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生物研究,近種區別,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根為多年生直根。塊根胡蘿蔔形,長約5.5厘米,寬約7毫米。莖高35-40厘米,基部粗約7毫米,和葉柄、花序軸均被極稀疏的開展短柔毛,不分枝,或在基部有2條細長分枝。莖中部葉有長柄;葉片心狀五角形,長和寬均約5厘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近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線形,側全裂片斜扇形,不等二深裂近基部,表面有稀疏的短伏毛,背面無毛;葉柄長約5.5厘米,基部有狹鞘。
總狀花序頂生,長約22厘米,約有17花;苞片葉狀;下部花梗長4-6厘米,下部疏被開展的短柔毛,上部有較密的開展和貼伏的短毛,上部花梗長0.7-1.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上部,下部花的葉狀,長2.5-3厘米,上部花的線形,長達10毫米;萼片藍紫色,上萼片船形,外面無毛,自基部至喙長約2厘米,下緣弧狀彎曲,有短喙,側萼片斜寬倒卵形,長約2厘米,外面有稀疏短伏毛,下萼片長圓形,長約1.2厘米;花瓣瓣片長約9毫米,唇長約4毫米,末端微凹,內緣有疏毛,距長約1.8毫米,近球形,向後展,爪有較密的短柔毛,頂端膝狀彎曲;雄蕊無毛,花絲全緣;心皮3,無毛。7月開花。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很強,海拔2000米左右均可栽培,不退化。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栽培。陽光充足的高平地種植,前茬作物水稻、玉米、蔬菜、小麥為好。忌連作,否則品種退化,選向陽較脊薄的沙壤土育種為好,塊根健壯,支根細,作種栽。植株生長良好,少病害,產量高,質量好。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中甸。
主要價值
【毒性】烏頭別名五毒根,有毒成分是二萜類生物鹼,其中毒性最大的是烏頭鹼,只要幾毫克就可以讓人喪命。
烏頭類中毒一般在服藥後10分鐘至3小時內出現症狀,亦有在服藥後立即發生或3天后發生的。中毒後可能出現陣發性抽搐、肌肉強直、身體發硬、牙關緊閉、大小便失禁、呼吸因痙攣而窒息,繼而衰竭至死。一旦發生中毒現象,應立即送醫院急救。
生物研究
熱板引起的小鼠致痛作用,有鎮痛作用。
對草烏葉正丁醇萃取物的免疫、抗炎、鎮痛作用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具有提高小鼠血清IgG含量,促進體液免疫功能的作用;正丁醇萃取物能明顯抑制棉球所致小鼠肉芽腫的形成,有抗炎作用;草烏葉正丁醇萃取物能明顯抑制由熱板引起的小鼠致痛作用,有鎮痛作用。
運用溶劑萃取、酸鹼處理、矽膠層析、聚醯胺層析、大孔吸附樹脂柱層析、Sephadex LH-20柱層析、重結晶等方法,從草烏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了11個化合物,並運用核磁共振波譜、質譜等現代多種波譜技術,鑑定了這些化合物的結構分別為:谷甾醇(AKP-1a)、豆甾醇(AKP-1b)、正三十二烷醇(AKP-2)、苯甲酸(AKC-2)、鈍葉素(AKC-4)、胡蘿蔔苷(AKE-2)、對羥基苯甲酸(AKE-3)、山奈酚-3-(6"-乙醯基)-ο-β-D-半乳糖苷(AKE-4)、山柰酚-3-ο-β-D-木糖苷(AKE-5)、(10bS)8,9-dihydroxy-1,5,6,10b-tetrahydro-2H-pyrrolo-[2,1-a]isoquinoline-3-one(AKB-1)、(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AKB-3)。以上化合物除甾醇類化合物(AKP-1a、AKP-1b、AKE-2)和長鏈脂肪醇(AKP-2)外,其它化合物均為首次從烏頭屬植物中分離得到。
近種區別
植物文化
南北朝梁代的大醫學家陶弘景已指出:“烏頭與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烏頭四月采”。
宋朝人楊天惠在他所寫的《彰明附子記》一文中指出:“蓋附子之品有七,實本同而末異,其初種之小者為烏頭,附烏頭而旁生者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為鬲子,又附而長者為天雄,又附而尖者為天錐,又附而上者為側子,又附而散者為漏籃子”。
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也指出: “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他並將烏頭分為川烏與草烏二類:“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謂之川烏頭,……,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及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烏頭、附子的主產區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帶。通常藥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後稱“川烏”,側根(子根)則稱“附子”,所含的化學成分有次烏頭鹼、烏頭鹼、新烏頭鹼、塔拉地薩敏、川烏鹼甲、川烏鹼乙等化合物(藥學學報,12卷7期)。
烏頭的花美麗,可供觀賞,清人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寫過較生動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嬌纖,名鴛鴦菊,花鏡謂之雙鸞菊,朵頭如比邱帽,帽拆內露雙鸞並首,形似無二,外分二翼一尾”。(“雙鸞”指的是兩個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