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嶺村(河南省孟津縣常袋鎮下轄村)

馬嶺村(河南省孟津縣常袋鎮下轄村)

馬嶺村隸屬於河南洛陽孟津縣常袋鎮,位於常袋西4公里處,東鄰酒流凹村、趙溝村,西接橫水鎮謝溝村,南與新安縣官嶺村隔溝相望,北連姚凹村

馬嶺行政村轄4個自然村,5個組,330戶,1220人。村域東西寬2公里,南北長2.5公里,全村總面積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50畝,村莊占地面積260畝。村域內山嶺起伏,溝豁縱橫,北高南低,土壤多紅、白粘土,且石頭較多。交通便利,小浪底專用線從村中間而過,客運車輛小浪底至洛陽,鐵樓至洛陽,謝溝至縣城每天數十趟途經馬嶺,村內主要街道為水泥路面,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紅薯和一些小雜糧,主要養殖牛、羊、豬、雞,主要林木以桐、楊、槐樹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嶺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南
  • 地理位置:位於常袋西4公里處
  • 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2550畝
  • 人口:1220人
  • 耕地:2550畝
概況,人口,經濟產業,社會事業,人民生活,名勝古蹟,基層組織,人物,

概況

村內馬姓占90%,以上,因居住東山嶺之處,故取名馬嶺村。馬嶺村清朝前就屬洛陽縣管轄,
1955年劃入孟津縣麻屯鄉,
1960年劃人馬屯鄉
1962年劃入常袋鄉至今。

人口

全村共有12個姓氏:其中馬姓360戶1450人;張姓60戶230人;習姓18戶80人;楊姓20戶90人;韓姓12戶56人,杜姓8戶38人;李姓9戶40人;朱姓5戶23人;王姓5戶20人;任姓2戶8人;井姓1戶4人;林姓1戶6人。
除馬姓、李姓祖居戶外,其餘各姓大部分均因災荒、戰亂租地、買地、投親靠友外遷而來。

經濟產業

解放前農作物種植粗糧,主要靠牛車木犁、鋤頭、鐵杴等農具耕作,加之土地脊薄,雖不惜身力,終年勤奮在田間,但畝產仍在100餘斤,如遇風調雨順社會安定年代,所產之糧還可勉強餬口,如遇旱災戰亂天災人禍更是食不果腹,所以出外打鐵、照相、做木工、打壺、鑲牙等人員相當多。雖經社會變遷,但仍離不開貧窮,過著食不飽腹,衣不遮體,病不醫治,人不增長,命不離貧的悽苦生活。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常袋鎮馬嶺村
解放後,耕者有其田,在政府的引導下,加入互助組、合作社,使部分農戶解決了耕作之難,而且連年豐收,生活有了好轉,
1957年成立了高級社,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土地歸集體所有,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核算,敲鐘上工,按人勞分配的制度,極大的挫傷了村民的勞動積極性,畝產仍然在150斤上下徘徊,加之1959、1960、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村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的勞動積極性,特別是1988年中央順民意實行土地承包經營,三十年不變,村民的勞動積極性空前高漲,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複種指數,科學配施化肥普及優良品種,糧食畝產逐年增加,
2006年小麥播種2400畝,單產300公斤,玉谷2200畝,單產300公斤,農業機械逐步進入農家,80%農戶都有小型拖拉機,如今犁地種田均用機械。
90年代前,牛、豬、羊、雞多為散養,戶均不到l頭,90年代後因大量農機具進入農家,養牛的也只是個別幾戶,現養豬專業戶已發展到多個,其中馬耀民1家就養有100多頭。
1980年前機動車為零,家庭燃煤全靠人力架子車,往返50公里從新安縣山下拉回,農業生產及運輸均為人力架子車,80年代後期農用機動車逐漸進入農家,現有小型拖拉機300台,從事田地耕作及運輸。
改革開放前無商業和服務業,集體化使村里僅有一個代銷點,糧食加工靠人推石磨和石碾,收入極低,零花錢靠養豬、養雞。
改革開放後,政府放寬政策,村民各顯其能。目前有理髮、超市、肉食、建材、五金交電、化肥種子、飼料、磨麵、修理達20餘家,外出經商20餘家,辦廠一家。如馬站剛辦機械廠10餘年,投資200餘萬元;馬其祥開百貨批發部,lO餘年投資十萬元。90年代後外出打工、經商、鑲牙等180多人,每年收入250萬元以上。

