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鼠兔

高原鼠兔

高原鼠兔(學名:Ochotona curzoniae)是一種小型非冬眠的植食性哺乳動物,又稱黑唇鼠兔,屬兔形目鼠兔科。高原鼠兔身材渾圓,沒有尾巴,體色灰褐色。高原鼠兔為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種,數量大,多棲息在土壤較為疏鬆的坡地和河谷棲息在高原地帶。因被認為是草場退化的元兇,一直被當作滅殺的對象。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棲息環境,分布範圍,存在意義,面臨危機,

形態特徵

高原鼠兔體形中等,體重可達178克,體長120-190毫米。耳小而圓,耳長20-33毫米。後肢略長於前肢,後足長25-33毫米,前後足的指(趾)墊常隱於毛內,爪較發達,無明顯的外尾,雌獸乳頭3對。吻、鼻部被毛黑色,耳背面黑棕色,耳殼邊緣淡色。從頭臉部經頸、背至尾基部沙黃或黃褐色,向兩側至腹面顏色變淺。腹面污白色,毛尖染淡黃色澤。門齒孔與齶孔融合為一孔,犁骨懸露。額骨上無卵圓形小孔。整個顱形與達烏爾鼠兔相近,但是眶間部較窄而且明顯向上拱突,從頭開側面觀呈弧形,腦顱部前三分之一較隆起而其後部平坦。顴弓粗壯,人字脊發達,聽泡大而鼓凸。上,下須每側各具6顆頰齒
高原鼠兔高原鼠兔

生活習性

高原鼠兔終生營家族式生活,穴居,多在草地上挖密集的洞群,洞口問常有光禿的跑道相連,地下也有洞道相通,洞系分臨時洞和冬季洞。其巢區相對穩定,每個巢區的家族成員平均為2.7隻(最多為4隻),配對前巢區面積平均1262.5平方米,配對後巢區面積略有擴大,平均2308平方米。各自的巢區比較穩定,有明顯的護域行為。高原鼠兔很奇特,有的是一夫一妻制,有的是一夫多妻制,還有少數多夫多妻制,三種現象並存,這在其他動物身上是不可能發現的。高原鼠兔屬白晝型活動的種類,活動距離一般距中心洞20米左右,以各種牧草為食,不冬眠,秋季也不貯存越冬用的牧草。主要取食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植物,平均每日採食鮮草77.3克,約占其體重的一半。高原鼠兔能發出六種不同的聲音,成年鼠兔在求偶交配時發出長而急促的“咦”的聲音,幼年鼠兔聲音相對小而溫柔。
高原鼠兔高原鼠兔

生長繁殖

高原鼠兔繁殖從4月開始,5月為孕期高峰,至8月結束。孕期30天,每胎通常產3-4仔,多達6仔。每年可繁殖2胎,繁殖期雌雄同棲一洞,以後各自獨立生活。在整個夏季,鼠兔中的成年雌性將會一連串成功產育窩生幼崽,這使它們的數量急劇攀升,稠密度大約能達到每公頃300隻。

棲息環境

主要棲居于海拔3100-5100米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地區,喜歡選擇灘地、河岸、山麓緩坡等植被低矮的開闊環境,迴避灌叢及植被鬱閉度高的環境。
高原鼠兔高原鼠兔

分布範圍

高原鼠兔在高山草甸和草原上才有可見,是青藏高原特有種,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藏南部。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及其毗鄰的尼泊爾錫金等地。在中國分布於青海境內的各州、縣,省外見於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和西藏等。

存在意義

在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上,弱小的高原鼠兔由於有挖洞築窩的習性,從而與一大批動植物建立了相互依存的關係。高原鼠兔在青藏高原上與它的鄰居們共同建立起的獨特的生態系統。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種關鍵種,對維護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它所挖掘的洞穴本來是為了躲避冷酷的氣候和逃避食肉動物,卻可以為許多小型鳥類和蜥蜴提供賴以生存的巢穴;對微生境造成干擾,引起植物多樣性的增加;同時高原鼠兔也是草原上大多數中小型肉食動物和幾乎所有猛禽的主要捕食對象。高原鼠兔的洞穴是“天然如廁之所”,滋養了植物,為植物品種多樣性提供了條件。

面臨危機

高原鼠兔在許多人眼裡卻一直被看作有害動物。他們認為鼠兔和家畜爭奪草場,或者它的活動導致了高山草地的退化。他們在青藏高原的廣大區域裡放或噴灑有毒物質,目的是為了減少鼠兔對高原植被和草場的破壞。事實上,在鼠兔數量達到較高稠密度的區域裡,青草早已被其他動物諸如牛羊等家畜吃光了,但是人們卻誤以為他們所看到的頹敗的土地都是由鼠兔造成的。事實正好相反,鼠兔是土地受損受虐的警示器:哪裡有鼠兔,哪裡就有各種在那個特殊區域裡生存並生長起來的饒有趣味的動植物;哪裡的鼠兔被扼殺,哪裡的自然風景就會失去活力與色彩 。
中國一些地方政府從1958年起就一直設法消滅鼠兔,並在當年首次批准毒殺計畫。有報導稱,2006年,僅青海省就有近36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投放了毒藥。政府後來撥巨款開展新一階段的毒殺,耗資約3500萬美元。
這些毒物的流傳及鼠兔被扼殺後所遺留下的一連串不良影響甚至將會波及到中國民眾的下一代,他們也許不再有機會看到這世界上最獨特的生態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