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集鄉

韓集鄉

韓集鄉隸屬於湖北省漢川市,西北方向,屬典型的平原湖區,是漢川的“魚米之鄉”。東與刁汊湖毗鄰,西與中洲農場接壤,南通分水鎮,北接天門應城,全鄉國土面積76.67平方公里,轄38個村民委員會,212個村民小組,8524戶,總人口4.4萬餘人,其中農業人口4.2萬餘人。

基本介紹

區域概況,經濟發展,基礎建設,人口,社會事業,教育狀況,醫療,社會保障,文化特色,歷史典故傳說,地方特色文化,宗教與宗祠文化,自然資源,氣候條件,整體規劃,建設目標,當前形勢,發展方向,旅遊景點,文化活動,

區域概況

韓集鄉,湖北省漢川市的鄉級行政區劃,位於漢川市西北部,東與刁汊湖隔河相望,南接里潭鄉、國營中洲農場,西連新堰鎮,北與應城市南垸農場、天鵝鎮毗鄰,東距漢川市城關34公里。
韓集鄉總人口4.4萬餘人,國土面積76.67平方公里。下轄35個村委會:韓集、嚎口、馬港、雙河、荷花、金光、蝦集、方家、龍堤、軍堤、葉三、祁陽、嚴集、永光、祁胡、曾三、堤角、窯場、長灣、橫堤、竹筒、中新、熊家、大埠、群建、廟灣、紅光、黃木洲、福星、大房、四灣、九灣、河口、鄧三、紅纓。
韓集鄉現有中心集鎮3處,分別為:韓集,蝦集,橫堤等;小型村級集鎮1個,分別為:窯場村等。韓集街是韓集鄉政府所在地,集鎮面積2平方公里,總人口44072人,其中非農人口1733人,集鎮有3米街道,分別為:四化街、鳳凰街、文明街。
韓集鄉具體位置圖

經濟發展

域內工業以紡織業為主。2011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0045萬元。工業企業68個,其中縣級規模企業1個,個體工商戶120戶,從業人員1000人。主要工業產品有:大米,木製品等。
全域農業以中稻為主,兼而小麥,油菜業,農業生產總值2.87億萬元。主要農特產有:糧食,棉花,油料;2011年,全域糧食播種面積4066公頃,總產3.05萬噸,每公頃單產750公斤;油料播種總產878噸;生豬出欄10011頭;其他經濟作物面積79210畝。(農業)
截止2012年12月份,已完成農業總產值38973萬元,增長34.8%;規範以上工業總產值4689萬元,增長156.3%;本級財政收入104.2萬元,增長8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50.4萬元;當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個,限上商貿企業4個;農民人均純收入6992元,增長31.3%;固定資產投資8026萬元,增長219.8%,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8400萬元。

基礎建設

韓集鄉基礎薄弱,鄉黨委、政府堅持“先規劃、後發展”原則,因地制宜,因勢造型,謀劃小城鎮建設。“三橫三縱”的城鎮主幹道總體格局逐步成型。橫向已將韓集車站向東至韓集老區連線起來,縱向將韓集老街向北至鳳鳴橋連線起來。 在此基礎上,該鄉於2007年硬化了市場路、水場路、鳳凰街,總計1400米,在福利院門前新修了350米的水泥路,改善了孤寡老人行路難問題,形成了商業一條街、飲食一條街,大小超市、百貨商鋪林立街頭。2007年3月,該鄉綠化集鎮街道,種植香樟樹150多棵;盛夏時,更換2個變壓器,解決高峰用電。近年,韓集鄉準備進行城網改造,亮化集鎮。
韓集鄉辣椒基地韓集鄉辣椒基地
該鄉還在集鎮執行“門前四包”責任制,每月在街道衛生公示牌上公布每個單位的清潔情況;投資6000多元,建大型垃圾場一個;為全鄉38個村配備了專職保潔員,鳳凰街、紅纓村等多處興建垃圾池。隨著“清潔工程”深入開展,城鎮管理力度加大,韓集鄉集鎮鎮容鎮貌得到了明顯改善,市民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
全鄉38個村村村通電並進行了低壓整改,80%的村修通了水泥路,程控電話發展到3000餘部,有線電視基本覆蓋整個韓集鄉。韓集集鎮建有以鳳凰街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園區和中心集貿市場,建有醫院、血防站、福利院、影劇院、自來水廠等文化娛樂場所和社會福利設施。“五禾米業”、“金秋棉業”、“韓集農機”等企業蒸蒸日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韓集的經濟將快速發展,韓集將朝著水鄉園林式文明衛生城鎮的目標闊步前進!

