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讀音dú lì zì zhǔ ,漢語成語,指的是國家的主權是獨立的,不允許任何外來的干涉與侵犯,每個國家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獨立地、自主地處理本國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獨立自主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正確處理國共關係的原則,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和活的靈魂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立自主
  • 外文名:unenthralled and self-centered
  • 拼音:dú lì zì zhǔ 
  • 釋義:國家或政黨維護主權
  • 近義詞: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詞語釋義,用法,詞語辨析,主要概念,詞語由來,形成,成立,發展,探索,科學涵義,基本內容,外交政策,政策內容,共同發展,詞義靈魂,意義,作用,歷史意義,有益啟示,

詞語釋義

成語:獨立自主
拼音:dú lì zì zhǔ
解釋:多指國家政黨維護主權,不受別人的控制或支配。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詞語辨析

反義詞:仰人鼻息、身不由己寄人籬下
燈謎:一往無前
英文:unenthralled、self-centered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必須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和平外交政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閉關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

主要概念

獨立自主指國家的主權是獨立的,不允許任何外來的干涉與侵犯,每個國家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獨立地、自主地處理本國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獨立自主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正確處理國共關係的原則,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和活的靈魂之一。
毛澤東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圖1)毛澤東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圖1)
獨立自主的理論依據:“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毛澤東說:“我們是主張自力更生的,我們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不能依賴它,我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體軍民的創造力。”
獨立自主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全部活動中所得出的必然結論。

詞語由來

形成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全部活動中,堅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依靠民眾進行革命和建設,逐步形成的一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則
毛澤東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圖2)毛澤東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圖2)

成立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後的一段時間裡,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始終是在共產國際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的。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使中國共產黨開始摸索自己的發展道路。在實際鬥爭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衝破了共產國際的“城市中心論”的束縛,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形成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1930年,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尖銳地批評了教條主義者不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盲目執行上級指示,指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這些觀點的提出,標誌著獨立自主原則的初步形成。

發展

1935年的遵義會議,批評了共產國際代表在軍事上不切實際的瞎指揮,獨立自主地解決了中國革命如何繼續發展的問題。它表明中國共產黨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革命的能力,同時,也標誌著共產國際控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針和領導組成的時代結束了。中國共產黨經過革命鬥爭的反覆考驗,隨著鬥爭經驗的不斷豐富,終於擺脫了幼年的稚氣,在政治上成熟起來了。從此,中國革命就在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一改過去多災多難、屢遭挫折的被動局面,走上了勝利發展的坦途。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戰爭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建立抗日根據地,繼續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終把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這表明遵義會議以後的中國共產黨,已經不是從某種教條出發,照搬共產國際決議和指示了,而是善於運用馬列主義總結經驗,獨立自主地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中國革命問題。1942年的整風運動是一次打破教條主義思想束縛的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一次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公式化、神聖化的鬥爭,使中國共產黨擺脫了“左”傾錯誤思想和右的干擾,走上了更加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為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作好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準備。這次運動實際上是糾正共產國際在中國革命問題上的錯誤,整共產國際通過王明等人刮來的教條主義之風,謀求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運動,是中國共產黨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和自身建設的又一範例。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莊嚴宣布:“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在講到對外關係時強調,要堅持中華民族獨立的立場,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場。這就是說獨立自主是中國政府對外交往中的一項基本國策。至於與其他國家共產黨的關係,中國共產黨則提出反對大國沙文主義,反對干涉別國黨內事務的原則。
周恩來率代表團出席參加的日內瓦會議周恩來率代表團出席參加的日內瓦會議

探索

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中國曾經照搬過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第一個五年計畫的實施,發現了這一模式的弊端,經過實際調查,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係》,開始明確提出中國要走一條自己的建設道路。1958年6月17日,毛澤東在對第二個五年計畫指標所做的批示中說:“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乾工業和農業,乾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主義,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

科學涵義

周恩來與印度總理赫魯共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周恩來與印度總理赫魯共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獨立自主原則的科學涵義就是從本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依靠本國人民的力量進行革命和建設。
一個國家的革命和建設走什麼樣的道路,關係到這個國家革命和建設的成敗,而適合本國情況和特點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只能由本國人民自己來尋找和決定,不能由別國的政黨和領導人來代替。由於各個國家情況不同,歷史的文化背景不同,在探索國家解放的途徑上,這個國家能辦到的,另一個國家就不一定能行得通。由於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獨立自主的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從而才找到了適合中國特點的正確道路,保證了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一個國家的革命和建設,不但要由人民選擇自己的道路,而且還要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去進行。中國共產黨從相信和依靠民眾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一貫強調要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堅持依靠中國人民民眾的力量進行革命和建設,因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堅持獨立自主原則,要反對兩種錯誤傾向:其一是不加分析的拿來主義,照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照搬外國經驗;其二是關門主義,把獨立自主理解為閉關自守、自給自足、關起門來搞建設,這實際上是對獨立自主的曲解。

