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縣石窟》是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迪,楊明權
基本介紹
- ISBN:9787119042268
- 作者:孫迪、楊明權
-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
《鞏縣石窟》是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迪,楊明權
鞏縣石窟,原名希玄寺,宋代名十方淨土寺。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東北9千米的大力山南麓。建於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各代相繼鑿窟造像,形成石窟群。鞏縣石窟坐北向南,有洞窟5個、千佛龕1個、摩崖...
石窟寺佛像是我國至北魏以來開鑿的有關佛教文化的石雕,其充分的利用石雕的獨特藝術來對佛教文化的傳承和意義進行了闡釋,這不僅是佛教文化的展示,也是石雕藝術的體現。簡介 石窟寺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區東北的河洛鎮寺灣村,座落在黃河南岸、...
1987年建立鞏縣石窟寺文物保管所。石窟寺現存洞窟五座,千佛龕一個,小型佛龕二百五十五個,摩岩造像三尊,共雕佛像七千七百四十三尊,碑刻題記二百餘塊。石窟寺是繼洛陽龍門石窟之後開鑿的,它把佛教藝術的外來影響同中原漢族藝術相結合...
鞏縣石窟寺造像,中國古代雕塑。在今河南鞏義市(舊鞏縣)大力山(即邙山)斷崖上。始鑿於北魏晚期,東魏、北齊至唐代續有修造。現存北魏石窟5個、摩崖大像3尊,東魏、北齊與唐代大小佛龕329個,造像7700餘尊,碑刻題記200餘塊。其中1...
《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講述了鞏縣石窟寺是繼龍門石窟之後,北魏時期的又一座偉大的佛教藝術寶庫。它位於京都洛陽東北約55公里處,邙山東段大力山下的石壁上。背依黃河,面向伊洛。這裡山明水秀,林木繁茂,修竹蔥鬱,自古以來就是洛陽...
鞏義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鄭州市加強鞏縣石窟保護利用工作方案》已經鄭州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 徹執行。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1月30日 檔案內容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鞏縣石窟 《鞏縣石窟》是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迪,楊明權
《鞏縣石窟北朝造像全拓》是2008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周國卿。內容簡介 鞏縣石窟背倚邙嶺,面對洛水,古稱“溪霧岩雲”之“幽棲勝地”。現存五個洞窟、一個千佛龕、三尊摩崖大佛、7700餘尊佛像、180餘篇造像題記,與...
《帝後禮佛圖》是河南省鞏義市石窟寺內的一幅浮雕,創作於北魏年間,是中國古代浮雕的重要作品,位於第一窟中的《帝後禮佛圖》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孤品,堪稱無價之寶。歷史沿革 《石窟寺本末》記載:孝文帝次子名元恪,即宣武帝,身...
鞏義市有北宋皇陵、鞏縣石窟、鞏義窯址、慈雲寺石刻、康百萬莊園、張祜莊園、劉鎮華莊園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另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6處。其中,有1500多年歷史的北魏石窟是絲綢之路申遺的東端起點,其飛天、帝後禮佛圖是國寶級文物...
費窪山莊系列之九—石窟寺 《費窪山莊系列之九—石窟寺》是近現代陳平創作的一幅中國書畫。作品簡介 款識:丁卯歲初記昔日至河南鞏縣石窟寺所見,陳平。印文:陳平、三十不惑 作品賞析 鏡心 設色紙本,尺寸:120×241cm ...
大立佛類似鞏縣石窟寺摩崖露天大佛的形式。大立佛龕面朝東,釋迦立像上身殘毀,殘留雙腿與跣足高1.16米。覆蓮座高29厘米,座下方崖面尚未挖到底部,依稀可見有浮雕熏爐、二獅子與蓮花化生。釋迦立像身軀殘塊大部分尚存,佛頭高80厘米,...
《中國石窟》叢書由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編成,共17卷,每捲髮表圖版192~300幅,論文2~5篇,並有圖版說明、大事年表和實測圖,還發表各石窟群的內容總錄。全書依次為:《敦煌莫高窟》5卷,《鞏縣石窟寺》1卷,《克孜爾石窟》3卷,...
一 坐佛胸像 鞏縣石窟寺遺址出土 二 鞏縣第一窟外景 三 立佛頭像 鞏縣第一窟 四 鞏縣第三、四窟外景 五 鞏縣第五窟外景 六 護法神王像 鞏縣第五窟 七 鞏縣第五窟窟門右側浮雕獅子 八 鞏縣第一窟西南隅內景 九 鞏縣第一窟...
據史料記載,鴻慶寺石窟原有6窟,因石質鬆軟,經千年風化後尚存洞窟5個,有佛龕46個,大小造像120餘尊、飛天12個,浮雕佛傳故事4幅。在河南省其規模僅次於龍門、鞏縣石窟。1963年,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布局緊湊、...
晉朝以後,在河西走廊和華北地區興建的石窟有莫高窟、榆林窟、天梯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須彌山石窟、南北石窟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響堂山石窟、天龍山石窟、萬佛堂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陝北石窟等...
在河南省其規模僅次於龍門、鞏縣石窟。1963年,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布局緊湊、規制嚴整、窟內浮雕技法嫻熟,是中原地區中小型石窟的典範。其中的“降魔變”浮雕是國內發現同類作品中最大的一幅,有著較高的歷史、藝術...
圖5-12 鞏縣第1、3窟平面圖131 圖5-13 鞏縣石窟第1窟與第3窟壁面布局131 圖5-14 鞏縣第3窟與莫高窟301窟窟壁布局比較(筆者 繪)132 圖5-15 鞏縣第1窟南壁 (入口)與莫高窟428窟東壁布局示意圖132 圖5-16 鞏縣第1...
神王題材的出現,最初見於龍門石窟賓陽洞以及鞏縣石窟寺,後來延續到安陽靈泉寺大留聖窟以及河北的響堂山石窟,他們多刻於石窟的中心柱下端及石窟四壁下端,而造像碑中出現神王題材,最早見於登封東魏天平二年(535年)“嵩陽寺倫統碑”,...
晉朝以後,在河西走廊和華北地區興建的石窟有莫高窟榆林窟、天梯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須彌山石窟、南北石窟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響堂山石窟、天龍山石窟、萬佛堂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陝北石窟等。
大致南方以寺廟壁畫發展為主,北方則多石窟造像。著名之佛教藝術勝地,除敦煌千佛洞因山壁無法鑿刻而為泥塑及壁畫外,北方之雲岡、龍門、麥積山、天龍山、鞏縣石窟寺皆先後開鑿。南方佛畫之先導,如晉代戴逵、戴顒父子增損塑像,使其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