天,清泓倩影,疑是天上人間的美麗情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監察御使張惟恕命修玻璃泉亭,仲夏酷暑,張揮汗如雨、策馬而來,作《玻璃泉亭記》:以泉喻德,以心觀泉,望流忘飢,濯泉自潔,於煙雲擁翠、草麓凝華之中洞徹真機。唐宋以來的詩家詠玻璃泉詩難以計數。
壁上的“玻璃泉”為馮守書,“第一泉”為葛廷章書,可堂所書的“月到風來”,則寫出了玻璃泉之夜的怡然和詩情。當日寇蹂躪我大好河山,愛國義士邱國珍便赫然刻上“驅除倭寇,還我河山”,表達了國人的民族氣節。玻璃泉壁左側的《泗州普照禪寺靈瑞塔》為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晚年的佳作,勒於延祜五年(1318年)。由殘碑可測得原高2.5米,寬1.7米,加之碑文長達千字以上,這在趙刻中是極為罕見的。此碑原在泗州城,由於移至第一山,才沒有與城同沒水下。這是建於唐玄宗時的古泗州城留下的珍貴遺產。

戒石碑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為宋太祖頒布的廉政令後由黃庭堅書刻。此碑與翠屏堂里的《巡按江北誓辭》碑記相得益彰。作者蔣春芳是明朝監察七州的御史,負責肅清吏治,常住對面的泗州城。

第一山題刻

現存的第一山題刻有摩崖88塊和碑碣78塊。摩崖主要分布在秀岩、瑞岩和西域寺,碑碣除了在玻璃泉見到的,主要放在淮山堂、翠屏堂、明倫堂。第一山題刻記錄了宋、元、明、清、民國五代名家、政要的手跡,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正、草、隸、篆、行五體書法石刻藝術堪稱國之瑰寶。題刻中有文學家、書畫家的手跡,如宋代的蘇軾、米芾、蔡元長、劉燾、楊萬里,元代的趙孟頫、余闋,明代的李東、吳伯朋、李先芳,清代的張鵬鬲翮、陶澍等;還有翰林、大學士、總督、尚書等高官,列入《中國名人大詞典》的就達32人之多。
在秀岩的摩崖石刻中,右側上方蘇軾手書的行書《行香子》詞最為著名,詞與書都是極品。由於政治原因,署名被鑿去。這首題詞明清縣誌都沒有記載,本縣考古學者秦士芝先生在八十年代初發現了它,引起文化界的關注。經千年風雨,苔痕斑駁,文字殘缺,但依然透出大詩人的過人才情。
第一山題刻第一山題刻
右下腳的六人聯句勒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楷書十六行。有兩人吟道:“地控吳楚雄,氣鐘乾坤秀”(於守禮)、“登臨懷曠遠,俯仰周宇宙”(陳剛)。其時生於盱眙的明太祖開國不久,詩人口氣甚大,寫出了盱眙作為朱明帝里的盛大氣象。陳剛積學而不試,是個清高的人。

杏花園

翠屏堂後面,透過花牆月門有景外之景,便是杏花園。百年前,杏花園前玻璃泉下,滿園杏花,一片香霞。相傳這裡的“父母官”引泉成渠,率領百姓遍栽杏花以供觀賞。米芾來時,春光正好,花園裡繁花似錦,如緋雲飄來,清氣襲人,於是詩人吟道:風輕雲淡舞天春,花外遊人載酒樽。不是山屏遮隔斷,牧童錯指是孤村。由於詩名《杏花園春晝》,這座重檐攢尖六角亭就叫“春晝亭”。春風吹來,紅杏綠樹,相互映襯。第一山幽美的自然風光充滿山野靈氣,也很奇異。眼前的巨石上,凌空長著一棵大樹,樹根撐開巨石,在這貧瘠的地方長得又高大又繁茂,是一幅雄偉的圖畫,又像盆景那樣構思精妙,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杏花園杏花園

