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亨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

馬亨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

馬亨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尼泊爾語:महेन्द्र वीर विक्रम शाह,英語:Mahendra Bir Bikram shal Deva;1920年6月11日—1972年1月31日),尼泊爾王國沙阿王朝第9代國王(1955年3月14日—1972年1月31日在位),尼泊爾傑出的政治家和領導人、詩人。

馬亨德拉早年隨父王特里布文進行反對拉納家族專制統治的鬥爭。1954年起歷任國務會議主席、攝政王、大臣會議主席等職。1955年11月繼位,實行經濟改革計畫,並宣布同中國建交。1959年2月頒布尼泊爾第一部憲法,仿效英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設兩院制國會。次年底解散尼泊爾大會黨內閣,關閉國會,取締政黨,親自掌政。1962年12月頒布新憲法,宣布尼泊爾為印度教君主國,實行無黨派的評議會(又稱“潘查亞特”)制。1967年對憲法又作較大修改。1972年病逝。著有詩集《收穫詩抄》等。

馬亨德拉在位期間,對內加強王權,致力於發展經濟,取得顯著成效;對外積極推行獨立自主、不結盟和與一切國家友好的政策,為地區和平作出貢獻。

概述內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馬亨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尼泊爾語:महेन्द्र वीर विक्रम शाह)
  • 所處時代:20世紀
  • 民族族群尼泊爾人
  • 出生地:尼泊爾王國-加德滿都-納拉揚希蒂王宮
  • 出生日期:1920年6月11日
  • 逝世日期:1972年1月31日
  • 主要作品:《收穫詩抄》
  • 主要成就:推行潘查亞特體制,加強中央集權
    推行獨立自主、不結盟和與一切國家友好的政策,削弱印度對尼泊爾的控制
    建設經濟,取得顯著成效
  • 在位時間:1955年3月14日—1972年1月31日 
  • 所屬王朝:沙阿王朝
  • 信仰:印度教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重掌朝政,推行改革,病逝,為政舉措,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外交,歷史評價,主要作品,人物榮譽,軼事典故,人際關係,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1920年6月11日,馬亨德拉出生在尼泊爾王國首都加德滿都納拉揚希蒂王宮,有兄弟三人,姐妹四人,父親第8代國王特里布文·比爾·比克拉姆·沙阿
馬亨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
特里布文與三個兒子(站立者為馬亨德拉)
馬亨德拉出世時,正值王室衰微,國王處於無權地位。早在1846年,尼泊爾將軍忠格·巴哈杜爾·拉納利用手中的兵權,一舉殺掉朝中所有的大臣和政敵,奪取了世襲首相的地位,開始了拉納家族長達105年之久的統治,使國王成為傀儡。拉納家族對王室成員,特別是國王和王儲,極力引誘和慫恿,使其嬌縱腐化或耽於酒色,不問政事。但是,馬亨德拉在父王的影響下,沒有沉醉於紙醉金迷的宮廷生活,而是立志要結束拉納家族的統治。

