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檀

烏檀

烏檀(學名:Nauclea officinalis (Pierre ex Pitard) Merr. et Chun)是茜草科烏檀屬植物,喬木,高4-12米;小枝纖細,光滑;頂芽倒卵形。葉紙質,橢圓形,稀倒卵形,頂端漸尖,略鈍頭,基部楔形,乾時上面深褐色,下面淺褐色;葉柄長10-15毫米;托葉早落,倒卵形。頭狀花序單個頂生;總花梗長1-3厘米。果序中的小果融合,成熟時黃褐色;種子長1毫米,橢圓形,有小窩孔。花期夏季。

分布於中國、越南、高棉、寮國、泰國、馬來西亞以及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分布於廣東、廣西、香港、雲南和海南。適生於海拔300米以下的熱帶半落葉季雨林中。

木材橙黃色,有苦味,為良好建築用材。莖含黃酮甙、酚類,入藥能消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及乳腺炎等。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採種,播種,栽培技術,栽植,撫育,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4-12米;小枝纖細,光滑;頂芽倒卵形。葉紙質,橢圓形,稀倒卵形,長7-9厘米,寬3.5-5厘米,頂端漸尖,略鈍頭,基部楔形,乾時上面深褐色,下面淺褐色;側脈5-7對,纖細,近葉緣處連結,兩面微隆凸;葉柄長10-15毫米;托葉早落,倒卵形,長6-10毫米,頂端圓。
頭狀花序單個頂生;總花梗長1-3厘米,中部以下的苞片早落。果序中的小果融合,成熟時黃褐色,直徑9-15毫米,表面粗糙;種子長1毫米,橢圓形,一面平坦,一面拱凸,種皮黑色有光澤,有小窩孔。花期夏季。

生長環境

適生於海拔300米以下的熱帶半落葉季雨林中。在年平均氣溫20-25℃,年降水量1200-2300毫米,最冷月平均氣溫6-8℃,極端最低氣溫3℃,極端最高氣溫39℃的立地條件均能生長。適生於紅壤、赤紅壤及沙地黃壤,以磚紅壤為主生長良好。較耐蔭,常見於林下木,生於較濕潤的山谷窪地及山體中、下坡。在緩坡的濕潤沃土林內生長健壯。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越南、高棉、寮國、泰國、馬來西亞以及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分布於廣東(乳潭、蕉嶺、連州、陽山、英德、從化、梅州、高要、茂名、信宜、陽春、高州)、廣西、香港、雲南和海南。
烏檀烏檀

繁殖方法

採種

當果實由青轉黃褐色時,應及時截取果枝採集,因樹種較矮,用高枝剪易操作。否則成熟果實易乾裂,種子飛散。果實採集後去雜陰乾,種子自行脫落。一般隨采隨播,也可以乾藏備用。

播種

育苗圃地應儘量選用肥沃的砂壤土或輕壤土,深翻細整,採用苗床育苗。隨采隨播,不須催芽處理,乾藏種子播種前要浸水24小時,並除去上浮癟粒,下沉的種子晾乾後條播或撤播,行距10厘米,播後覆土0.5-1厘米,蓋草或搭蔭棚遮光,以保持苗床濕潤。出苗後要及時揭草,加強管理,勤施薄肥。當苗高達30厘米左右時即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術

栽植

造林地宜選擇山麓、山谷、土層深厚濕潤肥沃立地。造林前應進行細緻整地、砍雜、煉山、挖穴,植穴規格為50×50×40厘米。回表土,施足基肥,以土雜肥為好。雨季造林起苗時應注意修剪枝、根。種植時注意保持苗身端直和深栽壓實。由於該樹種較耐蔭,應適當密植,一般株行距為2×2米,或與其他速生樹種混交,以後逐步疏伐或伐除伴生樹種,逐漸成純林,並可利用間伐木作為薪炭來源。

撫育

植後當年雨季末期全面刈草,穴狀鬆土1次,3-5年內每年刈草2次,結合鬆土,除草、施肥促進幼林提前鬱閉。林分鬱閉後仍要及時砍除林中雜灌和藤蔓,及時進行修枝整形,按去弱留強的原則進行疏伐,保證林木正常生長。

病蟲防治

蚜蟲卷葉蟲危害嫩葉與嫩梢。出現枯梢落葉,影響正常生長。可用40%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噴灑即可。
烏檀烏檀

主要價值

經濟:木材散孔材。深黃色,結構細緻,材質稍重,易加工,乾燥不裂。室內裝飾常作地板、貼牆板用材之一。
藥用:莖含黃酮甙、酚類,入藥能消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乳腺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