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該群島構成
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Maluku)省,下轄:
1.北馬魯古縣,包括特爾納特(Ternate)、莫羅泰(Morotai)、巴占(Bacan)、蘇拉(Sula)、奧比(Obi)諸島嶼及哈馬黑拉(Halmahera)島北部和南部;
2.中哈馬黑拉縣,包括蒂多雷(Tidore)、蓋比(Gebe)諸島嶼及哈馬黑拉中、東部;
3.中馬魯古縣,包括塞蘭(Ceram)、巴魯(Baru)、哈拉古(Haruku)、沙巴魯(Saparua)、
塞蘭海、
班達海(Banda Sea)諸島嶼與
安汶島(安汶市除外);
5.東南馬魯古縣,包括卡伊(Kai)、阿魯(Aru)、塔寧巴爾(Tanimbar)諸群島,韋塔(Wetar)、巴爾巴(Barbar)諸島及其間較小的島嶼。
人種分布
這裡是東(巴布亞人)、西(馬來人)兩人種區過渡帶,加之和荷蘭人、葡萄牙人、爪哇人通婚,人口種族成分複雜。沿海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內地大部分居民信仰
有靈論。
除了北哈馬黑拉、蒂多雷、特爾納特和莫羅泰外,所用語言均屬澳斯特羅尼西亞語系(又稱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
食物來源於狩獵、漁業和採集含澱粉的西谷。普遍栽種椰子。主要出口物品有
椰乾、
林產品、香料和魚。
塞蘭島有油田。
居民主要為沿海的馬來人和內地的阿富人(Alfoers)。其他
少數民族有南部島嶼上的塔尼姆巴爾人(Tanimbarese)、中部島嶼上的安汶人和北部島嶼上的特納坦人(Ternatan)、蒂多爾人(Tidorese)、馬基安人(Makianese)、托貝洛人(Tobelorese)、巴占人(Batjan)和薩瓦伊人(Sawai)。
人口約2,094,700(1995)。
歷史回眸
早在歐洲人聽說“香料群島”之前,馬魯古北部的丁香及中部島嶼的
肉豆蔻已在
亞洲交易。
1511年
葡萄牙人到達此地。由此引發了往後百十年的爭端。首先是葡萄牙人與特爾納特及蒂多雷
蘇丹的衝突,隨後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英國人和荷蘭人之間的衝突,最後荷蘭人獲勝。這期間爭奪該地區
控制權的鬥爭使很多人喪生。得勝的荷蘭人贏得了巨大利潤。但到18世紀末葉,
香料貿易大幅衰落,摩鹿加經濟變成死水一潭。
1950年,信奉基督教的
安汶人曾領導南摩鹿加發動一次反抗新共和國的短暫叛變。
自然狀況
馬魯古為
熱帶氣候,年降雨量因地區不同而從2,000~3,800公厘(80~150吋)不等。
昔日曾覆蓋大部分島嶼的常綠熱帶雨林,在某些地區已被剷平,闢為耕地。群島上時有小塊開闊的
熱帶草原,沿海常可見到
紅樹林沼澤。
摩鹿加是亞洲和
澳大利亞動植物群的
過渡帶,群島上的動、植物中有許多當地特有的品種。
自然災害
馬魯古群島地震頻繁,大部分島嶼多山地。有些島嶼,尤其是特爾納特和斑達島,有
活火山。塔寧巴爾和
阿魯群島低平有沼澤。
當地時間2011年11月14日上午11點5分,印尼馬魯古群島發生芮氏6.4級地震,當局沒有發布海嘯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