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
在有袋類動物中,
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愛的
珍獸,它的形象出現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以致於幾乎成了澳大利亞的同義詞;
袋鼠科是
有袋類的典型動物,共約有52種,分布於澳大利亞,
塔斯馬尼亞,
紐幾內亞及附近若干島嶼,並被引入到紐西蘭,大多數種類陸棲,只有
樹袋鼠樹棲。
生活於森林
灌叢地帶的灰
大袋鼠和生活於草原地帶的
紅大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科的代表種類,它們的身長約為1.5米,尾長約為1.2米,體重70~90公斤,相貌奇特,若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併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里。尾長大,為
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
跳躍時的
平衡器。夜行性,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小群活動,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每年繁殖一次,每胎產1~2仔,孕期約為33天。
負鼠
有袋動物是母親將產下的幼 在自己育兒袋中養育的動物。大部分有袋動物生活在澳大利亞及鄰近島嶼。但負鼠卻很特別,它們雖然是有袋動物,卻生活在南北美洲。
最著名的要數佛吉尼亞負鼠了,晚上它們到地面上 來覓食,但如果感覺到有危險,就會迅速地爬上樹去 ,動作十分在行。幼鼠能夠用尾巴捲住樹枝上倒呆著搖擺。
出生時,幼鼠會穿過母親的體毛慢慢地爬到育兒袋中。母鼠的袋中有足夠的乳頭,可餵養13隻幼鼠。
負鼠被狗或土狼追趕時,會發出嗥叫聲或嘶叫聲;但如果被抓住了,它就會裝死,身體完全變得軟癱,這時,不少敵人便推動了吃它的興趣,因為它們一般不愛吃已死的動物。
負鼠的後腳上長著一個與其他腳趾相對的腳趾。也就是說這隻腳趾能折起來,貼近腳底,就像我們的手指能折進手掌一樣。這樣,它就能抓牢樹枝了。
幼負鼠離開母親的育兒袋後,會在母親覓食時趴在它背上。母鼠可能會因背上了太多的孩子而行動不便。
袋狼
英文名:Thylacine,Tasmanian wolf
這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奇妙動物。從它的頭和牙來看,它是一隻狼。然而,它的身體又像老虎一樣有著條紋。它可以像鬣狗一樣用四條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樣用後腿跳躍行走,它和袋鼠一樣同是有袋類動物。這種動物有著其它種類動物的特徵,卻又有著特別的地方,它被人們叫做塔斯馬尼亞狼、斑馬狼、還有塔斯馬尼亞虎等等。
分布
曾廣泛分布於澳洲大陸及附近島嶼上。歐洲移民定居澳洲後,澳洲大陸上的袋狼就滅絕了,僅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上尚有分布。有人認為野生種群已經滅絕。
形態
體形似狗,頭似狼。肩高600毫米,體長750毫米,尾長530毫米。毛色土灰或黃棕色,背部生有14-18條黑色帶狀斑。毛髮短密並十分堅硬。口裂很長。前足5趾,後足4趾。
習性
棲息於開闊的林地和草原。夜間外出捕食,白天棲身於石礫中。多單獨或以家族形式捕食袋鼠類、小型獸類和鳥類。因其口裂很大,捕食動物時常將獵物的頭骨咬碎。夏季交配,每胎產3~4仔。幼仔在母獸育兒袋裡哺育3個月後可獨自活動,但仍呆在母獸身邊約9個月之久。
袋狼消失
袋狼生活在樹林較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來到它們生活的土地上,它們就會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這種肉食有袋類動物從頭到尾全長一點五米至一點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著像袋鼠那樣乘放鼠袋子。後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條花紋。顎的骨像蛇一樣分為兩段張開,它們會喀哧一下咬碎獵狗的頭。夜晚它們單獨行動,經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會飛的鳥類為獵取出目標。它跑的速度並不快,但是會緊追舍,直到獵物疲憊不堪為止。它們往往是一口咬住獵物的頭使獵物結束生命。 自從塔斯馬尼亞島上的移民來到,袋狼的生存繼而出現了危機。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傷害了。而人們誤以為是袋狼所為,因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政府出賞金獎賞捕殺袋狼的人們,在那之後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隻袋狼被捕殺了。這也是記錄袋狼數量的珍貴資料。
最後一隻袋狼,是於一九三三年死亡的。
人們在澳大利亞的岩石上發現了古代居民於一萬年前繪成的壁畫,從中我們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經生存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現塔斯馬尼亞島上,有一個袋狼保護區。這樣做是否表明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呢?總而言之,這么珍貴的動物--袋狼滅絕了。儘管與澳大利亞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萬年以上。但是,隨著新世界被人類一一發現,在一瞬間,袋狼終於在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分布原因
大洋洲
現存的
有袋類動物分布於大洋洲的原因:在白堊紀晚期及第三紀早期的時候,此類動物可能遍布於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它們是哺乳類中一個古老的類群,隨著高等哺乳動物—
真獸類的興起,在生存競爭上處於劣勢,特別是成為
食肉類動物的捕食對象,使其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等大陸相繼絕跡。而在此之前,大洋洲就已經與其他大陸分離開來,形成一個“世外桃源”,孤立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不僅食肉類等高等哺乳動物未能侵入,而且氣候環境等也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使得有袋類動物能夠幸運地生存至今,並且由於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發展了類似於高等哺乳動物的各種
生態類群,如生活方式類似於狼、鼬等食肉類動物的
袋狼、
袋鼬;生活方式類似於鹿、羊和
羚羊等食草類動物的袋鼠;生活方式類似於旱獺、
松鼠、
野兔等
嚙齒類或兔類的
袋熊、
袋貂和袋兔等等。大洋洲也因此成為研究動物的
適應輻射和進化趨同的重要地區,並被稱為“活化石的博物館”。
南美洲
現存有袋類動物分布於南美洲的原因:有觀點認為它們是由於一些偶然的機會,使體型較小的、過
樹棲生活的有袋類動物的祖先,藉助於大樹的樹幹或其他物體漂洋過海來到美洲,由於這裡天敵也相對較少,因此得到生存和繁衍。也有的人認為當地本就有的,只是因為當地的天敵較少而得到生存和繁衍。
現狀
自從歐洲人在1788年移民到澳大利亞,又引進了許多新的動物,很多種
有袋類動物的原始生活狀態被破壞了,受種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已有6種小型
袋鼠滅絕。由於人類經濟活動影響的加劇,對今後有袋類的生存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現
有袋目中共有約17種被列入《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1,7種被列入附錄2。對現生的有袋類動物如果不嚴加保護,這個在
獸類演化上十分獨特,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類群,終將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進一步增加,而迅速地減少或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