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緄[gǔn](?―167年),字鴻卿(又作皇卿)。巴郡宕渠縣(今四川渠縣)人。中國東漢中期名將。幽州刺史馮煥之子。
馮緄早年因幫助父親洗罪而聞名,歷任郎中、郡諸曹史、廣漢屬國都尉、御史中丞等職。建康元年(144年),以御史中丞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與滕撫共同擊破揚州“盜賊”。後調任隴西太守、遼東太守。在遼東時招納鮮卑,安定邊境。又入朝拜為京兆尹,轉任司隸校尉,遷任廷尉、太常。延熹五年(162年),拜車騎將軍,率軍大破武陵蠻夷,納降十餘萬人,平定荊州,不久受宦官誣陷而被罷免。歷官將作大匠、河南尹、廷尉、屯騎校尉等職,多次受宦官誣陷,最終遜位歸家。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馮緄去世,諡號桓侯。在宋朝時屢次被加封,至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時為惠應昭澤王。
馮緄一生南征北戰,為東漢政權“宣力勤慮,以勞定功”,為一時良將。《全後漢文》錄有其奏疏兩篇。
(概述圖來源:《中國古代刀馬人物圖譜》)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聞名,嶄露頭角,平定荊南,黨人名將,去世,主要影響,歷史評價,軼事典故,人際關係,主要作品,後世紀念,車騎城,濟遠廟,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早年聞名
建光元年(121年),素來怨恨馮煥他們的人偽造璽書譴責馮煥與姚光,並賜他們歐刀。又下詔給遼東都尉龐奮讓他迅速執刑,龐奮斬殺了姚光,並將馮煥扣押。馮煥想要自殺,而當時年少的馮緄懷疑詔書有假,便阻止馮煥道:“大人在州里時,志向就是除去奸惡,實在沒有別的原故(指馮煥被譴責之事),這次一定是凶人進行訛詐,施展毒計。我想要把事情向朝廷反映,如果是真的,甘心服罪也不晚。”
馮煥聽從馮緄的話,上書陳述事情原委,核實後發現果然是有人刻意所為,安帝立即召龐奮抵罪。此時恰逢馮煥在獄中去世,安帝很同情他,於是賜馮煥、姚光錢各十萬,授馮緄為郎中。馮緄由此而聞名。
嶄露頭角
馮緄後來回到郡里,他家富又好施捨,屢次賑救窮急之人,因而被州里人所愛戴。歷任郡諸曹史、督郵、主薄、五官掾功曹等職,被舉為孝廉,後來被任命為蜀郡廣都縣長,任職四年,頗有政績。升職為武陽縣令後,誅殺犯法的豪強,因公事而離職。又任廣漢屬國都尉,被司空府徵召,為侍御史,升職為御史中丞。
馮緄其後被司徒府徵辟,任廷尉左監正、治書侍御史。後出任隴西太守。在任內,馮緄用恩信曉諭羌人投降,羌人都停止活動各自散歸原處,因事被免職汗舉拜,後因羌人暴動,復任隴西太守,以疾病被徵召入朝任議郎,又任治書侍御史、尚書,出任遼東太守。後再次入朝任京兆尹,旋即擔任司隸校尉,所在之處都樹立了威刑。又升為廷尉、太常。
平定荊南
延熹五年(163年),長沙叛軍在此前進犯益陽,並屯聚許久,到這年,部眾更加強盛。而零陵的叛軍也與他們勾結,合軍共二萬餘人,攻燒城郭,殺傷長吏。而武陵蠻夷也趁機反叛,搶掠江陵一帶,荊州刺史劉度、南郡太守李肅都棄官而逃,微芝祖荊南全都陷於敵手。
朝廷拜馮緄為車騎將軍,領兵十餘萬討伐他們,下詔給馮緄:“蠻夷進犯中國,已經很久不能征討攝服,使他們各自焚毀城池,踐踏官民。州郡的將吏,死職的大臣,相互逃竄,都沒有回頭,這多么讓人感到慚愧。將軍素有威猛之名,因此提拔授予你六軍之師。前代像陳湯、馮奉世、傅介子這樣的人,以少擊多,郅支單于、夜郎、樓蘭之類的敵人,頭顱也被掛在大街上示眾,衛青、霍去病北征,功列金石,這都是將軍所知道的。現在如果不是將軍,誰能修復前朝的功績?進退之事,權時之策,都由將軍專管,出郊之事,不再由內管理。已經邀榜端下令有司在國門設餞行之禮。《詩經》不是說過:‘進厥虎臣,闞如九虎虎,敷敦淮墳,仍執酉鬼虜。’甩寒臭己將軍勉勵吧!”