人口

韓集鄉總人口4.4萬餘人。

社會事業

教育狀況

全鄉現有國中1所(漢川市韓集中學),國小3所(韓集國小、橫堤國小、蝦集國小),教學點0處,幼稚園7所,在職教師194人,在校學生2833人,其中國中560人,國小1270人,在園幼兒100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比例10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99%,國中升學率達86%,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韓集鄉

醫療

域內有中心衛生院1個、衛生院職工25人,醫療點15個,醫務人員38人,能開展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業務等,下設村衛生室,從業鄉村醫生38人。全年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8769戶,32574人,參保率78.8%。計畫生育率達86.1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出生性別比137:100。
韓集鄉

社會保障

2011年,域內落實農村低保624戶,1474人,發放低保金105518萬元。五保老人127人,其中集中供養的49人,分散供養78人,年人均補助生活費2100元。

文化特色

歷史典故傳說

(1)軍堤、龍堤兩條堤名來源:1934年4月,賀龍軍長率部隊駐紮蝦集,時逢春雨久下不止,大水吞沒禾苗,賀龍指揮軍民冒雨築堤御水,秧苗得救。人們為了緬懷賀龍同志的豐功偉績,把這兩條堤取名軍堤、龍堤。
(2)史沫特萊慕名訪韓集:在革命戰爭年代,韓集一直是革命的中心,是指揮游擊戰爭的大本營。勝利捷報接二連三地從這裡飛出,敵人聞韓集而喪膽。1940年,鄂豫邊區黨委書記陳少敏陪同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慕名訪問了韓集,對韓集武裝鬥爭取得的勝利作了充分肯定,同時,對韓集的游擊戰爭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地方特色文化

(1)楚劇:解放初期最為盛行,韓集共有農村楚劇團5個,如今,每逢傳統節日,人們都鐘愛看楚劇。
(2)說善書:說善書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在韓集久盛不衰,而且有創造性發展。每年初一至十五日,各灣台都有說善書的。

宗教與宗祠文化

全鄉境內寺廟堡庵相繼建成,南有“三台寺”、“封神堡”;中有“白馬古寺”、“倆姊庵”、“懷德堡”;北有“葉家廟”、“長青寺”。宗祠有“張氏宗祠”、“羅氏宗祠”、“彭氏宗祠”、“周氏宗祠”、“祁氏宗祠”等。拯救和恢復了歷史悠久的韓集宗教文化,豐富了民族文化內涵。雖“三寨”不復存在,但韓集的民族宗教仍為水鄉一大看點。

自然資源

韓集鄉土壤自然肥比較高,有肥沃的水稻土和潮土,約占總面積的80%,但也有過砂、過粘、過酸、冷浸土,約占20%。 植物種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糧食、經濟作物類:主要有水稻、小麥、棉花、黃油菜、蓮藕馬鈴薯
二是林木類:主要有水杉、楊柳、泡桐、意楊等。動物類主要有雞、鴨、鵝、雁、豬等,另水產類有精養毛蟹、甲魚、鱔魚、草魚等。
韓集資源也較豐富,除農業資源、林業資源(前面已介紹)外,尚有兩大資源:一是水產資源,全鄉共有水產養殖面積6500畝,蓮藕池塘面積1500畝;二是家禽養殖,全鄉家禽養殖年出籠36萬隻,其中值得推介的是野鴨家養和雁鵝圈養,年出籠達4.5萬隻。
水域方面韓集主要有北乾渠、南乾渠和二號渠,作用於水上運輸和農田灌溉。

氣候條件

韓集氣溫冬季溫和,夏季炎熱;春溫低於秋溫;最冷月平均氣溫2.6℃,最熱月平均氣溫28℃;最高氣溫在7月,為41℃,最低氣溫在正月末二月初,為-2℃。濕度年平均在70-80%左右。韓集霜期時間基本為4個月。初霜日一般在11月中旬,最早在10月中旬,最晚在12月中旬;終霜日一般在3月中旬,最早在2月中旬,最晚在4月中旬。韓集年降雨量大約在1000-1200毫米左右,全年降雨集中4-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5%。韓集土壤自然肥較高,有肥沃的水稻土和潮土,約占總面積的80%,但也有冷浸土,約占20%。
韓集鄉收穫韓集鄉收穫

整體規劃

建設目標

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9%;財政收入年均遞增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有良收的社會治安狀況。