重掌朝政

由於拉納家族的阻撓,馬亨德拉自小沒有得到較好的教育機會。但他刻苦學習,愛好讀書,成年後不僅能閱讀英語印地語烏爾都語梵文著作,而且能用這些文字寫作。他的尼泊爾文學修養造詣很高。除在王宮接受教育外,馬亨德拉還曾於印度加爾各答求學。
馬亨德拉看到拉納家族的專橫霸道、驕奢淫逸以及對百姓的欺壓,十分氣憤。他在《長久地痛哭與哀號》一詩中寫道:他們是這樣的懸殊,“我真不忍舉目細看”。
馬亨德拉的青年時代,是在統治集團內部充滿鬥爭的緊張氣氛中度過的。他的父王特里布文曾密謀炸毀拉納家族首相的官邸,但以失敗告終;他的叔父烏邁西·維克拉姆·沙阿曾與K·S·巴斯奈特和C·K·辛格等志士結黨,企圖刺殺當時的拉納家族首相比姆·蘇姆謝爾,也因計謀泄露被囚,死於獄中。
馬亨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
年輕時的馬亨德拉
馬亨德拉目睹自己的先輩單槍匹馬地鬥爭,接連慘遭失敗,得出了結論:要推翻拉納家族的統治,只有藉助於人民民眾的力量。1936年,馬亨德拉與父王一道,秘密支持尼泊爾人民黨的成立。該黨通過各種方式,在人民民眾中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使反對拉納政權的鬥爭迅速擴展。1939年,人民黨遭到鎮壓,但是反對拉納家族統治的鬥爭並沒有被撲滅。
1940年5月8日,馬亨德拉與茵德拉·拉佳雅·拉克希米結婚。他們生有三子三女。馬亨德拉打破了沙阿王朝國王娶立兩個王后的古老慣例,主張一夫一妻制,在國內受到廣泛的稱讚。1950年9月,茵德拉去世後,馬亨德拉於1952年12月10日,與茵德拉之妹拉特納·拉佳雅·希瓦麗結婚。
1950年9月,拉納首相莫漢·蘇姆謝爾逮捕了尼泊爾大會黨的活動家加奈什曼·辛格等人,企圖捏造罪名,將他們置於死地。但特里布文國王拒絕批准殺害這些無辜者。
莫漢·蘇姆謝爾眼看國王不再聽其擺布,便在王宮四周加強崗哨,準備與國王攤牌。特里布文和馬亨德拉意識到危在眉睫,便於1950年11月6日,藉口外出打獵,突然投奔印度駐尼泊爾大使館避難。接著,父子二人乘一架印度飛機飛往德里,開始了與拉納家族的公開鬥爭。
這時,尼泊爾大會黨不失時機地向拉納政權發動武裝進攻,廣大民眾紛紛回響。短短一兩個月,拉納家族陷於四面楚歌之中。被迫派代表前往印度首都德里,同國王和大會黨舉行談判,同意交出政權。1951年2月17日,拉納家族的專制統治宣告結束,尼泊爾進入一個新的時期。2月18日,特里布文頒布臨時憲法,宣布實行君主立憲。臨時憲法恢復了國王作為國家元首的地位。
馬亨德拉作為王儲,經常協助父王主持國政,特別是在父王外出或治病期間,多次代攝國政。

