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後禮佛圖》是河南省鞏義市石窟寺內的一幅浮雕,創作於北魏年間,是中國古代浮雕的重要作品,位於第一窟中的《帝後禮佛圖》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孤品,堪稱無價之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帝後禮佛圖
- 館藏地點:河南鞏義石窟寺
- 所屬年代:北魏
- 類別:浮雕
《帝後禮佛圖》是河南省鞏義市石窟寺內的一幅浮雕,創作於北魏年間,是中國古代浮雕的重要作品,位於第一窟中的《帝後禮佛圖》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孤品,堪稱無價之寶。
《帝後禮佛圖》是河南省鞏義市石窟寺內的一幅浮雕,創作於北魏年間,是中國古代浮雕的重要作品,位於第一窟中的《帝後禮佛圖》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孤品,堪稱無價之寶。歷史沿革《石窟寺本末》記載:孝文帝次子名元恪,即宣武帝,身染“斑...
《帝後禮佛圖》是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東壁上的浮雕。它創作於北魏年間,是中國古代浮雕的重要作品,後被盜賣至國外。現其中之《北魏孝文帝禮佛圖》藏於美國紐約市藝術博物館,《文昭皇后禮佛圖》藏於美國堪薩斯市的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創作背景 賓陽洞位於龍門西山北部,是北魏宣武帝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祈求冥福而修建...
高照容生前沒有當過皇后,但在《文昭皇后禮佛圖》中,元恪讓她穿著皇后的禮服禮佛,為她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造像。20世紀30年代,美國人普艾倫勾結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奸商岳彬將《帝後禮佛圖》盜鑿,《文昭皇后禮佛圖》藏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墓志銘文 《魏文昭皇太后山陵志》,1946年2月在北邙山被盜出土...
石窟寺是北魏皇帝、皇后舉辦禮佛的場所,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及北宋皇室曾在此舉行佛事活動,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造像、碑刻等式。歷經1500多年的風雨,現存洞窟5個,千佛龕1個,摩崖大像3尊,佛像7743尊,造像題記及其它碑刻186篇。石窟造像雕刻細緻,內涵豐富,翩翩飛天,自然生動,超凡脫俗;帝後禮佛圖構圖完美、保存完整...
經幢基座拓片正面為帝後禮佛圖。畫面中心:三層蓮花寶座上有三腿支架,其上置一寶珠,通體火焰,兩側上飄煙霧,整體華貴富麗。畫面右側:皇帝跽坐於榻上,著帝王冕服,面輪豐圓,留鬍鬚。背面畫面中間為一巨大獸首,上下各露一對尖銳獠牙,鬃須四揚,大嘴內兩側各騰飛出一巨龍,長身有麟,前兩爪揮舞,雙龍相向欲...
石窟寺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區東北的河洛鎮寺灣村,座落在黃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嶺之下的大力山。開鑿於北魏的石窟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現存洞窟5個,千佛龕一個,小佛龕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餘塊。其中的《帝後禮佛圖》是我國現存的唯一石刻圖雕(另一處位於龍門石窟的已不存在),具有...
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準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分別陳列在...
當觀者返身離開石窟面對大門內側又是場面肅穆的大幅禮佛圖,尤能加深觀者虔敬的宗教印象。石窟寺的十五幅《帝後禮佛圖》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養情形,構圖嚴謹,技法嫻熟,人物性格鮮明,可謂佛教藝苑中的珍品,又因另一處位於洛陽龍們石窟的《帝後禮佛圖》被盜往國外,石窟寺的《帝後禮佛圖》就成為國內...
它的歷史悠久,早在北魏(386-534)時期就已經進入上層的宮庭樂隊之中(河南鞏義石窟中浮雕《帝後禮佛圖》有證)。北宋(960—1279)時期都城開封鐵塔的琉璃磚上出現了吹籌人的形象,此時籌音樂已流於民間。清道光年以來的近200年中,由於天災人禍,時局動盪,籌音樂也經歷了興衰曲折的發展歷程。1986年,在河南省...
經幢構件四側面分別線刻帝後禮佛圖、供養人及瑞獸圖。正面為帝後禮佛圖。唐馬及胡人牽馬俑 尺寸:石馬 163x57x139cm 石傭:154x50x44cm 馬膘肥體壯,鬃被精心修剪,圓目如炬,鼻孔外張,兩耳上豎,極具盛唐風格。此俑頭戴胡帽,濃眉,高鼻深目,滿腮濃髯,形象威嚴,左手用大力穩住韁繩貼於腰部,右手...
靜陵石人 北魏雕刻。河南洛陽邙山孝莊帝陵墓出土。當為靜陵前神道之翁仲。高3.14米,底有(木尋),站立一石座上,雙手扶劍。裝束與龍頭賓陽中洞帝後禮佛圖上的侍衛相同,身材比例適度,姿態端正。
四、被盜劫文物的回歸 44 賓陽洞浮雕帝後禮佛圖殘片 北魏 45 獅子 唐 46 飛天 唐 47 迦葉像 唐 五、由國家出資回購的石刻 48 古陽洞高樹唯那解伯都等三十二人造像頭部 北魏 49 彌勒菩薩頭部 北魏 50 第1524窟觀音菩薩頭部 唐 51 如來頭部 唐 52 飛天 唐 53 如來頭部 唐 54 天王頭部 唐 ...
中脊是一大幅太陽神駕戰車圖。中脊兩側略伸向窟側壁,到前述懸空欄台上方是橫幅帝後禮佛圖,每側尚保存11人。其中,每側有三個佛像,其餘八人為王族供養人。其相貌、姿態、持物與服飾別具特點,國王在佛的近旁,形體略大於其他人物。參考文獻 國家文物局教育處主編:《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1994年 ...
39.帝後重禮佛:指賓陽中洞所刻的《帝後禮佛圖》,反映了皇帝、皇后出行禮佛的壯觀場面。40. 浮雕十神:即賓陽中洞的十神王浮雕。即河神王、山神王、火神王、風神王、鳥神王、象神王、獅神王、龍神王、樹神王和珠神王。41. 法器十般:即浮雕十神王手中所持的十種不同法器。即河、山、火、風、鳥、象、獅...
掖庭美人,並在其中”,甚至有名族處女,性愛道場,落髮辭親,屏珍麗之飾,服修道之衣,投心八正,歸誠一乘。此件雕塑作品與鞏義石窟寺和龍門賓陽中洞的現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帝後禮佛圖中中心人物形象一致而愈精美,應是皇族中真實供養人形象,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當時上層社會的習俗。
偃月古城景區位於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是集參禪禮佛、休閒養生、石窟觀光、民俗展示、購物娛樂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型文化旅遊區。景區簡介 偃月古城是最具中原特色的風情古鎮,建築設計以原址歷史“偃月城”為基礎,景觀設計融入中原河洛文化元素。通過“帝後禮佛”演繹、“豫劇文化”展演、“民風民俗”展示、“中原...
供養人頭像,為彩塑,被燒成紅褐色或青灰色;都是帝後禮佛圖儀仗佇列中的人物,戴籠冠頭像為隨員或侍從,戴兜鍪頭像為護駕的武士,另有侍女和比丘。1979年河南省洛陽市永寧寺遺址塔基出土。名稱:供養人頭像 類別:工藝品 年代:北魏熙平元年至永熙三年(公元516年--534年)文物原屬:民間舊藏 文物現狀: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