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敬一書院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時任浙江巡撫的趙士麟在西湖邊的孤山上親手創建和擔任主持。數百年來,敬一書院作為杭州西湖景區一個重要的人文景觀坐落在西湖里湖與外湖之間的孤山上。
創建之初,敬一書院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立德育人等方面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由於歷史原因,書院功能一度被廢。1998年,敬一書院按清式書院風格重修,2009年開始逐步恢復書院的主要功能。2017年夏,敬一書院迎來了它重要的發展機遇——國內著名學者、教育家、國學大師黃高才先生受聘出任敬一書院執行院長。由此,數百年書院,全新續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敬一書院
- 創辦時間:清康熙二十四年
- 地址:孤山山巔東北隅闢建
- 建設者:浙江巡撫趙士麟
書院簡介,史料記載,
書院簡介
1999年按清式書院建築風格對它進行了重修。主體建築由前後兩進廳堂和左右兩廂房構成四合院,院西側另闢園林。書院前一進廳堂題額“瀛嶼芬馨”,書院後進廳堂題額“秀萃明湖”,堂內展出孤山歷代名勝圖,包括平湖秋月、孤山霽雪、清帝西湖行宮八景等,串聯成一幅“文化的孤山”長卷。
趙士麟平生最重一個“敬”字,他將書院取名為“敬一”,意謂“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體便鬆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
今日我們上得孤山,還能在那片綠樹掩映的白牆上面,看到那五個
孤寂而溫暖的大字:“孤山一片雲”(攝於1929年前)。
史料記載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浙江巡撫趙士麟創建敬一書院。
趙士麟是有書院情結的。當他還是小小的河北容城縣令時,就試著辦了一所“正學書院”。他有一個信念:“養民必先造士,造士必先明理”,老百姓有文化就會有見識,有見識才能構造和諧社會。因為平生最重一個“敬”字,他將書院取名為“敬一”,意謂“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體便鬆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這般明朗正直的個性,近乎苛刻的道德自律。那個年代的讀書人,是有使命感的,他們稱自己為“士”,士可殺不可辱,士為知己者死,士不可不弘毅。
敬一書院開張了,址設孤山,與梅妻鶴子的林和靖之墓為鄰。嚴格說來,敬一書院更像是百家講壇的性質,每月集會兩次,初一聚名士談心性,十五請儒師授經道。趙士麟也會親自為士子授課——身為康熙三年的進士,他的學養可不低,著名的《台灣善後疏》僅五百多字,字字珠璣。巡撫大人的演講最有轟動效應,旁聽者一直站到院子裡。清風明月,道德文章,孤山從此又多了一道風雅的傳說。
一年後,趙士麟離開浙江,敬一書院便散了,成了杭人紀念他的“趙公祠”。
到清代後期,趙公祠的來歷在民間記憶中已漫洇不清,認為此趙公敬的是財神爺趙公明,索性將它改建成了財神廟。
不知何時開始,每月初一、十五,到西泠財神殿參加“財神會”,成為杭州市區生意人的一項休閒活動。所謂“財神會”,實際上是行業的聚餐聯誼活動,是生意人難得的愜意時光。不是所有的行業都有這種聚會,參加西泠財神會的,以綢業、絲織業居多。絲織業的兄弟行業顏料業,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染坊,則以葛嶺的抱朴道院為聚會場所——煉丹的葛洪是他們的祖師爺。
敬一書院亦即趙公祠的原址建築,便是在太平天國戰亂中遭到了毀壞。後人不識趙公祠真容,也與這段戰爭有關。
1988年,此地門牌號為“孤山後山路4號”,居住著十幾戶人家。一牆之外,還有一家茶室。這個院落經過多次變更,解放前是財神廟,1929年西博會的時候還做過動物園,解放後歸了文化單位,是浙江省博物館的宿舍。雖是破舊的大雜院,在讀書人看來,卻處處有詩情畫意。白牆黑瓦,雕花木窗,滿牆藤蘿苔蘚。院子裡種了幾本芭蕉。1994年,大雜院要動遷了。就在書生們搬走以前,院子裡挖出了半塊殘碑,“敬一書院界”五個字,猶如一把隱秘的鎖鑰,命運之輪開啟,三百年前的趙士麟與二十世紀的讀書人,終於暗通了訊息。那一刻,驚喜與釋然,凝聚在書生的眼眸里。1998年,敬一書院被重新正名,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將其整修為遊覽場所,“以還西湖風景秀翠,傳播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