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

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和人民軍隊本質的一種表現,是人民軍隊克敵制勝的重要精神因素,也是人民民眾戰勝一切敵人、克服一切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革命精神
  • 主要有:長征精神、五四精神等
  • 體現: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
  • 革命聖地:井岡山、西柏坡等地
英雄主義,簡介,奮鬥精神,五四精神,井岡山,長征精神,南泥灣,延安精神,西柏坡,北大荒,紅旗渠,抗美援朝,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創業精神,抗洪精神,兩彈一星,特區精神,新時期的,抗“非典”,抗震救災,自強不息,萬眾一心,自力更生,

英雄主義

簡介

革命英雄主義是為了國家和廣大人民的利益,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過去,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憑著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打敗了國內外的強大敵人,戰勝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贏得了最終勝利。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仍將面臨著許多困難,更需要繼承和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通過革命英雄主義教育,使公民牢固樹立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勇於獻身的高尚品德、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爭先創優的進取精神、朝氣蓬勃的革命樂觀主義、刻苦鑽研文化的毅力等,為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創造新的業績,做出新的貢獻。

奮鬥精神

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是長征勝利的關鍵,丁曉兵身上活生生地體現了這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精神,形成於一個極其艱苦的特殊環境中,其極具魅力和輝煌的一面就是革命英雄主義。長征的勝利是紅軍將士革命英雄主義的勝利,長征精神所凸現的革命英雄主義,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面對強大的敵人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中國共產黨和革命軍隊卻表現出了無比英勇頑強、不懼困難、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超越常人忍受能力的艱苦奮鬥精神,表現出了高昂的鬥志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態度。長征精神具有非凡的影響力、號召力和強烈的感染力、吸引力。長征把中華民族吃苦耐勞、不畏艱難、視死如歸的精神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並賦予其嶄新的內容。革命英雄主義是我軍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從丁曉兵身上,我們不僅又一次看到了革命英雄主義的巨大力量,而且又一次看到了革命英雄主義在新時代的傳揚。他在叢林中冒著炮火艱難前行,用短暫而又漫長的4個多小時,創造了感天動地的英雄事跡;他在平凡工作中朝著新的目標執著前進,用酸甜苦辣20個寒暑,詮釋著英雄的深刻內涵。推動他不斷超越人生、超越自我的,是高昂的革命英雄主義。今天,我們要把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就要像丁曉兵那樣,繼承和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正視困難,勇於創新,直到勝利。

五四精神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1919年5月4日中國爆發了以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民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五四運動樹立了一座推動中國歷史進步的豐碑。五四運動也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其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

井岡山

1928年4月,朱德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井岡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根據地軍民團結一心,經過連續艱苦的戰鬥,多次粉碎了國民黨“圍剿”,形成了井岡山精神。

長征精神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工農紅軍翻雪山,過草地,表現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
“ 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民眾,同人民民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摘自2006年10月22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主席的講話)

南泥灣

1941年前後,日本帝國主義的“掃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包圍及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抗日根據地出現了極端困難的局面。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八路軍359旅開進南泥灣屯墾。經過艱苦奮鬥,南泥灣成了陝北的“江南”。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中形成的。延安精神是:艱苦奮鬥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我們黨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我們黨和人民的事業是靠艱苦奮鬥不斷發展壯大的。回顧黨的歷史,從在上海成立到井岡山時期,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時期,從西柏坡到奪取全國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的每一個成就、每一次勝利,都離不開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是工作作風,也是思想作風,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這是一條極其寶貴的歷史經驗。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人民政權並不斷擴大執政區域的重要時期。我們黨歷來把為中國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又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並在全黨認真實踐。那時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為“民主的政治,廉潔的政府”。當年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說:“這裡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沒有乞丐,也沒有令人絕望的貧困現象,人們的衣著和生活都很儉樸,人民之間的關係是坦誠、直率和友好的。這裡也沒有貼身保鏢、憲兵和重慶官僚階層的譁眾取寵的誇誇其談。”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毛澤東同志的許多重要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時期完成的。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延安時期逐步成熟並正式寫到了黨的旗幟上。可以說,沒有開拓創新,既不會有延安精神,也不會有毛澤東思想。今天我們要在新形勢下弘揚延安精神,仍然要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延安精神,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用實事求是來概括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在延安時期。實踐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紀新階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實做到老祖宗不能丟,又要說新話;經典著作要認真讀,又要寫出新篇章;革命傳統要弘揚,也要創造新辦法。切實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就叫作堅持解放思想,這也叫作堅持實事求是。