推行改革

1955年1月,特里布文因病前往瑞士療養,馬亨德拉成為攝政王3月13日,特里布文病逝,14日,馬亨德拉登基。1956年5月2日,他在加德滿都舉行加冕儀式,成為尼泊爾沙阿王朝第九世國王。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爭取民心,馬亨德拉開始有計畫地巡視全國各個地區,廣泛接觸各方面的頭面人物和民眾,解決急迫的案件,頒發政府的各項獎金,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從1956年起,在馬亨德拉主持下,尼泊爾開始有計畫的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畫),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工業、交通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在內政上,馬亨德拉嘗試仿效其他國家的制度,進行了多次試驗。1959年2月,他頒布尼泊爾第一部憲法,效仿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實行兩院議會制,並允許尼泊爾舉行第一次大選。經過選舉大會黨獲勝,大會黨主席畢什維斯瓦爾·普拉撒德·柯伊拉臘出任尼泊爾首相,並由他組成大會黨內閣。大會黨執政期間,居功自傲,不能夠充分發揚民主,擠壓排斥其他黨派。在重大問題的處理和政策的制定上,獨斷專行。大會黨內閣的行為不僅引發了與王權的矛盾,還引起了民眾的不滿。馬亨德拉深感多黨的議會制不符合尼泊爾的國情,不僅使政府未能執行穩定有效的政策,容易引發外國勢力干預尼泊爾的內政;還將威脅王權,讓國王成為僅有提名權的首腦,難以參與政治政策。
馬亨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
1957年的馬亨德拉與拉特納王后
1960年12月15日,在精心訓練的軍隊的協助下,馬亨德拉以尼泊爾大會黨不能維護法律和秩序,不適合領導國家為由,下令解散了柯伊拉臘政府和議會,取締各政黨,親自掌政。
馬亨德拉解散政府內閣的行動,也曾招致大規模的遊行示威甚至武力衝突,但人民民眾對這一行為更多的態度是歡迎,許多小黨派也紛紛表態支持國王。不久後,馬亨德拉組成大臣會議(內閣),自任主席。
在解散代議制政府後,馬亨德拉意識到,如果想要實行直接統治,一定要爭取人民的支持。為此,他推行了進一步的改革。1961年1月,馬亨德拉將民間調解糾紛的基層自治組織“五老會”加以改進,然後推行到尼泊爾全國。1962年12月,頒布了評議會憲法,在尼泊爾實行無黨派的評議會(“潘查亞特”)制度。此後在地方廢黜土邦王公子弟的特權,加強了中央集權。他推行的這些改革,順應了尼泊爾歷史的發展,符合人民的願望,具有進步意義。但由於馬亨德拉所處的階級地位,這些改革不可能徹底,在貫徹上也不夠有力。這是他的改革的局限性。
馬亨德拉實行的無黨派評議會制度,使一些黨派由公開活動轉入秘密活動。實際上,國家政治領域仍然存在著恢複議會制,還是堅持無黨派評議會制兩大陣營的矛盾鬥爭。但是馬亨德拉注重推行民主制度,在社會各階層建立廣泛的民主組織,主張宗教、種族、種姓同為平等的尼泊爾民族,同時他還頒布了民法大典,並不斷地加以修改完善以便促進社會公平健康地發展,使國家總體平穩發展。
馬亨德拉在位時,還積極推行獨立自主、不結盟和與一切國家友好的政策。他力圖擺脫印度控制,任命有左派思想的T.P.阿扎爾亞為首相,公開表達尼泊爾願意接受任何國家無附加條件的援助,脫離印度掌控的意願。其次,及時在即位當年與中國建交,保持與中印兩大近鄰戰略關係平衡。面對印度的報復行動(在本國接納尼泊爾的政治流亡者,支持他們從印度領土上襲擊尼泊爾;鼓動尼泊爾境內民眾造反和暴動等),尼泊爾民眾並不回響,印度最終放棄這一策略。1970年,印度撤走了在尼泊爾北部邊界的報務站和在加德滿都的軍事聯絡小組。此外,馬亨德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力求國際社會的認可。
在馬亨德拉即位之初,尼泊爾僅同印度、中國、英國、美國、法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到十幾年後,尼泊爾已經與包括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在內的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在冷戰的背景下,他與西方資本主國家、共產主義陣營均保持友好的關係。馬亨德拉與中國的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有著特殊的友誼。他還是不結盟運動的先驅領袖之一,與印度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埃及的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南斯拉夫的約瑟普·布羅茲·狄托等許多領導人都保持著密切和互相尊重的關係。
在成為國王的前幾年裡,馬亨德拉被世界上大多數主要國家邀請進行國事訪問,到即位後,外事活動更加頻繁。例如,他於1960年應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邀請訪問英國。同年應美國總統德懷特·戴維·艾森豪的邀請訪問美國。艾森豪為歡迎馬亨德拉的到來,親自前往華盛頓機場迎接。不久後,馬亨德拉和王后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歡迎皇家客人,表示了極大的敬意。在統治期間,馬亨德拉還應邀出訪了法國、蘇聯、日本、伊朗、衣索比亞、荷蘭、盧森堡及義大利等國。作為一位政治家,他的能力得到了許多國家領導人的認可。
馬亨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
馬亨德拉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總的來看,馬亨德拉奉行的外交政策為尼泊爾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對南亞甚至整個亞洲的穩定與和平事業作出了貢獻。

病逝

1972年1月31日,馬亨德拉在打獵時因心臟病發作而逝世,終年52歲。王儲比蘭德拉繼承王位。中國政府以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名義,電唁馬亨德拉逝世。