當時天下饑荒,國庫空虛,每次出兵打仗,常常削減公卿的俸祿,並且向王侯借租賦,前後派遣的將帥,常被宦官誣賴他們折耗軍資,往往因此而抵罪。馮緄性情剛烈正直,不行賄賂,所以害怕被宦官們中傷,於是上疏道:“如果聽信讒言,就是伯夷也辨匙船炒可以懷疑,如定拜果不被猜疑,那即使是盜跖也屬可信。所以樂羊子立了陣功,魏文侯拿給一筐謗書。現在願請中常侍一人監督軍中的財費。”尚書朱穆劾奏馮緄用財以自避嫌疑,有失大臣之節,下詔不許彈劾。
馮緄的軍隊抵達長沙郡,叛軍聞訊後,都到營中求降。馮緄採用了自己的從事中郎應奉的許多方略,又趁機率兵進擊仍然還在作亂的武陵蠻夷,共斬得四千多顆首級,受降十多萬人,荊州得以平定。朝廷下詔賜馮緄錢一億,但馮緄堅決推辭不接受。
黨人名將
馮緄率軍回師後,推功給應奉,並舉薦應奉任司隸校尉,而自己上書請求辭職,朝廷不許。但監軍使者張敞秉承宦官的旨意,上奏彈劾馮緄帶兩個奴婢穿戎服隨軍出征,又常在江陵刻石紀功,請求下詔給有關部門審理。尚書令黃俊奏議,認為降罪但沒有正法,所以不應該過多糾纏。
恰逢長沙盜賊又起兵,攻擊桂陽、武陵二郡,馮緄因為軍還而盜賊再次起兵,遭免職。不久,又拜將作大匠,轉任河南尹。後改任廷尉,為被誣陷的荊州刺史李隗等人辯白,認為他們不應該被處以重刑。
當時山陰太守單遷因罪下獄,馮緄經核查定其死罪。單遷是已故車騎將軍單超的弟弟,於是諸宦官互相包庇,一共誣告馮緄。馮緄與司隸校尉李膺、大司農劉祜一起被罰在左校工作。應奉上疏為馮緄等人說情,馮緄得以免罪,被釋出。後又拜屯騎校尉,再任廷尉,上奏認為宦官的家屬親信不應該擔任州郡要職。意見未被採納,不久遜位。
去世
主要影響
馮緄是東漢中期重要的軍事將領,其軍事活動主要如下:
- 建康元年(144年),與滕撫共同擊破揚州“盜賊”;
- 任遼東太守時,招納鮮卑,安定邊境;
- 延熹五年(162年),任車騎將軍,率軍大破武陵蠻夷,納降十餘萬人,平定荊州。
歷史評價
應奉:
- 竊見左校弛刑徒前廷尉馮緄、大司農劉祐、河南尹李膺等,執法不撓,誅舉邪臣,肆之以法,眾庶稱宜。
- 緄前討蠻荊,均吉甫之功。
《車騎將軍馮緄碑》:“將軍體清守約,既來歸葬,遣令墳塋取藏刑而已,不造祠堂,可謂履真者矣。”
- 縣民車騎將軍馮緄、大司農玄賀、大鴻臚龐雄、桂陽太守李溫等皆建功立事,有補於世。
- 安、順以後,風威稍薄,寇攘浸橫,緣隙而生,剽人盜邑者不闋時月,假署皇王者益以十數。或托驗神道,或矯妄冕服。然其雄渠魁長,未有聞焉,猶至壘盈四郊,奔命首尾。若夫數將者,並宣力勤慮,以勞定功,而景風之賞未甄,膚受之言互及。以此而推,政道難乎以免。
- 張宗裨禹,敢殿後拒。江、淮、海、岱,虔劉寇阻。其誰清之?雄、尚、緄、撫。璇能用譎,亦云振旅。
蕭繹:“謀出河南賈,威寄隴西馮。”
王夫之《讀通鑑論》:“中人監軍,自馮緄之請始也。夫緄亦惡知蟻穴之決而氾濫迄於千載乎?緄之請也,以將帥出師,宦官多陷以折耗軍資,而誣抵乎罪;使與焉,則以箝其口,而無辭以相傾。然未幾而緄竟以軍還盜復起,免官。則其為此也,何救於禍。而徒決裂防閒,使內豎操閫外之權,魚朝恩、童貫、盧受、張彝憲,小以敗而大以亡,緄之貽害烈矣哉!……皇甫規、張奐幾倬幾詘於宦官之手,而猶自行其權藉於師中,緄更引而受之以利器;……防之愈密,縱之愈甚,業已假監軍之權,而生死成敗且唯其意旨,他日者,忠臣元老欲去之而不得。緄胡弗思,而懼禍之情長,以倒行至是乎!推禍原而定罪首,緄不得辭矣。”