基本內容

獨立自主:一是獨立,不依附與任何國家和集團;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國際事務,自己做主,作出正確的判斷。獨立自主就是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走自己的發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來辦,把我們的方針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在國際事務上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基本目標是維護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立足本國實際;走適合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一個國家的革命和建設,必須結合自己的特點來探索和選擇適當的道路,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和經驗。在中國民主革命過程中,曾經有過把共產國際指示、蘇聯經驗神聖化、教條化的傾向,並招致了巨大的挫折。通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從而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又開闢了與蘇聯等國不同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實踐的經驗表明,是否從本國實際出發去尋找革命或建設的道路,最關係和決定著革命和建設的成敗。
2、依靠本國人民的力量進行革命和建設:在革命和建設的力量源泉上,中國共產黨歷來主張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民主革命時期,儘管條件艱險惡劣,由於緊緊地依靠人民民眾,充分地發揚自力更生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走過了農村根據地的艱難時期,最終迎來了勝利,新中國誕生後,也因為依靠人民民眾,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克服了帝國主義對中國封建鎖、禁運、孤立所形成的種種困難,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能夠不斷取得成就。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充分證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可靠途徑。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並不排斥和拒絕外援,而可以相互結合和統一,關鍵是必須分清主次輕重,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要把革命和建設走向勝利、成功的立足點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礎上,爭取外援只是輔助性方式和手段。