為政舉措

政治

馬亨德拉登基後,繼續執行君主立憲制,先後組織了以人民黨和民主黨領導人為首相的內閣,但均不長久。1958年,他主持成立了由大會黨、廓爾喀黨、人民黨、尼泊爾國大黨和無黨派人士組成的大臣會議,負責處理國家行政事務和準備大選。1959年2月,在公眾的要求下,馬亨德拉頒布尼泊爾第一部憲法,規定尼泊爾是一個完全民主的國家,決定效仿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實行兩院制。同年2月至4月,尼泊爾舉行第一次大選,尼泊爾大會黨獲勝,組成內閣。經過一個階段的實踐,馬亨德拉認為,從西方移植來的多黨制,不適合尼泊爾國情。因為黨派勢力的發展,勢必動搖王權的根基。他在1960年12月15日下令,解散大會黨內閣和議會,逮捕大會黨的領導人,取締一切政黨,親自掌政。不久,組成大臣會議(內閣),自任主席。
1961年1月,馬亨德拉著手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尼泊爾與南亞其它一些印度教社會地區一樣,農村存在著一種古老的組織——“五老會”。即每個自然村中的五位最年長的男子組成議事機構“潘查” (Pancha)委員會。其性質主要是民間調解糾紛的基層自治組織。馬亨德拉認為這一組織土生土長,適合尼泊爾國情,於是將它充實和系統化,並在全國範圍推行。
1962年12月16日,馬亨德拉頒布新憲法,以評議會(又稱“潘查亞特”)制度取代議會民主制。新憲法規定,尼泊爾為印度教君主國;國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權制定、頒布和修改憲法,任命大臣會議首相和大臣,宣布緊急狀態等;全國實行無黨派評議會制度。從行政層次上,評議會分為全國、專區、縣和村鎮四級,後來改為全國、縣和村鎮三級,除村鎮評議會的代表是由九個選區直接選舉產生外,其它各級代表均通過間接選舉產生。是國家惟一的一院制立法機構,議長、首相和各部部長由國王任命,副議長選舉產生。
此外,1962年憲法還明確規定了“潘查亞特”體制所要取得的主要目標:即通過階級合作與協調結束瀰漫於全國的各種形式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剝削;通過分權化計畫謀求民眾最大限度地參與各級行政及社會發展。這種特殊的體制被認為“是一種以國王為國家權利源泉的制度,是典型的無黨派體制”,“是一種源自尼泊爾社會,又結合了基層選舉和自治並帶有印度教社會特徵的制度”。
沙阿王朝雖在18世紀統一了尼泊爾,但是直到20世紀50年代,土邦王國的殘跡依然存在。為使國家真正統一和今後的發展,馬亨德拉廢除了土邦王公後裔的特權,打破各土邦王國的疆域界線,根據山川地形特點,於1961年將全國重新劃分為14個專區和75個發展縣。

經濟

從1956年起,在馬亨德拉主持下,尼泊爾制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5年計畫,開始有計畫的經濟建設。
20世紀50年代初期,尼泊爾只有兩家黃麻廠,一家小型製鞋廠、一家火柴廠、一家糖廠和一家小型捲菸廠,全年總共生產價值3000萬盧比的商品;人民需要的基本消費品,絕大部分靠從印度進口。到1972年,全國已有黃麻、水泥、皮革、製藥、紡織、茶葉和糧油加工等中小企業2434家,產值增長數十倍,大大減少了對進口商品的依賴。1956年,發電裝機容量只有1200千瓦,1972年,達到58162千瓦。
尼泊爾境內多山,交通極不發達。20世紀50年代初期,全國只有幾條南北縱向的短線公路,首都加德滿都與國內東、西部地區的交通聯繫,需繞道印度。因此,馬亨德拉極為注重交通運輸、醫療衛生、飲食旅遊業的發展。他在位期間,尼泊爾航空公司與南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開通了國際航線,從而加強了尼泊爾民眾的國際交往。加德滿都的環城公路、科達里公路、博卡拉公路、馬亨德拉公路及孫柯西、特里蘇里水電站,以及醫療衛生和旅遊業的基礎設施也都是在馬亨德拉時期建立的。
經多年建設,到1972年,尼泊爾全國已建成公路2800多公里,其中包括建成橫貫特萊平原(一譯特賴平原)東西的公路,基本上改變了過去交通不便的局面。
尼泊爾是個農業國,93%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鄉村,依靠農業為生,土地高度集中,生產率不高。尼泊爾過去存在著一種稱為“比爾塔”的土地,這是國王出於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考慮,賜給個人或團體,並免除一切賦稅的大塊土地。1951年拉納家族被推翻時,“比爾塔”占全國可耕地的50%以上,其中拉納家族成員占75%。在公眾的要求下,1961年,馬亨德拉廢除了這種土地占有制度;1964年,頒布《土地改革法令》,規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額,超出限額的土地將以贖買的方式予以沒收,然後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賣給無地或少地農民。
但在這一時期尼泊爾的土改中,土地限額定得較高,進展十分緩慢。占全國人口不到1%的王室、地主,占有全國90%的土地,廣大農民無地缺地的現象仍十分嚴重。尼泊爾的農業生產仍未能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產量增長不大。
尼泊爾曾一度通行印度盧比。1956年,馬亨德拉成立尼泊爾儲備銀行,以尼泊爾自己的貨幣作為整個王國的法定貨幣,取代印度貨幣。此外,他還推動成立了如尼泊爾農業發展銀行、Rastriya Banijya銀行、Rastriya Bima Sasthan、尼泊爾合作銀行等許多金融機構。