社會事業

過去,村內僅有四眼淺水井,轆轤提水,遇上天旱水枯,大部分村民需要到鄰村或南邊溝底挑水,往返四里,雨天吃雨水,洗衣服及涮碗用水,用來餵養牲畜,真是吃水貴如油。1975年在上級的扶持下,打深井1眼(144米),1988年修建水塔1個,鋪設自來水管道,從此告別了祖祖輩輩吃水難的問題。
馬嶺村1970年春自籌資金,自出人力架設電線,戶戶用上了電燈。2001年電網改造實現了城鄉同價,減輕了村民負擔。
學校建設:
解放前在馬氏祠堂內有初小四個班,學生四五十人,教師一個,1951年新蓋教室5間,學生增至70人,教師3人,校長楊金榮,1972年辦國中,校址移至村東,學生90餘人,教師8人,校長寧根五。村國小不斷地改善教學環境,1980年後期及90年代初在村中間又新蓋教學樓一棟二層18問,瓦房12間,學生200餘人,教師10人,校長杜水仙。又在村東選址民眾集資,上級扶持新建國中校舍一處,蓋二層教學樓2棟36問,學生150餘人,教師10人,並接納外村學生。
2005年按照上級統一部署,國中遷至姚凹村,馬嶺國小改為中心國小,並遷入原國中校舍,接收外村學生,現小學生250多人,教師10人,校長杜水仙。由於尊師重教,從根本上改善了教學環境,開通遠程教育,電腦、儀器體育器材應有盡有,並對課桌椅全部更新,2006年政府對農村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學生人均120元,入學率100%·。
人才培養:
解放前80%的村民都是文盲,只有北大畢業生馬志良一人,國立十中12人:馬道聚、馬道述、馬道順、馬道銓、馬道土、馬道果、馬道浩、馬世哲、馬世勛、馬靜吾、馬宣名、馬世錦。
歷年來村民勤於耕織更重視教育,解放後考入大中專多達27人,工程師韓桂營,博士教授馬利民,碩士馬可可,教授馬貫通,高級教師馬世哲、馬道寬。現有馬嶺籍教師37人,正局級6人,副科級4人,擁有醫師5人,現從醫10人,由於多年來,尊師重教,崇尚文化,人才輩出。
衛生醫療:
解放前村內有一個中醫診所,醫師1人,1957年成立集體衛生所,時有醫師馬萬箱、馬世讓。現村合作醫療村民年交10元,政府補貼40元,享受合作醫療醫藥費,醫師馬四倍、馬向陽、孫彩芬、馬喜鳳。

人民生活

解放前村內僅有二條狹窄的道路,逢雨天泥濘不堪,房子不超過三十間,且都是土坯泥牆,土窯洞700餘孔,環溝而走,黑暗潮濕,僅可勉強藏身,且擁擠不堪,80年初,雖有少量建房,房屋式樣結構,低檐小窗,外觀陳舊至今可睹。進入90年代把新村遷至大路口小浪底專線兩側,新批宅基120處,新建房屋700間,90%以上為磚混結構,其中兩層樓房80棟500間,鐵門鋁窗,瓷磚貼牆,地板磚鋪設,部分房內裝修,時尚家具俱全,門外水泥地面,並建有花池,寬暢而舒適,圓了居者有其屋的千年美夢。
電腦進農家,全村現有彩電450台、影碟機200台、洗衣機260台、電冰櫃100台、電暖氣50台、空調20台、電磁爐130台、電扇800台、電飯鍋100個。有固定電話155部、手機現有600部。轎車ll輛、麵包車5部、貨車10輛、機車150輛、電動機車80輛、三輪摩拖50輛、農用車320輛,村民走親訪友,物資購銷,農田勞作均有自家車輛。
90年代後期部分農戶外出經商,青年男女外出務工、照相、鑲牙180餘人,年收入250萬元以上,2006年人均純收入2750元,80%的戶有存款,部分農戶已經達到小康水平。
如今,每年重陽節召開60歲以上老人團拜會,發放禮品表彰先進,並多次組織老年人到洛陽新區、音樂噴泉、小浪底水壩進行參觀,至今已連續召開老年節團拜會十八屆。

名勝古蹟

解放前,村域內二座廟宇,龍王廟位於村東南三孔窯洞沿溝邊而建,香火旺盛,每逢天旱,龍王被請出,搭一祭棚,求雨者,頭帶神條帽進行祭祀,待下雨邀請劇團或說唱人員進行慶賀。有時龍王被外村求雨者偷去,下雨後,由四人用八仙桌抬著燃放鞭炮敲鑼打鼓送還。
奶奶廟建於村南,正殿三問,布滿大小神龕數千尊,求子者絡繹不絕,每年正月十五,高塔柏枝門,劍棚進行祭祀,並有社火、鑼鼓、劇團、到會助興。二座廟宇均在土改時拆毀。
清朝年間,村中修地道一處,長數百米,內有石磨、石碾、水井、翻井、住室、氣眼、通道,供戰亂時避難之用,現已無存。

基層組織

1949年建立支部,書記張北辰。農會主席馬世厚,1951年建馬嶺鄉,1957年建馬嶺高級社,1961年成立馬嶺大隊,1969年成立革委會,1984年稱村委會,現任支部書記馬占營,村長馬啟祥。

人物

馬景本:洛陽市水利局工程師。
馬定國:洛陽市54784部隊處長。
馬世現:曾任孟津縣漁業辦主會,正科。
馬京堂:孟津縣監察局局長。
馬宣榮:洛陽市中心醫院主任醫師。
馬效軍:洛陽市民政局幹部科科長。
李占朝:現任孟津縣城關鎮正科級幹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