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骨

頂骨

為成對的腦顱骨,外隆內凹的四邊形扁骨,位於顱頂中部兩側。外面中部稍下方,有自前向後的兩條弓狀線,上方的稱上顳線,為顳筋膜的附著處;下方的稱下顳線,有顳肌附著。外面中部有一隆起,稱頂結節,兩結節間距離為頭最大寬處,為測量顱最寬的標誌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頂骨
  • 拼音:dǐng gǔ/gū
  • 屬性頭骨之一
  • 形狀:略呈扁方形,在頭的頂部
  • 特點:左右各一塊。
  • 簡介:泛指頭顱骨
  • 注音:ㄉㄧㄥˇ ㄍㄨˇ
頂骨的生理學意義,腦顱骨的解剖結構,

頂骨的生理學意義

參與組成腦顱。為凸面向外略呈長方形的扁骨板,位於顱蓋的中部。顱骨外傷時此處多見,有時可為凹陷性或粉碎性骨折。

腦顱骨的解剖結構

腦顱骨包括枕骨、蝶骨、顳骨、頂骨、額骨及篩骨。
枕骨
枕骨位於顱的後下方,呈瓢狀四邊形,其前下分有枕骨大孔,枕鱗在孔的後上方,孔的兩側有側部,基底部在孔前。①枕鱗,外面中心為枕外隆凸,向兩側延伸成上項線,向前在正中線上的隆起為枕外嵴。內面凹陷,由十字隆起分成四個窩,上位兩個呈三角形對應大腦枕葉,下位兩個呈方形鄰接小腦。隆起的中心為枕內隆凸,向上有上矢狀竇溝,此溝經過隆凸,多連至右側橫竇溝。枕內嵴自隆凸向前延至枕骨大孔。②側部,下面為枕髁,接寰椎,枕髁縱軸指向前內側。髁後的髁窩內有時有髁管,通導靜脈。髁前分的上方有舌下神經管通過,舌下神經(Ⅻ)行經此管。側部前緣凹入,稱為頸靜脈切跡,其外側分突向外,成為頸靜脈突。頸靜脈切跡與頸靜脈突,在整顱上與顳骨共同圍成頸靜脈孔。③基底部,朝向前上,外面(下面)的中央小突起即咽結節,為咽縫所附著;內面微凹,稱為斜坡,承托腦橋、延髓和基底動脈;兩側為岩下竇溝。
蝶骨
蝶骨呈蝶形,位於顱底,居枕骨與顳骨之間,區分為中央的體、向兩側伸展的大翼和小翼,以及突向下的翼突(圖1)。①體,中空為蝶竇。體上面凹陷成蝶鞍,前方始於交叉前溝,繼為橫置的鞍結節,再向後為容納腦垂體的凹陷,故名垂體窩,窩後為向上高起的鞍背;鞍背兩側向後外突起,即後床突。體側與大翼交接處的縱溝,為頸內動脈所通過,稱為頸動脈溝。體前面正中突起為蝶嵴,下面向下的突起名蝶嘴。蝶竇向前的開口,為蝶甲所掩蔽,留下的孔道即蝶竇口。體的後面在成年(約25歲以後)與枕骨底部以骨性結合相連。②小翼,自體的前外分向外突出,前接額骨和篩骨,後緣游離,其內側端即前床突;小翼與大翼之間的裂隙,溝通顱中窩與眶,名眶上裂。小翼以兩腳起自體,兩腳之間為視神經管,連線交叉前溝外側端至眶,為視神經(Ⅱ)及眼動脈所通過。③大翼從體向外上伸展,寬闊,嵌入整顱,構成顱中窩的底、眶的外側壁、顳窩的底,以及顳下窩的上壁。其大腦面的深凹鄰大腦顳葉。其前內側的圓孔,水平向前通至翼齶窩,有上頜神經(V2)經過。卵圓孔較大,位於圓孔的後外側,下達顳下窩,通過下頜神經(V3)。靠近蝶棘的棘孔亦通顳下窩,是腦膜中動脈入顱孔道。大翼的顳面組成顳窩的底,供顳肌附著。顳下面是顳下窩的頂。該面與顳面以顳下嵴為界。大翼的眶面呈四方形,朝向前內,組成眶的外側壁。④翼突自體與大翼交界處垂直向下突出,形成鼻腔的外側壁、顳下窩的內側壁、翼齶窩的後壁,向後方敞開的翼突窩將成翼突分為內側板與外側板。內側板後緣構成鼻後孔的外側緣,下端有翼鉤。翼突根部前面有翼管連通破裂孔及翼齶窩,有翼管神經通過。鞘突位於內側板與體的交界處,突的上、下分別有齶鞘溝和犁鞘溝,在整顱形成同名的管。
頂骨
圖1蝶骨(上面觀)
1、蝶骨小翼2、蝶骨大翼3、垂體窩4、鞍背5、棘孔6、卵圓孔7、圓孔8、眶上裂
顳骨介於蝶骨與枕骨之間,構成顱腔的底和側壁的一部分,也參與顳窩和顳下窩的組成,分為鱗、鼓、岩(乳)等三部(圖2)。