西柏坡

西柏坡精神”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產生的,是一種體現中國革命偉大歷史性轉折的時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其基本內涵是:“兩個敢於”(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進取精神;“兩個堅持”(堅持團結依靠民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兩個善於”(善於破壞舊世界,善於建設新世界)的科學精神;“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繼續創業精神。

北大荒

──“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
50年代末,中國人民解放軍10萬轉業官兵,按照黨中央“屯墾戍邊”的方針,開赴地處黑龍江省荒無人煙的北大荒,開拓北大荒。經過三代人的艱苦創業、開發建設,北大荒人把渺無人煙的亘古荒原建成了中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營農場群,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貿出口基地,成為舉世聞名的“北大倉”。北大荒人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北大荒精神正是在這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她集中體現了“北大荒人”這個英雄群體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紅旗渠

紅旗渠動工於1960年,勤勞勇敢的十萬林州人民,苦戰十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隻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這全長70.6公里的紅旗渠,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出志願軍於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進行的戰爭。
2000年10月25日,江澤民主席在首都各界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志願軍指戰員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以及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這也就是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大慶精神

“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的求實精神;胸懷大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

雷鋒精神

“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
雷鋒,一名普通士兵,沒有轟轟烈烈的業績,而只是用自己極為平凡的言行,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關愛國家、集體和他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雷鋒精神的生命力,既在於它的無私和偉大,也在於它的平凡和一貫。

創業精神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艱苦奮鬥、知難而進,學習外國、自強不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同心同德、顧全大局,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
1993年3月31日,江澤民主席在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出了64字的創業精神。

抗洪精神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 “抗洪精神”是全國軍民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戰勝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等地區特大洪水而形成的崇高精神。1998年9月29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概括出抗洪精神。

兩彈一星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在五、六十年代極不尋常的時期,中國面對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儘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果斷決定研製“兩彈一星”(核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中國科學家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研製出了“兩彈一星”,創造了非凡的人間奇蹟。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現中國已成為少數獨立掌握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國家之一,並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1999年9月18日,江澤民主席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大會上,闡述了“兩彈一星”的偉大精神。江澤民強調,“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的體現,是中國人民在二十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我國“神舟”五號飛船於2003年月10月15日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載人航天工程,是當今高新技術發展中極具風險和挑戰的領域。我國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隊官兵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開拓創新,表現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這一精神是我國航天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巨大動力,也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寶貴的精神財富。
200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發賀電指出,希望航天工作者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緊緊瞄準人類探索宇宙活動的前沿,不斷開創我國航天事業的新境界。
2003年10月20日,解放軍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指出,載人航天精神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它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和升華,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擴展,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

特區精神

──敢闖、敢冒、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創業精神。
──自立、自強、自信的拼搏精神。
──團結友愛、扶貧濟困的互助精神。
──誠實守信、廉潔奉公的奉獻精神。
──愛崗敬業、健康文明的人文精神。
──公正嚴明、規範有序的法治精神。
──崇尚知識,完善自我的學習精神。
──公開透明的民主精神。
──面向世界的開放精神。 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1980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經濟特區,這是中國成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經過20年改革開放大潮的塑造和市場經濟熔爐的錘鍊,中國的經濟特區不僅創造了舉世驚嘆的物質文明奇蹟,也創造了支撐特區經濟巨人迅速崛起的特區“十大精神”。2000年11月,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20周年之時,提出了特區“十大精神”。

