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染色劑

革蘭氏染色劑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劑,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革蘭氏染色劑
  • 作用:用來觀察細菌的形態
  • 創立者:丹麥醫師Gram
  • 目的:細菌鑑定
介紹,相關資料,

介紹

革蘭氏染色劑不僅用來觀察細菌的形態,而且它還是細菌鑑定的重要方法,它可將全部細菌區分別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兩大類。革蘭氏染色法的步驟為:塗片→定→結晶紫色染色→水洗→碘液媒染→水洗→酒精脫色→番紅復染→水洗→乾燥→觀察。
塗片與單染色法相同。
固定與單染色法相同。
結晶紫染色染色1分鐘,然後水洗並用吸水紙吸乾。
碘液媒染染色1分鐘,然後水洗並吸乾。
酒精脫色用95%酒精脫色,直到酒精不出現紫色時即停止(大約半分鐘),然後立即水洗,並吸乾。
番紅復染染色3分鐘左右,然後水洗並吸乾。
鏡檢在顯微鏡油鏡頭下觀察,菌體顯藍紫色的為革蘭氏陽性菌;菌體顯紅色的為革蘭氏陰性菌

相關資料

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染色,而經碘液媒染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此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為觀察方便,脫色後再用一種紅色染料如鹼性蕃紅等進行復染。陽性菌仍帶紫色,陰性菌則被染上紅色。有芽胞的桿菌和絕大多數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線菌和真菌都呈革蘭氏正反應;弧菌,螺旋體和大多數致病性的無芽胞桿菌都呈現負反應。
[原理]:革蘭氏染色目前有三種觀點:等電點學說、化學學說和滲透學說。
1.等電點學說,革蘭氏陽性菌的等電點在PH2-3,比陰性菌(PH4-5)低,加之碘為弱氧化劑,可降低革蘭氏陽性菌的等電點,致使兩類菌的等電點差異擴大,因此陽性菌和鹼性染料的結合力比陰性菌更強。
2.化學學說,碘液在菌體內與結晶紫結合後又和菌體內核糖核酸鎂鹽-蛋白質複合物結合,此結合物不易被丙酮酒精脫掉,呈革蘭氏染色陽性。因革蘭氏陰性菌缺乏核糖核酸鎂鹽,故對與結晶紫結合物攝取少,且不牢固,易被丙酮酒精脫色而呈革蘭氏染色陰性
3.滲透學說,乙醇使陽性菌所含粘肽多糖脫水而致細胞壁間隙縮小,通透性降低,在菌體內保留了染料-碘複合物,呈紫色。陰性菌含粘肽少,細胞壁變化不大,通透性不受影響,菌體內的染料-碘複合物較易透出,失去紫色,被復染成為紅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