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山石刻

第一山石刻

第一山原名南山,地處盱城中段。自北宋大書法家米芾作《第一山懷古》詩,並揮毫書寫“第一山”三個大字以後,人們改稱南山為第一山。該山左翠屏峰,右攬鳳坡嶺,背倚清風山,面向長淮,氣勢巍峨。山上樹木蔥鬱,樓閣掩映其中,自然風景極佳,尤為誘人的是第一山題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一山石刻
  • 位置:盱城中段
  • 類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特色:風景秀麗,石刻眾多
歷史記載,現代意義,其他資料,

歷史記載

據清光緒《盱眙縣誌稿》記載:第一山碑刻,包括敬一書院、試院、文廟、瑞岩觀、縣署的碑刻,正、草、篆、行皆有,具有一定歷史和藝術價值。原不題跋88塊,記載25塊,詩56塊,共169塊。目前尚有摩崖石刻74塊(其中宋代45塊),碑刻39塊,共113塊,山腰間有著名的秀岩、瑞岩、西城寺三座石刻。均系摩岩石刻,及碑刻,多屬宋、元、明、清歷代名家題留。詩詞並茂,字型齊全。
秀岩坐落在第一山中麓,倚山面淮,風景優美,其所在這院落,北宋為普濟院,南宋為翠屏堂,元代為崇聖書院,後為淮山書院,清代為敬一書院。院北有魁星亭,亭內有蒼勁有力的魁星石碑。身臨其院,放眼眺望,山上竹木蔥鬱,宛如一帶翠嶂,環繞山城;西面的淮河,恰象一條又長又寬的玉帶呈現眼前,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瑞岩在秀岩西側,上有南宋及明代石刻20餘塊,其中有雙人全身像石刻,經考證為李東(巡按御史)、張珩兩人。
西域寺石刻,多系明代我只題留。其中有李東的“海闊天空”四個隸書大字,蒼勁有力。其餘歷經剝蝕,已無法辯認。
北宋時期,江、淮、荊、浙發運副使蔣之奇,於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到泗州察看水運,蒞盱游南山,留有題名石刻現仍有殘石。次年,名聞海內詩人、書法家蘇東坡游南山以小楷題寫《引香子》詞一首,其曰:“北望百川,野水荒灣。共尋春,飛步孱顏。和風弄袖,香霧縈鬟,正酒酣時,人語笑,白雲間,孤鴻落照,相將歸去。淡娟娟,玉宇清閒,何人無事,宴坐空山,望長橋上,燈火亂,使君還。”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北宋書法家米芾知漣水軍時,從京城汴梁乘船,沿汴河南航赴任。一路千里平川,出汴入淮時,米公縱目南跳,峰巒起伏,逶迤不絕,即景生情,口占七絕一首:“京洛風塵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其論衡霍撞星斗,且是東南第一山。”他登臨遊覽時,揮筆題詩,並書“第一山”。詩及字均鐫刻於秀岩。詩中的第一山,當時泛指淮河南岸群山,後來,米書“第一山”的石刻所在地,命名為第一山。向東北依次序為二山、三山、四山。“第一山”名稱,從此名聞遐邇。四年以後,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米芾從京官出任發運司屬官,第二次至盱,與陳敏同游,留下了題名石刻及關於杏花園、玻璃泉等詩篇。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米芾三游“第一山”,同游者張大亨,題名石刻;並遊覽了八仙台、清風山、龜山寺等名勝,分別賦詩。米公三游盱眙,流漣三水,揮毫題詠,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十景詩。後人譽之“米芾三游第一山,漫題十景志煙寰。”米芾親書的“第一山”三個大字及詩句的小字,原刻於舊縣署東壁和第一山懸岩。現存的“第一山”碑刻系清代重勒。繼米芾之後,游第一山的有賀鑄、蔡元長、劉晦叔等,均有題留。
南宋年間,詩人楊萬里、國信使郭汝諧等也曾游南山,並起名勒石。元、明、清歷代,均有詩人、雅士、名臣在這山登臨縱目,題字詩文,勒之於石。

現代意義

這座風景秀麗,遍及石刻的山,已於1982年3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他資料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鵝頭村亦有一處“第一山”石刻,相傳為北宋時期米芾所題。米芾(1051~1107年),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書法家。
第一山石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