外交政策

政策內容

中國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概括來說就是反對大國的控制與影響,自己也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強調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本國事務,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標準自行決定對待世界事務的立場。
鄧小平和江澤民在十四大閉幕式上鄧小平和江澤民在十四大閉幕式上
因此可以說,獨立自主牽涉到四組關係:本國與大國之間的關係、本國與其他中小國家之間的關係、在解決本國事務中利用內力與利用外力的關係、本國與世界事務之間的關係。
中國自1949年以來,非常看重獨立自主的身份與立場,長期堅持了許多體現這種身份與立場的原則。但這並不表明50多年來的中國外交不曾發生過變化。獨立自主涉及到的四個方面內容,中國在1949年後的不同時期基於不同的戰略形勢而有不同的側重。
更重要的是,獨立自主包括的四方面內容都各自存在某種可能的極端,例如反對大國控制———走極端就容易變成完全封閉自守,絕對的自力更生顯然也無益於國家的發展與民族利益。在1949年後的不同時期,中國在這四個方面把握的度有所不同,從而引起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現形式的不同。
政策的初步體現
毛澤東外交思想的一個基本特色,就是在重大問題上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毛澤東認為,獨立自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自己解決國內的一切問題。在中國革命的關鍵時刻,毛澤東提出:“如有外國人提到外國政府調解中國內戰等事,應完全拒絕之。”
中國近代歷史的遭遇對毛澤東這一代人的影響是深刻的。從那段慘痛歷史出發,毛澤東特別珍惜中國的國家獨立和主權,把反對蘇美兩個大國對中國的干涉和控制放在首位。其獨立自主帶有強烈的反抗精神。
但是,毛澤東時代的獨立自主政策又帶有鮮明的結盟色彩,中國先後與蘇聯結盟反對美國,與第三世界結盟反對美蘇,與美國結盟反對蘇聯。這種結盟外交,一方面是當時冷戰大格局下的產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的決策者試圖借與外國結盟來維持中國的獨立自主地位。
與政治上的結盟不同,毛澤東在如何發展本國經濟問題上選擇了依賴自力更生的路徑。在1950年代國中期,中國還能對蘇聯與東歐國家開放交流,但1960年代以後則明顯地走上了封閉發展的道路。應該承認,當時的中國在依靠本國力量進行建設的問題上出現了偏差,脫離了國際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在世界事務的處理上,中國較長時期採取消極立場,多數時候以不參與的方式待之。而在有些問題上,中國一度追隨蘇聯的立場,沒能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國的國家利益出發,如南斯拉夫是對華比較友好的國家,但中國一直追隨蘇聯對南進行批判。
深入體現
儘管中國在毛澤東時期實際上已經開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正式把中國外交定義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在鄧小平時期。
1982年9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概念。1984年5月,鄧小平把中國對外政策概括成獨立自主外交,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它是“真正的不結盟”,具體體現為“四不一全”:即不結盟、不孤立、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全方位進行外交活動。其核心是不結盟。
這種不結盟首先表現在中國對待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關係上。鄧小平傾向於在美蘇之間奉行某種平衡政策,其前提是中國開始與蘇聯改善關係。
由於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外交的主要任務由建國初期鞏固國家獨立與主權的政治任務轉變為進一步發展的經濟任務,這決定了中國外交政策內容的重要轉變。
當時的國際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陷入了被動,國力衰退,對中國的威脅有所減弱;美國在對外政策上表現出較大的優勢;美蘇的較量由過去的蘇攻美守變為蘇美在戰略上大體均衡、相互僵持,兩個超級大國既相互爭奪又相互聯合。
在此背景下,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中國如果繼續聯美反蘇,會加強美國的霸權,影響世界力量對比的均衡。而且鄧小平觀察認為,世界其他政治力量,如西方陣營里的西歐與東方陣營里的東歐,都在某種程度上開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選擇,不結盟將是世界政治的主流,對於消解兩極格局,促進世界多極發展有積極意義。
毛澤東時期中國的外交指導思想是比較複雜的,既有濃厚的意識形態因素,又有中國與蘇聯複雜的恩怨因素,還有近代中國歷史遭遇的影響。到了鄧小平時期,意識形態、歷史遭遇的影響開始慢慢減退,國家利益逐漸成為中國外交考量的首要標準。對外開放,就是鄧小平認定如此才有利於中國國家利益而決然開始的大外交。只有在開放中才能壯大自己,才能徹底擺脫可能被控制、被影響的根源,才能真正做到堅持國家的獨立自主。這樣的思維比之前一時期以閉關自守求獨立自主的方式前進了一大步。
在處理與中小國家、鄰國和開發中國家的關係上,鄧小平一方面繼承了毛澤東關於第三世界的思想,多次申明中國屬於第三世界,是第三世界的一員,但另一方面,鄧小平的不結盟政策同時也包括了中國不與第三世界其他國家結盟的題中之義。中國在1980年代修正了曾經支持一些國家的共產黨的做法,真正做到了不干涉別國的內政;同時,中國還堅持不當頭,這與毛澤東在某種程度上默認中國是第三世界中重要成員、擁有特殊地位,進而超出中國國力支持第三世界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鄧小平指出:“人們說,中國在第三世界處於特殊的地位。我們說,中國只是第三世界的一員……很多朋友說,中國是第三世界的頭頭。我們說,頭頭不能當,頭頭一當就壞了。”後來,鄧小平又多次說,“中國永遠不當頭”,中國應當誰也不怕,但誰也不得罪,朋友要交,心中要有數,應該集中精力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