①鱗部在上,垂直位呈鱗狀,顳面即外面,光整,為顳肌所附著,有顳中動脈溝。顴突自該面後下分突出,指向前接顴骨顳突,組成顴弓。其下面接下頜頭的深凹,名下頜窩;關節結節隆起於下頜窩之前,為窩的前界。②鼓部在鱗部之下,乳突之前,是不完整環狀骨塊,居外耳道的下方;其內側端有鼓溝,為鼓膜附著處。外耳門即被鼓部從前、下、後三方面所包圍。③岩(錐體)部,堅硬,內藏內耳及鼓室,其乳突在後外側。乳突內側為較深的乳突切跡,是二腹肌後腹附著處,再內側為枕動脈溝,有枕動脈經過;其內面可見乙狀竇溝。在岩部下面與鼓部之間有鼓索小管,鼓索由此穿出。錐體本身呈三稜錐體形,從鱗部與鼓部的內面伸向前內方,嵌於蝶骨與枕骨之間,分前、後、下三個面。錐體前面為顱中窩的底,近尖端處為三叉神經節所在部位,稍凹陷成為三叉神經壓跡。該面具弓狀隆起、鼓室蓋、岩小、岩大神經管裂孔及岩小、岩大神經溝。岩部上緣介於前面與後面之間,有岩上竇溝。後面屬於顱後窩,前分有內耳門,為面神經(Ⅶ)和前庭蝸神經(Ⅷ)出入部位。內耳門後外側的骨裂隙,即前庭水管外口。下緣介於後面與下面之間,前為岩下竇溝。下面近中央處為頸動脈管外口,向上通頸動脈管,管由岩部尖端經頸動脈管內口,開口於破裂孔的後壁。頸動脈管外口之後的骨面凹陷,為頸靜脈窩,窩與枕骨頸靜脈切跡相連線,形成頸靜脈孔,孔內自前往後為岩下竇、舌咽神經(XI)、迷走神經(X)、副神經(XI)、乙狀竇所通過。在頸動脈管外口與頸靜脈孔之間的骨性隔後端較寬,容有一明顯小凹,即蝸水管外口。向前下內方伸出的莖突與乳突之間,可見莖乳孔,為面神經(VII)出顱孔道。岩部尖端和蝶骨體與枕骨之間所圍的空隙名破裂孔,其下口在活體常為軟骨所掩蓋。
頂骨
圖2顳骨外面觀(右側)
1、鱗部2、下頜窩3、顴突4、外耳門5、岩部6、鼓部7、莖突8、乳突
頂骨呈四邊形,外隆內凹,可區分為兩面、四緣、四角。外面後分可見隆凸的頂結節和靠近矢狀緣的頂孔,在中線外側有上、下顳線。內面沿矢狀緣有上矢狀竇溝;在乳突角處為乙狀竇所經過,形成乙狀竇溝。
額骨
額骨分為直豎於前方貝殼形的額鱗、水平位的眶部和前面下突的鼻部;組成顱前窩的前壁和底以及眶的頂。①額鱗區分為外面、內面和顳面。外面下分兩側圓形隆起的額結節是原發骨化點的部位,在女性及幼年者更為明顯。其下方為眉弓,在男性更隆起;兩側眉弓內側端之間,稱為眉間。眶上緣的內側1/3與外側2/3交界處,呈現眶上孔或眶上切跡,為同名神經血管所通過,再向內側,有半數的顱可見額切跡或孔,有滑車上神經、血管的分支經過。眶上緣的外側端止於顴突。內面的腦壓跡、動脈溝、顆粒小凹皆明顯;在正中線上,從上而下有上矢狀竇溝、額嵴、盲孔。顳面位於顳線以下部分組成顳窩底前方,供顳肌附著。②鼻部,位於兩側眶上緣之間,向下縮細成為鼻棘。③眶部中間由篩切跡分成左、右三角形的眶板,分隔顱前窩和眶。眶面內側的淺凹或棘為上斜肌腱滑車附著點,名為滑車棘或滑車小凹。外側分是淚腺所在部位,稱淚腺窩。篩前、篩後孔(管)由額骨和篩板接合而成,溝通眶至鼻腔。額竇,左右各一,中隔常偏向一側,故左右竇不等大,由額鼻管開口於中鼻道。
篩骨
篩骨薄而脆弱,介於兩眶之間,居蝶骨之前方和額骨之後下方,組成顱前窩的底、鼻腔的頂和外側壁以及眶的內側壁。額狀面觀,篩骨作“巾”形,分成篩板、垂直板及兩側的篩骨迷路。①篩板,居水平位,嵌入額骨篩切跡,分隔顱腔與鼻腔,有20餘個篩孔,通嗅神經(Ⅰ)根絲。
頂骨
圖3篩骨
A、上面觀B、前面觀
1、眶板2、篩板3、雞冠4、垂直板
雞冠突出於板上方。②垂直板,分隔鼻腔成左右兩半,組成骨性鼻中隔的上分,前接中隔軟骨,下與犁骨相接。③篩骨迷路是篩竇的總稱,由兩額狀位的隔分成前、中、後篩竇。迷路外側壁名眶板,作成眶的內側壁,迷路內側面不規則,有向下外捲曲的上鼻甲與中鼻甲。迷路的後、中、前篩竇,都開口於鼻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