軼事典故
主詞條:蛇盤綬笥
據《後漢書·許曼傳》記載:馮緄最初任隴西郡太守(《風俗演義》稱任議郎)時,曾打開了一個裝有印綬的箱子,裡面有兩條赤色的蛇,長約二尺,分別往南北方向爬走。馮緄看到後,很是驚恐,讓方士許曼為他算了一卦。算成後,許曼說:“三年之後,您會出任邊將,而官職有‘東’這個字,應當往東北行三千里。再過五年,還會擔任大將軍,出兵南征。這是吉祥的徵兆。”馮緄這才稍稍放心,心裡希望應驗,但仍有些困惑不解。不久後,馮緄的仕途更加順暢,在延熹元年(158年)出任遼東郡太守,討伐鮮卑,五年後,又拜車騎將軍,進擊武陵蠻族,正如許曼所預言的結果。
後以“蛇盤綬笥”一事為帶兵遠征之意。
人際關係
主要作品
《全後漢文》收錄有馮緄的奏疏兩篇:《請監軍疏》《轉河南尹上言》。
後世紀念
車騎城
濟遠廟
濟遠廟,原為馮將軍祠,廟址在渠州流江縣。據說此祠多有靈驗。崇寧二年(1103年),宋徽宗賜廟額為“濟遠”
史料索引
《後漢書·卷三十八·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後漢紀》
《資治通鑑》
朝廷拜馮緄為車騎將軍,領兵十餘萬討伐他們,下詔給馮緄:“蠻夷進犯中國,已經很久不能征討攝服,使他們各自焚毀城池,踐踏官民。州郡的將吏,死職的大臣,相互逃竄,都沒有回頭,這多么讓人感到慚愧。將軍素有威猛之名,因此提拔授予你六軍之師。前代像陳湯、馮奉世、傅介子這樣的人,以少擊多,郅支單于、夜郎、樓蘭之類的敵人,頭顱也被掛在大街上示眾,衛青、霍去病北征,功列金石,這都是將軍所知道的。現在如果不是將軍,誰能修復前朝的功績?進退之事,權時之策,都由將軍專管,出郊之事,不再由內管理。已經下令有司在國門設餞行之禮。《詩經》不是說過:‘進厥虎臣,闞如九虎虎,敷敦淮墳,仍執酉鬼虜。’將軍勉勵吧!”
當時天下饑荒,國庫空虛,每次出兵打仗,常常削減公卿的俸祿,並且向王侯借租賦,前後派遣的將帥,常被宦官誣賴他們折耗軍資,往往因此而抵罪。馮緄性情剛烈正直,不行賄賂,所以害怕被宦官們中傷,於是上疏道:“如果聽信讒言,就是伯夷也可以懷疑,如果不被猜疑,那即使是盜跖也屬可信。所以樂羊子立了陣功,魏文侯拿給一筐謗書。現在願請中常侍一人監督軍中的財費。”尚書朱穆劾奏馮緄用財以自避嫌疑,有失大臣之節,下詔不許彈劾。
馮緄的軍隊抵達長沙郡,叛軍聞訊後,都到營中求降。馮緄採用了自己的從事中郎應奉的許多方略,又趁機率兵進擊仍然還在作亂的武陵蠻夷,共斬得四千多顆首級,受降十多萬人,荊州得以平定。朝廷下詔賜馮緄錢一億,但馮緄堅決推辭不接受。
黨人名將
馮緄率軍回師後,推功給應奉,並舉薦應奉任司隸校尉,而自己上書請求辭職,朝廷不許。但監軍使者張敞秉承宦官的旨意,上奏彈劾馮緄帶兩個奴婢穿戎服隨軍出征,又常在江陵刻石紀功,請求下詔給有關部門審理。尚書令黃俊奏議,認為降罪但沒有正法,所以不應該過多糾纏。
