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初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的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到了80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畫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賓陽中洞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
  • 著名景點:釋迦牟尼坐像;納爾遜寶藏
  • 所屬景區:西山石窟
地圖信息,
賓陽中洞(龍門西山石窟)
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原是古印度淨飯王的兒子。他和我國的孔子生活在一個朝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的時候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賓陽中洞賓陽中洞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準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地圖信息

地址:洛陽市洛龍區238省道龍門石窟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