軍事

在特里布文時期(1952年),印度“軍事使團”進駐,依照印軍建制改編了尼泊爾軍隊。馬亨德拉即位後,於20世紀60年代著手整頓軍隊,建立王宮警衛旅。

社會

馬亨德拉頒布了尼泊爾有史以來最完整的民法,反對迷信,反對種姓偏見,主張信仰自由。
馬亨德拉在位期間,尼泊爾最高法院、尼泊爾文學藝術院(馬亨德拉曾親自擔任院長,今稱尼泊爾學院)、特里布文大學、尼泊爾警察學院、尼泊爾體育理事會、Rastriya Nach Ghar和許多其他類似的機構陸續成長。

文化

馬亨德拉提倡發展尼泊爾民歌和傳統文化,修復古廟。他一生寫了大量詩歌,抒發他的愛國主義感情。他在詩歌中號召尼泊爾人民“永遠前進”,“寸土不讓”;為了保衛獨立和自由,“獻上自己的生命”。在《啊,不要從這塊土地上遷走》的詩篇中,他勸導人民,“用你眉間的熱汗,來減輕慈母的憂傷;用你辛勤勞動的果實,來報答慈母的深恩”。他警告有產者:“不要扯下自由的旌旗,去尋求自己的利益”。馬亨德拉的詩篇激發了尼泊爾人民熱愛祖國的神聖感情和對祖國的忠誠信念。
馬亨德拉掌權後,尼泊爾言論自由和私營媒體都受到限制。1960年,他下令所有的報紙都需要獲得官方許可才能報導政治活動。1962年4月,政府設立了尼泊爾國家通訊社(the Rastriya Samachar Samiti,簡稱RSS),並在全國所有地區設有其通訊員,至今RSS仍然是尼泊爾官方唯一的通訊社。
馬亨德拉希望將尼泊爾語作為官方語言,1962年的《教育法》正式規定了尼泊爾語是學校的教學語言,1965年尼泊爾廣播電台停止了之前使用印地語尼瓦爾語播出新聞的情況。
馬亨德拉在位時期,尼泊爾的電影事業也得到發展。1964年10月7日上映的《母親》是第一部真正在尼泊爾拍攝製作的影片,該片反映的是馬亨德拉實行村委會自治制度時期的意識形態,其主演希瓦·桑卡爾·馬南德哈爾和布萬·塔帕被認為是尼泊爾電影史上最早的演員。1966年末。尼泊爾上映了第一部由私營公司製作的影片《女孩之家》,也是是尼泊爾歷史上第三部電影。