新時期的

2001年1月,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發表講話,在談到“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懈奮鬥的精神”時,他提出要在全黨和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五種精神”。這“五種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鬥、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

抗“非典”

2003年春天,全國人民在抗擊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的鬥爭中形成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和衷共濟;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 光彩精神 致富思源 富而思進
扶危濟困 樂善好施
義利兼顧 德行並重
發展企業 回饋社會
總的來說革命精神是指老一代共產黨員為國家為民族而謀的探索、獻身精神。在革命早期,共產主義不是既成的,不是執政的權威理論,而是中國革命一步步發展,外國革命的成功理論被中國的先進份子借鑑而來的。今天的共產黨人,發揚這種革命精神就是要不但繼承和堅守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還要站在時代的前沿,站在今天的時代主題——經濟的改革和發展——面前,銳意進取,打破陳規,吸取國際前沿的知識經驗,創造性地套用於中國實際,那種只堅持“原則”,固步自封,患得患失的作法不是革命精神,不是老一輩革命家的作法。
革命精神是指勇於實踐、勇於探索、勇于思考、奮發進取的開拓精神,不畏艱險、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的精神,為社會主義事業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

抗震救災

抗震救災精神是:自強不息、頑強拼搏,萬眾一心、同舟共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胡錦濤同志在抗震救災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大力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調集大批人力、物力、財力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向災區人民送溫暖、獻愛心,充分體現了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民族精神。
胡錦濤總書記在陝西省漢中市,看望慰問受災民眾和救災人員時,專門來到金山寺村一個簡易防震棚,看望正在老師輔導下複習功課的孩子們。胡錦濤鼓勵孩子們:“在這次地震當中,同學們都表現得很勇敢,很堅強,從你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災區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相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當中,一定會繼續做到自強不息,奮發努力,向黨,向祖國,向人民交出一份優異的答卷。”胡錦濤還拿起粉筆在小黑板上寫下十六個大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寫完,胡錦濤領著孩子們一起大聲朗誦。 雖然是簡單的十六個字,卻意味深長。體現了中華民族抗震救災的精神!這也是我們國家在歷次困難面前沒有倒下的原因!
根據胡總書記的講話,提煉抗震救災精神則是:自強不息、頑強拼搏,萬眾一心、同舟共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抗震救災的精神是這一切高貴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擊自然災害的殊死搏鬥中所形成的交匯點,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匯點,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的交匯點,革命英雄主義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交匯點。它使我們看到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次偉大升華。

