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鼢鼠

高原鼢鼠

高原鼢鼠(學名:Eospalax fontanierii)為鼴形鼠科、鼢鼠屬的動物。高原鼢鼠體形粗圓,吻短,眼小,尾短,四肢也較短粗。成體毛色從頭部至尾部呈灰棕色,腹面較背部更暗灰色;幼體及半成體為藍灰色或暗灰色。

高原鼢鼠長期生活於黑暗、封閉的環境中,不冬眠,主要採食植物的地下根系,1年繁殖1次,每胎產仔數1-6隻,主要棲息於高寒草甸、草甸化草原、草原化草甸、高寒灌叢、高原農田、荒坡等比較濕潤的河岸階地、山間盆地、灘地和山麓緩坡,僅分布在中國。

高原鼢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高原鼢鼠
  • 拉丁學名:Eospalax fontanierii
  • 別稱:貝氏鼢鼠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鼴形鼠科
  • 亞科鼢鼠亞科
  • :鼢鼠屬
  • 亞屬:凸顱鼢鼠亞屬
  • :高原鼢鼠
  • 亞種:中國
  • 分布區域:5個
  • 命名人及年代:Milne-Edwards,1867
  • 英文名:Chinese Zokor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高原鼢鼠體形粗圓,體長160-235 mm,體重173-490g,吻短,眼小,耳殼退化為環繞耳孔的皮褶,不突出於被毛外。尾短,其長超過後足長,並覆以密毛。四肢較短粗,前後足上面覆以短毛。前足掌的後部具毛,前部和指無毛,後足掌無毛。前足的2-4指爪發達,特別是中(3)指爪最長,後足趾爪顯然小而短。
高原鼢鼠軀體被毛柔軟,並具光澤。鼻墊上緣及唇周為污白色。額部無白色斑。背腹毛色基本一致。成體毛色從頭部至尾部呈灰棕色,自臀部至頭部呈暗赭棕色,腹面較背部更暗灰色,毛基均為暗鼠灰色,毛尖赭棕色。幼體及半成體為藍灰色或暗灰色。尾上面自尾到尾端暗灰色條紋逐漸變細變弱,尾下面和暗色條紋四周為白色、污白色或土黃白色。前肢上面毛色與體背雷同,後肢上面毛色呈污白色、暗棕黃色或淺灰色。
高原鼢鼠頭骨較粗大,吻短,鼻骨較長,前端寬而低扁,兩鼻骨聯合處稍凹隘,後端變窄而微凸,其末端明顯超過頜額縫,嵌入額骨前緣。眶上脊不明顯。頂骨兩內側脊在前方不相匯合,年輕個體幾成平行,老年個體的頂脊互相靠近,但不相遇。枕脊強壯,枕中脊不發達或缺失。門齒孔為前頜骨所包圍。
高原鼢鼠上門齒向下垂直,不突出鼻骨前緣,唇面呈黃色或棕黃色。第一上臼齒唇面和舌面各具2個出陷角。第二上臼齒唇面具2個內陷角,舌面1個內陷角。第三上臼齒唇面具2個內陷角,舌面具1個較深的內陷角和1個較淺的內陷角,並有1個較顯明的後小葉(後伸葉)。下門齒伸向前上方。第一下臼齒唇面具2個內陷角,舌面具2個明顯較深的內陷角和1個位於前端的較淺內陷角。第二、三下臼齒結構基本相同。