外交

馬亨德拉對尼泊爾的突出貢獻,還表現在對外關係方面。在他的領導下,尼泊爾打破了長期閉關自守和與世隔絕的孤立狀態,糾正了長期依附一個大國的局面,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與各國友好相處的外交政策。
拉納家族專制統治時,對外長期依附大英帝國。1947年英國撤離南亞次大陸後,新生的印度為了維護其既得利益和傳統的影響,1950年7月31日與尼泊爾簽訂《印度和尼泊爾和平友好條約》和《貿易通商條約》,在內容基本上沿用了1923年英國和尼泊爾簽訂的《英國和尼泊爾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實際上是將尼泊爾納入自己的政治、經濟和安全體系。1953年,印度向尼泊爾派出軍事代表團和顧問;1954年在北部尼、中邊界地區建立報務站,又設“援助團”。特里布文在位時期,印度對尼泊爾的干預達到頂峰,尼泊爾的各項事務都受到印度的深刻影響。
馬亨德拉即位後,致力於擺脫印度的控制。而印方資助流亡印度的尼泊爾大會黨在國內進行破壞和分裂活動,仍對尼泊爾的內部事務進行干預。1961年1月,馬亨德拉在視察南部城市賈納克普爾時險遭暗殺,導致尼印關係更趨緊張。在1962年4月與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會談中,馬亨德拉採取了不妥協的立場,要求印度禁止尼大會黨利用印度領土從事反尼活動。但尼赫魯卻表示,印度領土不會被利用來進攻尼泊爾,然而尼泊爾流亡者發動的“和平示威”則“可以繼續下去”。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過後,印度放鬆了對尼泊爾的出口限制,在印度政府的示意下,流亡印度的尼泊爾大會黨也停止了對尼泊爾的騷擾。尼泊爾獲得了印度的一些讓步,包括過境印度與其他國家貿易的權利、利用印度市場的權利等等;作為交換,尼印之間於1965年簽訂了一個秘密軍事協定,規定尼泊爾不能越過印度而接受第三國的軍援,使尼軍武器、彈藥的供應權掌握在印度的手中。1969年6月,印度外長訪問尼泊爾,聲稱兩國有著“特殊關係”。當時的尼泊爾首相則公開表示,不能為了印度的安全而有損尼泊爾主權或接受“有限主權論”。1970年底,由於尼泊爾政府的一再堅持,印度撤走了設立在尼、中邊界地區的報務站中的人員和在加德滿都的軍事聯絡小組。
此外,馬亨德拉在位期間,曾多次訪問印度,與尼赫魯保持友好的私人交往。
1955年8月1日,尼泊爾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1956年9月20日,尼、中兩國簽訂關於“保持友好關係以及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尼泊爾之間的通商和交通的協定”。1957年1月,中國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訪問尼泊爾。1959年西藏叛亂,尼泊爾方面表示不支持出逃的達賴集團。同年,尼中雙方都表達了希望解決邊界問題的意願。1960年3月,尼泊爾首相柯伊拉臘訪華,進行尼中邊界問題的談判。21日,兩國政府簽訂《中尼邊界協定》,標誌著尼中邊界談判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4月,周恩來訪問尼泊爾,雙方繼續進行談判,至28日簽訂和平友好條約,交換了關於兩國邊界問題協定的批准書。1961年9月28日至10月15日,馬亨德拉應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邀請訪問中國。9月29日,與王后拉特納出席劉少奇為其舉行的國宴並受到熱烈歡迎。30日,與毛澤東、劉少奇等進行會晤。在此次訪華期間,尼中就邊界問題達成一致:“正式解決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邊界問題,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如珠穆朗瑪峰的歸屬等棘手的問題得到解決。10月5日,馬亨德拉與劉少奇共同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邊界條約》簽字儀式,分別代表尼、中雙方在條約上籤字。1962年,雙方在實地進行勘界豎樁工作,並於1963年1月20日簽署了《中尼邊界議定書》,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的兩國邊界問題。以上條約的簽訂,也標誌著尼中兩國的友好關係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在進行邊界談判的同時,1961年春,改善中尼經濟關係的磋商開始。5月,中國派經濟代表團到加德滿都討論中國援助的項目。9月,1960年援助協定草案達成,中國同意贈給尼泊爾價值1000萬印度盧比的硬通貨(英鎊或美元)及價值2500萬印度盧比的商品,以及一攬子援助項目(一座造紙廠、一座水泥廠及一座鞋廠)。馬亨德拉還不顧印度及一些西方國家的阻撓,毅然決定修建從中國西藏通往尼泊爾加德滿都的阿尼哥公路
馬亨德拉與中國政要圖冊參考資料
1960年,在柯伊拉臘內閣領導下,尼泊爾與巴基斯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1961年,馬亨德拉首次訪問巴基斯坦。1962年10月19日,尼巴兩國簽訂了一個規定互相給予最惠國待遇的貿易條約。1963年1月,在巴基斯坦喀拉蚩舉行的一系列會談中,尼巴兩國達成了貿易與過境條約,規定兩國之間貨物自由流通,免收關稅或過境稅。1970年,馬亨德拉再次訪問巴基斯坦。
馬亨德拉時代,尼泊爾先後與數十個國家建立了外交和貿易關係。他本人分別在1958年出訪芬蘭,1960年出訪日本、伊朗、葡萄牙、與美國,1961年訪問英國,1964年出訪比利時、聯邦德國和蘇聯,1967年出訪荷蘭、美國(第二次),1970年訪問寮國,1971年到菲律賓。
1955年12月,尼泊爾加入聯合國。從1956年起,尼泊爾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員。1961年9月,馬亨德拉親率代表團出席在南斯拉夫貝爾格勒召開的中立國首腦大會。在草擬大會議程時,尼泊爾代表強調“不干涉和不介入各國內部事務”。尼泊爾在這些機構中一貫申張正義,如積極支持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歷史評價

英國歷史學家約翰·菲爾普頓《尼泊爾史》:馬亨德拉王十分精明地維持著在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平衡,而直到1972年他去世時,王室統治(對外號稱“無政黨的潘查雅特民主”)一直十分穩固。