自強不息

抗震救災精神再次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巍巍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長江、黃河那樣,夜以繼日,奔騰不息,這其間流淌的正是一種民族精神和民族魂。可以說,一部中華文明與民族精神的發源史,就是一部敢於抗爭、百折不撓的民族史,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歷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嘗艱辛而鬥志更強。從精衛填海到愚公移山,從大禹治水到黃帝立國,從革故鼎新到抵禦外侵,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在同艱苦自然條件作鬥爭中、在與現實生存逆境的抗爭中,逐步形成了勤勞勇敢的開拓進取精神、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並逐步凝聚為一種民族精神,融化到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對這種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特質始終貫穿於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領域中,愈久彌新,愈挫彌堅,垂範後世。
自強不息精神是我們戰勝一切災害的強大精神支柱。中華民族歷經無數驚濤駭浪,在艱辛磨難中繁衍至今,興旺發達,得益於自強不息精神。一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與自然災害抗爭的歷史,我們的先人,沒有被災難壓倒,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堅韌,一次次戰勝自然災害,一次次浴火重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又以自強不息精神,先後戰勝1998年特大洪水災害,戰勝來勢洶洶的“非典”危機,戰勝2008年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不僅積累了寶貴的抗災經驗,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應急機制,而且,也大大增強了我們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
自強不息精神是奪取抗震救災勝利的重要保證。地震發生後,胡錦濤總書記在四川災區指導抗震救災時特彆強調:“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在艱難困苦面前不屈不撓、團結奮鬥的光榮傳統。只要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頑強拼搏,我們就一定能夠克服各種困難,奪取這場抗震救災鬥爭的全面勝利!”[3]溫家寶總理在趕赴災區指導救災工作的路上說:“在災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鎮定、信心、勇氣和強有力的指揮。”這些是對當前抗震救災中所需要的自強不息精神的最好詮釋。鎮定,是因為這是一場嚴峻的考驗,考驗著一個國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考驗著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面對大災,黨和政府科學應對、調度有方、從容不迫,上下一心,鎮定自若,給全國人民吃了定心丸。信心、勇氣,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在抗震救災鬥爭中不斷得到激發和磨礪,正在發揮重要作用。強有力的指揮,體現在黨中央和國務院指揮有力,領導有方,或親臨一線,或運籌帷幄,保證了全國一盤棋,全力支援抗震救災鬥爭。
自強不息精神在解放軍和武警官兵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十幾萬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在地震後的第一時間,緊急動員,克服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晝夜兼程,趕到災區。儘管橋毀路損,儘管大雨滂沱,儘管給養一時難以到位,可他們不講條件、不顧安危、不怕犧牲、義無反顧,頑強地在廢墟中搜救每一名倖存者,搶救每一名傷員。在抗震救災戰場上,他們是主力軍,是突擊隊,是攻堅勇士,聽指揮,肯吃苦,能承受,能戰鬥!他們以實際行動證明,國難當頭,他們仍然是最可愛的人,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廣大災區人民,面對災難不屈不撓,自救互救,患難與共,自強不息,贏得了全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敬重。來自災區的訊息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們的心靈:遇難的中學老師吳忠洪雙手撐地,身下是兩名學生;幼稚園老師瞿萬容用後背擋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懷裡還緊抱著一個孩子;綿陽私人診所醫生拿出全部藥品救人;成都計程車司機自發奔赴災區參與營救-----在經歷巨大的災難後,清理廢墟,搭起帳篷,下地搶收油菜、下田插秧,毅然投入到重建家園中去。樸實的災區人們堅信雖然夜裡有哭泣,但天明一定會有歌聲,他們堅信美好的家園一定會重現,幸福的歌聲一定會再響起。

萬眾一心

萬眾一心、同舟共濟,是一個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標基礎上形成的、促進人們在意志和行動上和諧統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勞動、生活和鬥爭,形成了“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在捍衛國家主權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彰顯了偉大力量。在這場抗震救災鬥爭中,中華兒女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災難和死神面前的不屈不撓、捨己救人的人間大愛、拯救生命的堅定從容、忠於職守的高度責任、共克時艱的戮力同心等等,都為“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已經深深融進中華兒女的血脈里,集中體現在各族人民的行動中。
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精神境界的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她是由中華民族優秀分子組成的組織嚴密、步調一致的戰鬥集體,是人類崇高精神最自覺、最堅定的體現者。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境界、價值取向、理想信念、奮鬥目標,實際上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價值選擇,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在這次抗震救災鬥爭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充分發揮了凝聚人心、鼓舞鬥志、組織力量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充分展示了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整體形象,充分表現了在災難面前頂天立地的崇高精神境界。這再次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一支久經考驗的先鋒隊組織,不愧為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核心力量
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傳統美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形成了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擊冰雪災害的鬥爭中,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彰顯出偉大力量。在這次抗震救災鬥爭中,中華兒女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災難面前的不屈不撓、捨己救人的人間大愛、拯救生命的堅定從容、忠於職守的高度責任、共克時艱的戮力同心等等,都為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已經深深融進中華兒女的血脈里,體現在中華兒女的行動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支柱。
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是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抗震救災鬥爭全面勝利的強大動力。前一段,正是因為有了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強大精神力量,抗震救災各項工作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進行。當前,抗震救災形勢依然嚴峻,任務十分艱巨,仍處在刻不容緩的緊要關頭,需要我們用更加統一的意志、更加頑強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動、更加密切的配合來扎紮實實做好抗震救災各項工作。因此,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全力以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做好安置受災民眾、恢復生產、災後重建等工作。只要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弘揚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我們就能克服一切困難、排除一切險阻,奪取這場抗震救災鬥爭的全面勝利。