恰逢長沙盜賊又起兵,攻擊桂陽、武陵二郡,馮緄因為軍還而盜賊再次起兵,遭免職。不久,又拜將作大匠,轉任河南尹。後改任廷尉,為被誣陷的荊州刺史李隗等人辯白,認為他們不應該被處以重刑。
當時山陰太守單遷因罪下獄,馮緄經核查定其死罪。單遷是已故車騎將軍單超的弟弟,於是諸宦官互相包庇,一共誣告馮緄。馮緄與司隸校尉李膺、大司農劉祜一起被罰在左校工作。應奉上疏為馮緄等人說情,馮緄得以免罪,被釋出。後又拜屯騎校尉,再任廷尉,上奏認為宦官的家屬親信不應該擔任州郡要職。意見未被採納,不久遜位。
去世
主要影響
馮緄是東漢中期重要的軍事將領,其軍事活動主要如下:
- 建康元年(144年),與滕撫共同擊破揚州“盜賊”;
- 任遼東太守時,招納鮮卑,安定邊境;
- 延熹五年(162年),任車騎將軍,率軍大破武陵蠻夷,納降十餘萬人,平定荊州。
歷史評價
應奉:
- 竊見左校弛刑徒前廷尉馮緄、大司農劉祐、河南尹李膺等,執法不撓,誅舉邪臣,肆之以法,眾庶稱宜。
- 緄前討蠻荊,均吉甫之功。
《車騎將軍馮緄碑》:“將軍體清守約,既來歸葬,遣令墳塋取藏刑而已,不造祠堂,可謂履真者矣。”
- 縣民車騎將軍馮緄、大司農玄賀、大鴻臚龐雄、桂陽太守李溫等皆建功立事,有補於世。
- 安、順以後,風威稍薄,寇攘浸橫,緣隙而生,剽人盜邑者不闋時月,假署皇王者益以十數。或托驗神道,或矯妄冕服。然其雄渠魁長,未有聞焉,猶至壘盈四郊,奔命首尾。若夫數將者,並宣力勤慮,以勞定功,而景風之賞未甄,膚受之言互及。以此而推,政道難乎以免。
- 張宗裨禹,敢殿後拒。江、淮、海、岱,虔劉寇阻。其誰清之?雄、尚、緄、撫。璇能用譎,亦云振旅。
蕭繹:“謀出河南賈,威寄隴西馮。”
王夫之《讀通鑑論》:“中人監軍,自馮緄之請始也。夫緄亦惡知蟻穴之決而氾濫迄於千載乎?緄之請也,以將帥出師,宦官多陷以折耗軍資,而誣抵乎罪;使與焉,則以箝其口,而無辭以相傾。然未幾而緄竟以軍還盜復起,免官。則其為此也,何救於禍。而徒決裂防閒,使內豎操閫外之權,魚朝恩、童貫、盧受、張彝憲,小以敗而大以亡,緄之貽害烈矣哉!……皇甫規、張奐幾倬幾詘於宦官之手,而猶自行其權藉於師中,緄更引而受之以利器;……防之愈密,縱之愈甚,業已假監軍之權,而生死成敗且唯其意旨,他日者,忠臣元老欲去之而不得。緄胡弗思,而懼禍之情長,以倒行至是乎!推禍原而定罪首,緄不得辭矣。”
軼事典故
主詞條:蛇盤綬笥
據《後漢書·許曼傳》記載:馮緄最初任隴西郡太守(《風俗演義》稱任議郎)時,曾打開了一個裝有印綬的箱子,裡面有兩條赤色的蛇,長約二尺,分別往南北方向爬走。馮緄看到後,很是驚恐,讓方士許曼為他算了一卦。算成後,許曼說:“三年之後,您會出任邊將,而官職有‘東’這個字,應當往東北行三千里。再過五年,還會擔任大將軍,出兵南征。這是吉祥的徵兆。”馮緄這才稍稍放心,心裡希望應驗,但仍有些困惑不解。不久後,馮緄的仕途更加順暢,在延熹元年(158年)出任遼東郡太守,討伐鮮卑,五年後,又拜車騎將軍,進擊武陵蠻族,正如許曼所預言的結果。
後以“蛇盤綬笥”一事為帶兵遠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