主要作品

馬亨德拉的詩作被輯錄為《收穫詩抄》(1964年加德滿都出版)。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尼泊爾詩集》的卷首詩《我來到你的殿堂,天神》即為他所作。中國作家冰心孫用據《收穫詩抄》英譯本譯有《馬亨德拉詩抄》(196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收錄其詩作如下:
《永遠前進,勇士們》、《長久地痛哭與哀號》、《你是宇宙的精英》、《生命既然是》、《夏天烈日底下》、《我來到你的廟裡,我主》、《青鳥歸來》、《只要我們還有一雙手臂》、《呵,不要從這塊土地上遷走》(一譯《啊,不要從這塊土地上遷走》)、《尼泊爾,我的母親》、《我們是尼泊爾人》、《這在我都算容易》、《既然有生》、《今日清晨》、《她不是一個脂粉香娃》、《瑪答鼓兒頻敲》、《看哪,看!這是尼泊爾》
表格參考資料

人物榮譽

名稱/頭銜
授予時間
授予國家
特里布萬國王銀禧紀念獎章
1936年12月11日
尼泊爾王國
尼泊爾普拉塔普巴斯卡拉勳章
——
奧賈斯維·拉堅雅勳章
——
尼泊爾之星勳章
——
特里沙蒂帕塔勳章
——
廓爾喀·達克希納·巴胡勳章
——
最光榮馬亨德拉鏈章
1961年2月26日
1956年2月24日
法蘭西共和國
鏈授大十字級芬蘭白玫瑰勳章
1958年
1960年4月19日
日本國
大金鍊級巴列維勳章
1960年7月3日
伊朗帝國
大十字級聖雅各之劍軍事勳章
1960年7月13日
葡萄牙王國
1961年2月26日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大十字級利奧波德二世勳章
1964年
比利時王國
聯邦十字勳章(特級星級十字勳章)
1964年
最高貴泰國王冠勳章
1964年
大十字級荷蘭獅子勳章
1967年4月25日
特等萬象及白傘勳章
1970年
1970年
最高貴白象勳章
1970年
泰王國
大金鍊級西卡吐納勳章
1971年
菲律賓共和國
波斯帝國成立2500周年慶典紀念獎章
1971年10月14日
伊朗帝國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軼事典故

除作詩外,馬亨德拉還酷愛打獵,愛好印度和西方的古典音樂。1967年,他曾經與王后拉特納前往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訪問,並進行了狩獵活動。在媒體的描述中,馬亨德拉與王后是卓有成就的獵人。但美國政府指定陪同狩獵的海軍老兵佩爾·伯內特卻認為國王的狩獵習慣過於安逸,極差的視力也給他的狩獵活動帶來了不便。據說馬亨德拉此行,欠下了大量債款,但直到他去世都未予償還。

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沙阿王朝第8代國王(1911-1955在位),任內結束拉納家族專權局面,恢復君主至尊地位,建立了多黨輪流組閣的體制。被稱為“民主之父”。
妻子
茵德拉·拉佳雅·拉克希米(1926-1950)
1940年與馬亨德拉結婚。1950年逝世。
拉特納·拉佳雅·希瓦麗(1928-)
茵德拉之妹,在姐姐去世後於1952年嫁給馬亨德拉,成為尼泊爾王后(1952-1972),後為王太后,直到尼泊爾結束君主制。
長女
香蒂公主(1940-2001)
次女
夏拉達公主(1942-2001)
死於尼泊爾王室血案中。
長子
沙阿王朝第10代國王(1972-2001)。任內改尼泊爾為君主立憲制國家。死於尼泊爾王室血案中。
次子
沙阿王朝第12代國王(2001-2006)。後被廢除王位。
三女
肖芭公主(1949-)
——
三子
迪蘭德拉(1950-2001)
死於尼泊爾王室血案中。
表格參考資料

後世紀念

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杜巴廣場哈努曼多卡宮是馬亨德拉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宮內有1975年建成的馬亨德拉國王紀念館,是尼泊爾第一所傳記性博物館。博物館是一幢重檐寺廟式建築,門楣檐柱刻滿神像,屋頂橫列7座小尖塔。館內分13個陳列室,以實物和圖片、錄音帶和影片等資料,反映了馬亨德拉的生平經歷和生活。博物館還特辟有兒童室,主要陳列世界各地的蝴蝶和鳥、獸標本。
加德滿都附近有以馬亨德拉命名的“馬亨德拉國王自然保護基金會研究中心項目”,尼泊爾現有的五所高校中也有以他命名的“馬亨德拉梵文大學”。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