會景亭遺址

沿石徑而上,便是會景亭遺址,亭子可能建於北宋之前,因為米芾來時已是“陳跡”,他不禁嘆道:自是韶華不耐秋,山光水色一時休。細將瓦礫分明看,片片飛來落葉愁。然而這是詩人感慨之詞,山光水色畢竟還在,一百年後詩人楊萬里來游,對這裡的美景驚嘆不已,慶幸自己能到此一游。
這裡重建的亭子先後名叫參雲、攬秀、淮山偉觀,南宋淳熙時盱眙知軍王渥改名為“起秀”,意為“鬱郁之氣,萃於東南,而東南之氣,實起於此。”如今看著殘餘的柱礎和石几,滄桑盈眼,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清風撲面,萬種景象會於足下。由於會景亭處於都梁十景的中心,東詠清風山聞笛,南聽龜山寺晚鐘,北有八仙台招隱,西賞寶積山落照,仰視瑞岩庵清曉,俯瞰杏花園春晝、玻璃泉浸月、五塔寺歸雲。此處可盡攬湖山之勝,正是第一山懷古的佳處。
會景亭更是薈萃了大文豪筆下的盱眙美景。面對長淮使人想起了白居易的“春浪棹聲急,夕陽帆影殘”、韋應物的“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而李紳的“天外綺霞迷海鷗,日邊紅樹艷仙桃”,則把淮山偉觀描繪得像畫一樣美。至於蘇軾,對這裡的細雨斜風、淡煙疏柳、層樓翠壁、古寺空岩,更是情有獨鐘,靈感迭出,佳作連連。

第一山碑

第一山的代表作便上是米芾題刻的“第一山”碑,“第一山”三個大字雄健俊逸,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如同巨人俯瞰四野,雄視千秋。碑左是乾隆時盱眙知縣郭起元寫的碑記。記中交代了米芾來時所勒的第一山碑毀於兵火。郭自家鄉閩縣摹來重勒,並在會景亭遺址建第一山碑亭。
第一山碑第一山碑

青山綠樹碑

魁星亭下的壁上,“青山綠樹”四個大字赫然在目。該四大字,不僅是第一山美景是真實寫照,而且將這四個任意組合、正讀、倒讀都能表達第一山的意境。此外,在此可以玩味元代書家余闕的篆書,體味一種典雅的古韻。還有明嘉靖年間,李先芳的行書《瑞岩晚坐》:“風起眾山響,月出寒潭空”,詩有意境,字也非同凡響。

魁星亭

魁星亭是第一山的“心臟”,為道光甲辰(1844年)重修敬一書院時所建。魁星又作奎星,二十八宿之一,俗稱“文曲星”,是傳說中主載文運的神。王安石詩云:“地靈奎宿照”。今有奪奎之說。亭中刻有魁星像和魁星贊。請看亭壁上這幅非字非畫,異形異態的魁星圖:魁字為鬼形神像,一腳著地,一手捧斗,如執筆寫點,表示點中了中舉的學子。這幅魁星點斗圖被古來應試學子奉為神靈。嘉慶時汪雲筌隨同前去就職的堂兄汪雲任(孟棠)到廣東,友人贈此圖,便帶回來放在書齋。他讀魁星贊語:“敬一”二字正是當時書院名,於是獻出圖、贊,摹石立於亭中。他稱“盱山多士”“振聲文路”,就是魁星顯的靈。可惜此碑毀於文革,1987年盱城居民周冠獻出殘破拓片,經裱糊補字,魁星碑才得以復原。

魁星壁

亭後新辟魁星壁,三個古樸的隸字是著名的玉溪道人所書,他是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右下是道教宗師張天師雕像。東漢順帝汗安元年,張道陵於鶴鳴山(今四川境內)創立道教,教徒尊張為天師。
第一山熔儒、佛、道於一爐,集自然與人文歷史於一體,取南北之精華,通古今之血脈。這座歷史文化名山具有兼收並蓄、包羅萬象的博大胸襟。

瑞岩

瑞岩在第一山翠屏峰山腰,面臨深谷,林木蔥蘢,超然塵外。瑞岩庵是宋代女冠(道士)朱妙真初創的,元末毀於兵火,明永樂年間重建,可惜又毀於文革。2001年新建了原庵的一部分??大殿,殿內正中供奉三霄娘娘??雲霄、碧霄、瓊霄塑像。
瑞岩素以清幽著稱,歷來是遊覽勝地,宋元以來名家題詠很多,現在摩崖石刻22塊。瑞岩泉並跋刻於北宋,郡守鮑氏令人剪削榛莽,得新泉,“潤及草木誠嘉瑞也”,於是“泉因瑞名,岩因泉名”。右邊的陰刻雙人像,不知何人何時所刻。石刻中兩人側身相對而立,頭裹撲巾,身著圓領大袖寬身袍服。人體結構準確,線條簡潔流暢。右上角為元人余闋手跡:孤絕緣高嶂,幽尋及早春。送燈瑤殿小,煮酒瑞泉新。余闕曾任泗州知州,文筆雄健,書法古雅。
米芾當年以“西山月落楚天低,不放紅塵點翠微。鶴唳一聲松露滴,水晶寒濕道人衣。”激賞瑞岩庵清曉。