共同發展

外交中國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了前兩個時期的外交政策,但同時也在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有新的重要發展。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在與大國交往時開始有了可貴的自信。毛澤東時期,中國的國力還偏弱小,對大國保持高度戒備甚至經常以反抗姿態來體現中國的獨立自主;鄧小平時期,中國國力有了一定發展,成為所謂中美蘇大三角關係中最小的一角,中國希望與美蘇兩個大國都保持正常的關係,在美蘇兩個最可能影響中國獨立自主政策的大國之間巧妙地保持一種平衡,以此來維護中國的獨立自主。
冷戰結束以來,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發生了質的變化,從過去弱強關係轉變成一種相對平等的關係,中國對俄羅斯干涉中國事務的疑慮大大降低;中美關係的性質也在發生變化,中國不會因為要對美進行防範鬥爭便放棄兩者之間的合作。
可以說,中國的國家生存與主權獨立已不再有大的問題。因此,中國對美俄兩個大國的關係也從消極防範向積極關係的方向轉變。中俄兩國正在發展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雙方已經簽訂了“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美之間還存在較多矛盾,但正如十六大報告所指出,中國將繼續改善與發展同已開發國家(主要就是同美國)的關係,尋找和擴大兩國共同利益的匯合點將成為今後兩國關係的主要趨勢。
在新的形勢下,中國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已經不再受結盟或者不結盟表現形式的約束,趨向靈活務實。十六大報告就沒有再用十五大報告中“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等文字來解釋中國的外交政策。
中國的外交實踐,已經遠遠超越了結盟或不結盟的內容。中國與俄羅斯以及中亞國家組成的上海合作組織,是一種打擊恐怖主義、極端宗教主義和分裂主義的政治安全聯盟;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正在致力建設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是一種經濟關稅同盟,同時中國還正在與東南亞國家加強傳統和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合作;中國在“9.11”事件後與美國進行合作,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中美兩國結成了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軍事政治聯盟,美國總統布希在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美國時,曾公開對新聞媒體說中國是美國反恐的盟友。
可以說,是否有利於中國國家利益、國際和平與世界發展,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獨立自主外交的惟一標準。
在處理與中小國家、開發中國家的關係上,中國是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與中國現有的國力,奉行雙贏的政策,既堅持中國的國家利益,又適當照顧和援助開發中國家,既不當頭,但又承擔穩定東亞政治經濟的一定責任。中國在東亞金融危機期間的表現、對地區經濟進行主動整合的努力、在南中國海與相關國家簽署“行為宣言”,充分表明了中國對於地區責任的認知與態度。
同前兩個時期相比較,現階段中國外交的一個最明顯、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步伐大大加快。
冷戰結束以來,中國積極融入世界體系:在2001年加入了世貿組織,成功爭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在反對國際恐怖主義、反對核生化武器擴散的問題上,中國與世界多數國家站在一起,以一個世界體系中負責任的成員國的姿態積極參與到世界事務的解決過程中去。
作為對這一新時期獨立自主外交新內容的總結,十六大提出了“共同發展”這一全新概念。報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國要與各國人民“共同努力”、“共同維護”和“共同推進”和平與發展的事業,中國要與各國“共同協商”世界事務,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實現世界各國的“共同繁榮”。
“共同”一詞的高頻使用,生動地表明中國的世界觀正在發生一次革命性的轉變。幾乎是自近代開埠以來,中國第一次能夠以一種自信的心態看待自己,以一種不再戒備的友善和建設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在承認並接受了某些人類共同的願望與事業之後,中國的獨立自主找到了世界這個歸屬。

詞義靈魂

意義

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依據這一基本原理,各國的革命和建設就要從客觀事實出發,從本國實際出發,而不能從抽象的原則出發。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特殊性包含著普遍性,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用這個觀點觀察和處理革命和建設問題,就不僅要注意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繫,更重要的是要著重研究各國自身的特殊性質和特殊規律,從中找出與其相適應的解決辦法,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互相聯繫和互相影響是事物發展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和用。因而,在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從自身尋找動力,立足於自力更生。歷史唯物論認為,人民民眾是社會特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一原理要求相信民眾,依靠民眾,主要以本國人民自己的力量從事革命和建設活動。毛澤東正是把以上基本原理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獨立自主的光輝思想,並且構成了毛澤東思想的一個核心內容。