自力更生

抗震救災的鬥爭,已經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其中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從搶險搶救轉為災後重建,從保全生命保證生活轉入正常生產。悲痛確實讓人難過,但每一個活著的人,都必須從悲痛中解脫出來。好好地活下去,是對死者最好的慰藉,也是對恩人最大的報答。
這次國內國際對四川災區的捐助,已經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救災捐贈之最。據民政部報告,截至2008年6月4日12時,全國共接收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總計436.81億元,實際到賬款物389.76億元。但如果按照4550萬的受災人口來平均,又能有多少呢?況且,這些錢可能大部還要用於公益事業。比如修路、架橋、建學校等等。自力更生,生產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困難。在這次抗震救災鬥爭中,特別是在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過程中,應當大力弘揚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賴援助,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自力更生精神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自身力量是一種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再好的外部條件和外部因素也只能通過內因發生作用。因此,災區人民在抗震救災和重建家園的鬥爭中,仍須堅持自力更生,這不但應當成為一種指導方針,也應當成為一種思想作風和精神狀態。
當一個人或一個地區,遇到了緊急情況、突發災難,旁人和政府有責任給以支援,幫助擺脫險境;但外來的幫助,只能救急、救難、救險,而要過上好日子,從根本上說,還得依靠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奮鬥、自己的勞動,這才是取之不盡、源源不斷的幸福之泉。
自立者強,自強者勝。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沒有自立自強的精神而僅靠外來援助,很難真正發展起來。自力更生是一所大學校、大熔爐,在這座大學校里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在這座大熔爐里我們可以得到充分鍛鍊。自力更生,能夠激起幹部民眾更大的幹勁,調動民眾參與救災和重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能夠使幹部民眾更加熱愛家鄉、熱愛集體、熱愛新家園;能夠進一步增強幹部民眾之間的感情,形成和衷共濟、團結奮鬥的精神;能夠促進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好作風;能夠考驗幹部、鍛鍊幹部、增長幹部才幹。實踐表明,只有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建設的新家園,才是靠得住的,才是可以持續發展的。
自己勞動的果實最甜美,自己建設的家園最牢靠。我們高興地看到,很多受災民眾正在農田裡爭分奪秒搶收搶種,很多災區企業也在千方百計恢復生產。我們堅決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人民子弟兵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災區人民肯定能夠依靠自己的雙手和辛勤的勞動儘快擺脫困境,重建美好家園。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是我們軍隊克敵制勝的法寶,是我們人民克服困難渡過難關的成功經驗。艱苦奮鬥是歷代治國安邦的成功經驗和人亡政息的沉痛教訓的概括和總結。中華民族歷來以勤勞勇敢、不畏艱苦著稱於世。古人早就講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等。這些名言警句對我們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警示、啟示作用。
胡錦濤同志擔任總書記以來,強調得最多的也是艱苦奮鬥問題。他多次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受援地區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充分發揮廣大幹部民眾的積極性,互幫互助、苦幹實幹,全力開展生產自救,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用自己的雙手和辛勤勞動加快重建美好家園。
在我們80多年的歷程中,艱苦奮鬥作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始終激勵著我們頑強進取、百折不撓,在各種困難和考驗面前巍然屹立、敢於勝利。可以說,我們黨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鬥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沒有艱苦奮鬥,就沒有我們黨今天的局面。艱苦奮鬥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作為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共同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民眾血肉聯繫的一個重要法寶。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千千萬萬革命先輩和共產黨人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忘我奮鬥,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惜犧牲了寶貴的生命,譜寫了我們黨堅持艱苦奮鬥的壯麗篇章。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為黨和人民建立的豐功偉績,永遠不能忘記他們用生命培育的奮鬥精神,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做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多難興邦、憂患礪黨——偉大的抗震救災鬥爭錘鍊和升華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將激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