龍山寺

自此拾級而上便是重建的龍山寺。龍山寺原址在與第一山相連的龜山上。原寺初建於北宋開禧元年,內有五百尊鐵羅漢,僧徒很多,晚課時鐘聲迴蕩于山水之間。寺毀於元末兵火,明代重建,由於為太后祝福,嫌龜字不雅,就改稱龍山寺。北宋時米芾來游,聽見晚鐘,如同姑蘇城外的夜半鐘聲,寫道:龜峰高聳接雲樓,撞月鐘聲吼鐵牛。一百八聲俱聽徹,夜行猶自不知休。如今在新址重建的龍山寺,也可發出這種悠遠的夜半鐘聲。
紀念碑 這鐘聲也是警鐘。向西折回便是侵華日軍盱城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記下了1938年的屠城血案。1月3日,400多名日寇占領翠屏峰,架起機槍火炮,次日全城淪陷。兩千多同胞慘遭屠殺,屍橫遍地,血染成河。盱城知名人士姚挹之先生憤然寫道:棟宇燃灰燼,無土不成焦。屍橫大小巷,殷血染淮濤。前幾年在公園後門西側,發現了遇難同胞的屍骨坑,一層層白骨堆積如山,肩挨著肩,頭枕著腳,慘不忍睹。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報導後,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

西域寺

魁星亭向西不遠有西域寺。在通往西域寺的山崖上,有許多鑿去的深深痕跡,原來嵌進的石刻被人盜走。以前這裡是上下山的通道,題刻完全失去了保護。不知這些不翼而飛的墨寶今在何方?西域寺建於南宋,因地處邊陲而得名,又名石佛寺、半邊廟。原寺供觀音銅像,新修之後的西域寺供白龍神。在這裡,曾讓多少仁人志士黯然神傷的是,遙遠的“西域”竟被移到眼前,這意味著淪落了半壁江山。也許正是因為西域寺是悲劇的標誌,才有一個淒艷的傳說:古時候,一個貧寒的孤女獨守在這半邊破廟裡,省吃儉用,資助情郎讀書。那人進京趕考,中了狀元。可是姑娘望穿秋水也沒有得到一點音信,原來那個負心人成了“陳仕美”。姑娘終日以淚洗面,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冰清玉潔的身體在山洪爆發時被土石掩埋。後來有一個老和尚扒開土,發現姑娘的頭顱是朝北的。那是因為京城在北方啊!寺旁山崖有一道題詩,文、字俱佳,落款為“臣翼德”,有人說,是三國時粗中有細的張飛。這雖是猜測,但劉備當年屯兵盱眙倒是確有其事,他們幾個結拜兄弟來此兵家重地也在情理之中。 “海闊天空”刻於明嘉靖年間,是巡按御史李冬寫下的。這四個大字脫胎於北魏古碑,兼有隸書筆意,筆墨濕潤,厚重灑脫,拙中見巧,平中見奇,意趣盎然,氣度逼人,就像這裡的山光水色,渺渺茫茫,空闊無邊。
向下看,第一山對面的淮河之濱就是古泗州城遺址。聞名海內外的“東方龐貝”近在咫尺,離這裡只有兩華里。當時站在這裡就可以俯覽這座繁華的州城。原泗州城商賈林立、舟舡泊聚非常繁華,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由於黃河奪淮,昔日的唐宋名城、淮上重鎮泗州城已杳無蹤影了。如今在淮河鄉城根村、大洲村還能見到泗州城的蛛絲馬跡。
再向遠一點的地方看,那裡還有同時沉入水下的明祖陵,今天已經重見天日。盱眙一直以帝里著稱於世,是塊肇基帝運的“風水寶地”。第一山更是風水獨好,充滿了天地精華、山水靈氣,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名山史料