作用

只有堅持這一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獨立自主地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才能不斷發展,才能效地解決本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問題,才能引導無產階級事業走向勝利。所以,獨立自主的問題,對於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來說,是一個戰略性的問題,不是權宜之計。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無疑是重要的,“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然而,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之所以有力量,首先在於各國無產階級反對本國資產階級鬥爭,這是無產階級國際聯合的力量源泉和實際基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更加明確的提出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強調指出,無產階級事業是國際性的,需要各國無產階級互相支援。但是完成這個事業,首先要求各國無產階級立足本國,把本國的事情辦好。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才能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不斷成長壯大,才能有國際共產主義事業的存在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建設相結合的客觀要求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要求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針對中國的實際問題,獨立自主地探索和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從而奪取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否則,脫離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思想僵化,停留在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原則、某些本本的教條式理解上,只能把革命和建設引向歧途,導致失敗。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結晶,是引導中國革命和建設走向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它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正是毛澤東及其他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獨立自主精神,創造性地學習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對中國實際進行深入研究的結果。可以說,沒有獨立自主的原則,就沒有毛澤東思想的創立和發展,也沒有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
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立足點
一方面,一定時期黨的總路線、總方針、總政策,都是毛澤東及其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而提出來的,都是獨立自主地探索和解決中國具體實際問題的結果;另一方面,黨的總路線、總方針、總政策的立足點都是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礎上,充分相信民眾和依靠民眾。民主革命時期,在黨的各方面工作中,都強調獨立自主的原則。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闢,統一戰線中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以及在軍事、經濟、政權建設等問題上,都把獨立自主作為立足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顧帝國主義的封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克服了重重困難,萬眾一心,團結奮鬥,終於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
革命和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
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是指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任何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不可能勝利的。但是,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導原則,對於這些原則的套用,每個國家要因地、因時而異。由於各個國家具體的歷史條件不相同,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的方式也就不同。尋求解放的革命道路也就不同。實踐證明:一個國家的革命,離不開世界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的互相支援、互相幫助。但最根本的要靠本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從本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苦心探索和堅持不懈的奮鬥。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指導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中國共產黨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能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外國經驗神聖化,而要根據中國的國情,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因為只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有條件了解中國的社會歷史狀況,最能直接體驗實踐經驗,從而最有可能找到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毛澤東說:“中國這個客觀世界,整個地說來,是由中國人認識的,不是由共產國際管中國問題的同志們認識的。共產國際的這些同志就不了解或不很了解中國社會,中國民族,中國革命。對於中國這個客觀世界,我們自己在很長時間內都認識不清楚,何況外國同志呢?”總之,中國的事情要由中國人自己按中國情況來辦。在民主革命時期,共產黨內多次出現“左”傾和右傾錯誤就是因為當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沒能從中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問題,而是受外國黨的操縱和干預,照抄照搬別國的理論和經驗,結果給黨帶來極大的危害,甚至幾乎葬送中國革命的前程。
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就要實行“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革命時期如此,建設時期更是如此。爭取外援,吸取外國的先進經驗,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強堅持獨立自主的實力。單純依靠外援,不僅象中國這樣的大國不行,任何國家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立足點應該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獨立自主原則,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既然主要是靠自己力量進行革命和建設,而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又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那么就只有靠艱苦奮鬥。事實上,人類改造社會,改造自然,從來不可能唾手可得,必然要靠艱苦的奮鬥。獨立自主,艱苦奮鬥,是國家富強,民族獨立的根本保證。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同時必須尊重別國黨奉行獨立自主政策,尊重別國人民獨立自主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的霸權主義。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政府,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維護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獨立自主地享有內政、外交的權益;獨立自主的同其他國家發展平等互利關係。

歷史意義

要堅持獨立自主不動搖
黨的十六大指出,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對於一切國際事務,我們都要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務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對策,不屈服於任何外來壓力,不容許任何國家、任何勢力損害我國的尊嚴和主權。
堅持獨立自主的實質是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激勵中國人民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只要我們牢固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能使我們偉大祖國永遠以獨立自主的形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堅持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的統一
黨的十六大關於建立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係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等主張,很好地體現了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同全世界、全人類的利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廣泛歡迎,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堅定不移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鄧小平獨立自主理論的落腳點是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對獨立自主思想的最高解釋和最大實踐。面對新的時代,只要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幟,樹立和堅持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一心一意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一定能夠樹立中華民族的新形象。

有益啟示

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和本國實踐的緊密結合
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性是其實踐性。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黨的重大戰略思想乃至一些路線方針政策無一不是從實踐中來。實踐產生理論,檢驗理論,推動理論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在於同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的具體革命實踐相結合,不斷研究解決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離開社會實踐,無論是理論還是政策都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因此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確立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戰略策略,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
必須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緊密結合
這實際上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列寧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中有決定意義的東西,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列寧、毛澤東和鄧小平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最突出貢獻,就表現在對辯證法的運用上。有時真理和謬誤、信仰和偏執只差一小步。情況千變萬化,企圖用一成不變的理論來時時、處處指導不同的實踐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要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做到靈活多變。如果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實踐中屢屢碰壁,就要考慮這樣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是否適用。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強調獨立自主有特殊意義
毛澤東曾經說過,革命不能輸出也不能輸入,必須從本國實際出發處理自己的事情。革命時代如此,建設時代也是如此。各國的國情不同,實現發展的道路也必然不同,不可能有一個適用於一切國家的固定不變的模式。即使在別國經過實踐證明已經是正確的東西,也不一定適合本國的國情。所謂普適性或者普世性是不存在的。對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好東西可以吸收借鑑,但是決不能照搬。
對於世界輿論不要看得過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永遠是一種借鑑,而不是定論。過去對中國革命道路有成熟認識的人很少,無論是共產國際還是聯共(布)領導人,都是以自己的經驗或理論知識來指導中國革命,像斯諾等進入過蘇區的外國友人雖然對中國革命抱有同情態度,但是很難說對中國革命道路有深刻的理解。世界輿論對我們的議論很多,誤解也很,即使對我們抱友好態度的人的意見也不一定準確,大部分還是以西方國家作為參照系來衡量中國的實踐,因此對這些意見不要太在意,更不要看其臉色行事。關鍵是自己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反映本國實踐發展的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