當前形勢

一是由於經濟基礎差,底子薄,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步伐緩慢;
二是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不快,特色不突出,競爭力不強;
三是農產品的生產和市場需求矛盾較大;
四是稅費改革後,財政相當吃緊。
這些不利的形勢嚴重製約著韓集經濟的發展。韓集小康建設所取得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糧棉油生產為基礎,以農村基礎建設為著力點,充分發揮地域優勢,農民收入不斷提高;第二,著力發展民營經濟,鄉村企業。工業總產值,新口徑企業,民營企業共實現利稅1400萬元,增長幅度較大;第三,加大了招商引資的力度,在鞏固、發展“五禾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基礎上,2004年又成功地引進了“金秋棉業有限公司”;第四,財政收支運行穩定。2003年,全鄉共完成農業稅、農業稅附加、耕地占用稅、契稅等309.33萬元。
韓集鄉科學種植韓集鄉科學種植

發展方向

①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確立“穩糧、擴油、增棉”的思路;
②實施優惠政策,鞏固發展鄉、村企業、民營經濟
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打造韓集返鄉老闆商業一條街;
④加快水產、家禽養殖業(特別是野鴨家養、雁鵝圈養)的發展。
⑤力求財政收入穩中有升,著力在開闢稅源,強化征管,增收節支,優質服務上花氣力,下功夫。

旅遊景點

紅色旅遊—橫堤烈士紀念亭和紀念塔
橫堤烈士紀念亭和紀念塔位於韓集鄉橫堤街南面,是漢川市人民政府為紀念蝦(集)、韓(集)、橫(堤)蘇區革命先烈而於1963年修建的。整個紀念建築由碑和亭兩個部分組成,亭為六角形,歇山頂,高6米,亭頂用青灰色布瓦覆蓋,六根木柱塗紅色,木質結構。亭北為紀念塔,磚石結構,高約 10米,塔頂端紅五星,耀眼奪目,塔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塔右刻有中共漢川市委的題詞:“建蘇維埃烈士熱血灑浩氣長存;為抗日戰英雄獻沙場永垂千古。”左邊刻有漢川市人委的題詞:“為革命事業鬥爭氣壯山河;給人民創造幸福永世不忘。”
蝦集、韓集、橫堤位於刁汊湖區,過去這一帶蘆葦叢生,湖水茫茫。1930年,襄北特委西北區蘇維埃在橫堤成立。隨後,漢川中心縣委、襄北特委、天漢縣委先後在韓集成立。1932年春賀龍率紅三軍在此建立了根據地。1932年6月漢川獨立團隨紅三軍轉移後,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第四次“圍剿”,駐分水嘴敵四十八師和四十四師部對湖區進行掃蕩,恣意奸擄燒殺,僅橫堤一帶被燒毀房屋1073棟,殺害共產黨員、革命民眾數百人,被斬盡殺絕的達40餘戶。在這次滅絕人性的大圍剿中,我獨立團團長李恆斌壯烈犧牲,天漢游擊隊中隊長何文斌陣亡,鄉婦救會主席劉美美被敵人割掉乳房後,吊在樹上,慘遭殺害。
抗日戰爭時期,漢川縣委、天漢中心縣委、天漢地委及新四軍被服廠、軍械廠、“七七”報社、邊幣廠、醫院都曾在這裡設立,蝦、橫、韓成為抗日前沿陣地,日寇多次向湖區掃蕩,實行了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著名的“桃園湖事件”和“橫堤慘案”都發生在這裡。湖區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打擊了敵人的瘋狂進攻,保衛了這塊紅色土地。
烈土塔和烈士亭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活動

2017年2月28日,漢川市韓集鄉嚴集村村民活動廣場,鄉綜合文化站和村委會請來劇團演出楚劇《狸貓換太子》,讓村民過了一把戲癮。
根據農閒時節民眾愛看大戲的習慣,韓集鄉綜合文化站提早動手,與該鄉三灣村、大埠村、嚴集村早謀劃、早籌備,分別請來孝昌楚劇團、仙桃荊洲花鼓劇團,在三灣村、大埠村和嚴集村等地巡迴演出20多場大戲,近萬人過足了戲癮。
為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該鄉還採取多種措施,組織民眾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以農家書屋為載體,開展豐富多樣的讀書活動,鼓勵民眾到農家書屋讀書,拓寬民眾的知識面。以各村文化廣場為平台,組織鼓勵民眾跳廣場舞,開展廣場舞比賽,讓留守婦女和老人一起健身。同時,組織各村村民自編自演一些積極向上的節目,舉辦文化藝術節,自娛自樂,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