六人聯句左上為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米芾所題,可見米字的跌宕多姿。從米芾初來盱眙到這時已有十年,次年他就去世了。這幾行字差不多是米芾的絕筆。米芾雖然老態龍鐘,但筆力不減當年,愈見爐火純青,實屬難得。聯袂而來的張大亨也是文學家蘇軾、張耒的文友。
米芾像米芾像
緊挨這塊碑刻左側的是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所刻。宋金分治,以淮河為界,盱眙成為宋朝的西域邊陲,南宋使臣出使金國都例游第一山,題記甚多。可謂“燕山有石無人勒,卻向都梁題姓名”。盱眙在這一百年里曾三次被人占領,這裡的物華天寶讓人垂涎欲滴。儘管朝野愛國志士流淚吶喊,流血奮戰,但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權卻每年都從對面的寶積山歲幣庫里扒出大把大把的金銀,裝船運給金人,以求苟安。
上方兩塊都是南宋作品,一為蔡元長,二為張釜。蔡為宋四家之一,曾任開封知府、戶部尚書等職,字、文都堪稱大家。張釜則在此“弔古感今,三嘆而反”,張釜詞作及和詞沉埋多年,在重修龍山寺掘土時重見於瑞岩。
本地名士王蔭槐的《重登玻璃泉清心亭寄懷汪孟棠方伯》也是一方佳作。王自稱“逸民”而愧對“時賢”,但他畢竟是江左名士。兩江總督陶澍巡河到龜山,作詩數十章,和者百人,只有王蔭槐和得最好,深得陶的激賞。陶是高官又是學者、書家,政聲好,名望重。王的唱和現在陳列於淮山堂。王中舉後,七上春宮不第,大挑授職也不就,回家在第一山北的風坡嶺建偶園,藏書萬卷,與來游的當世名士在紫藤花館分題斗韻,樂此不疲,有詩鈔十卷行世。這個棄絕官場、嘯嗷山野的“逸民”,實屬人才難得。題中的“方伯”指“時賢”汪孟棠的職務,因汪當時是陝西布政使,相當於副部級、三品官。由於美麗多情的愛姬張瑤娘早逝,汪用淚水寫下《秋舫吟》,堪稱千古絕唱。他的孫女汪藕棠是曠世才女,寫有彈詞《子虛記》六十四卷一百五十萬字,在中國彈詞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鐘靈毓秀

盱眙自古文風昌盛,人才輩出,就是因為這好山好水鐘靈毓秀。在這幽美的山林里曾有一座規模很大的書院,書聲鳥語不絕於耳。這就是江蔭槐碑中提及的敬一書院
敬一書院遺址秀岩對面的淮山堂與翠屏堂是敬一書院的建築遺存。漢朝,孔子的第十一世孫孔安國任臨淮太守時,在此建先聖宴居殿,後建崇聖書院,元朝改建淮山書院,從南部的瑞岩,經過會景亭、杏壇,一直到北部的西域寺,占據了公園的核心區域。
明代改建登瀛書院,瀛為仙山,意謂學子云集而登仙。乾隆至道光時又擴建為敬一書院。朋友們請先到淮山堂欣賞碑碣,再到翠屏堂觀看壁上《敬一書院記》,作者魯昱是清朝道光時盱眙縣訓導,類似教育局長。記中描寫了當時的第一山格局:有淮山雲水,有泉石風月,有亭閣樓廊,有鐘鳴鳥歌,在這“仙境”之中,師生其樂何極!翠屏堂還有一塊珍貴的石刻“木蘭堂”,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手跡,原為汪孟棠 “誕鶴園”(即汪家花園)的遺存。

文人墨客

唐宋以來,為何登臨此山的達官騷人乃至天下頂級名流,多得難以計數?南宋大詩人陸游來此作《盱眙軍翠屏堂記》,道出箇中原因:盱眙為“天下重地”進京者和出使者、南舟和北舟往來必入淮。早在春秋時,吳王夫差為了與中原各國打交道,就開邗溝入淮,溝通了江淮。隋朝開大運河連通了南北與東西。隋、唐、宋都定都中原,東南漕運,由揚州、楚州溯淮水而上,經盱眙入汴河,因此,來往於江南魚米之鄉與長安、汴京之間都必經盱眙。在隋唐以來形成的逶迤千里的交通大動脈上,盱眙恰好扼東西咽喉,據南北要衝,是一個重要樞紐。在水運時代,再大的官、再大的名人也不能坐飛機,要減少長途旅行的顛簸,只能走這條水道,這幫人經常在汴淮交匯的盱眙落帆拋錨,漫遊第一山,弄出一些文人“雅事”來。久而久之,山上群賢畢至,盛況空前。這山也就成了譽滿天下的文化名山。而題刻只是名士詩文的一小部分。有意思的是,北宋還制定了一個水上交通規則,也就是在山上發現的一塊北“儀制令”碑,碑文為:賤辟貴、少辟老、輕辟重。南宋時宋金以淮為界,這裡成了邊城,丟了它則長江難保,杭州危在旦夕,確實是“天下重地”。陸游在《翠屏堂記》中指出:南宋朝廷委派重臣來這裡任職。在南山“異境”,築“傑屋”二十六間,以便往來官員休憩,便是當時的翠屏堂。陸游稱,曾遊歷了諸多名聞天下的邊郡勝跡,但都不能與淮水南山相比,並嘆曰:“我之文不足稱也”。

相關事件

2016年12月5日,國家旅遊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在4A級旅遊景區處理名單中,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被嚴重警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