棲息環境

高原鼢鼠的主要棲息於高寒草甸、草甸化草原、草原化草甸、高寒灌叢、高原農田、荒坡等比較濕潤的河岸階地、山間盆地、灘地和山麓緩坡。

生活習性

高原鼢鼠長期生活於黑暗、封閉的環境中,但仍表現有明顯的似晝夜節律。夏秋季每天挖掘和採食活動出現兩次高峰,一次在15:00-22:00(占日活動總頻次的65.3%),另一次在0:00-7:00(占日活動總頻次的21.6%)。春季及入冬前呈一次高峰,集中在12:00-22:00之間,占日活動總頻次的79.7%,原因是這一時期上午低溫,地表處於凍結狀態,午後地表溫度回升,淺層土壤解凍,有利於進行挖掘活動。通常,高原鼢鼠在每天日落後數小時內出現挖掘採食活動高潮,此時大多數個體在巢外淺層洞道中活動。採食挖掘活動一般在距地表10-20cm的地下,夏季往往更淺,甚至緊貼地表取食。巢外活動與土壤溫度變化有密切相關性,在巢外活動期間,相應的土壤溫度一般為0-15℃。冬季,高原鼢鼠的活動僅局限於主巢範圍,且多在黃昏前後至午夜。與某些地面活動的鼠類相比,高原鼢鼠的活動時間和頻率均較低。例如,高原鼠兔每天出入洞的頻次在百次以上,而高原鼢鼠出入主巢的次數每天僅幾次至幾十次,僅在秋季貯糧時期較為頻繁。一般高原鼢鼠的巢外活動時間每次持續幾分鐘至幾十分鐘,但秋季有時平均2min即進出主巢1次,估計與向主巢運送貯藏食物有關。高原鼢鼠是非冬眠動物,一年四季均有活動。其中春季以繁殖活動為主,秋季以貯糧為主,並且都伴有大量的挖掘活動。每隻鼢鼠1年內推至地面的土量達1000kg以上。夏季挖掘活動明顯減弱,入冬後挖掘活動因土壤凍結而逐漸停止。
高原鼢鼠洞道由取食洞、交通洞、朝天洞和巢穴等部分組成。取食洞道約距地表6-10cm,洞徑7-12cm,是在取食活動中掘出的洞道;交通洞道一般距地面約20cm,是由主巢至取食洞道的比較固定的通道,洞壁光滑,洞徑較粗大,在洞道附近常建有貯藏食物的洞室;位於交通洞道下方、主巢上方的是朝天洞,一般每一洞道系統有1-2條,垂向連線主巢或成銳角連線主巢;主巢距地面約50-200cm。雄性主巢距地面的深度較淺,雌性主巢與地面的距離較深。在主巢中有巢室、倉庫與廁所。巢室較大,直徑約15-29cm,內墊乾燥柔軟的草屑。倉庫內貯存有整理有序的多汁草根、地下莖等食物。此外,洞系中尚包含有一定數目的盲洞。1個洞系一般只棲居1隻成年鼢鼠。
高原鼢鼠主要採食植物的地下根系,尤其喜食雜類草肥大的軸根、根莖和根櫱的地下部分,也常將植物地上部分的莖葉拖入洞道內食用或作巢內鋪墊之用。對於禾本科植物,除少量食其根莖和嫩葉外,其他部分則很少取食。

分布範圍

高原鼢鼠是中國特有種,僅分布在中國(北京、甘肅、河北、河南、內蒙古、寧夏、青海、陝西、山東、山西、四川)。
高原鼢鼠

繁殖方式

高原鼢鼠1年繁殖1次,交配活動在初春進行。當土壤剛剛冰凍消融,地面便開始出現新土丘,表明鼢鼠開始出巢活動。此時雄鼠大多睪丸碩大,陰囊下垂說明進入繁殖期。雄鼠不僅地面活動開始早,而且非常活躍。從主巢位置向四周大量挖掘洞道,伸向鄰近雌鼠巢區,洞道系統呈線形分枝狀,這將增加溝通雌鼠洞道的機會。1隻雌鼠巢區內有時會先後出現2隻雄鼠,這種情形僅見於交配期,說明其婚配方式可能為雜婚式。約7d後,雌鼠才相繼出巢活動。雌鼠發情期不甚一致。雌鼠活動範圍較小,每日到主巢外活動的時間亦短,一般僅2-3h,且多在黃昏前後。雄鼠則往往遠離主巢,經常出現在鄰近雌鼠巢區。4月中下旬是交配高峰期,此時雄鼠活動範圍大、活動時間長,有時達10h以上。5月10日前後,雄鼠的洞道仍保持暢通,而雌鼠巢區內大部分洞道已被堵塞。說明雌鼠在交配後封堵大部分洞道,不再與雄鼠來往。鼢鼠的交配活動是在雌、雄鼠洞道交匯處完成的。雌鼠交配後形成長約1cm的柱狀凝凍樣陰道栓,可作為發情雌鼠已完成交配並進入初孕期的標誌。妊娠期約40.4d,平均產仔數2.91隻。

亞種分化

高原鼢鼠5亞種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
高原鼢鼠青海亞種
Eospalax fontanierii baileyi
Thomas, 1911
2
高原鼢鼠甘肅亞種
Eospalax fontanierii cansus
Lyon, 1907
3
高原鼢鼠指名亞種
Eospalax fontanierii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 1867
4
高原鼢鼠山西亞種
Eospalax fontanierii fontanus
Thomas, 1912
5
高原鼢鼠新疆亞種
Eospalax fontanierii kukunoriensis
Lönnberg, 1926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2007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該種在青藏高原是豐富的。1980年,在青海,該種種群密度估計為5-70隻/公頃,而在1990年,由於對其進行防治,種群數量估計不到1980年的31.6%。高原鼢鼠種群發展趨勢未知。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