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因素
抗戰精神是
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也是中國
抗日戰爭時期特殊歷史條件的產物,它的產生與形成是歷史的必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2014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了抗戰精神的深刻內涵:“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本質特徵
“抗戰精神的內涵特徵”即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其本質特徵。
四方面特徵
1、形式上的多樣性。從其構成上抗戰精神是由多種具體的民族精神和優秀精神品質所構成,諸如愛國主義精神、民族奮鬥精神、民族堅韌精神等。
2、內涵上的深刻性。抗戰精神內涵上的深刻性,一方面,是由於抗戰精神所依託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底蘊的深厚性;另一方面,是由於抗戰精神經過了血與火的考驗且在實踐中不斷地得到現實的深化,是中華民族付出沉重代價後換來的。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的抗戰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精神所具有的深厚歷史底蘊。
3、面貌上的新穎性。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抗戰時期的時代體現,同時也是抗戰時期的歷史產物。
4、本質上的民族性。抗戰精神所反映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是中華民族各族同胞的精神品質和精神風貌在抗戰中的集中體現。
思想淵源
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在抗日戰爭中的升華,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蘊含著民族凝聚力的精華,墨家哲學中的賴力生存、苦行節儉和發憤圖強的精神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憤圖強、勤儉節約的抗戰精神以及中華民族英雄主義的革命精神有歷史傳承性。
形成根本
一心向黨的堅定信念是抗戰精神形成的根本。
動力源泉
軍民救亡圖存的愛國情懷是抗戰精神生成的動力源泉。
外在環境
殘酷惡劣的戰鬥環境是抗戰精神生成的外在環境。
內在動力
充滿戰鬥激情的戰鬥文化是抗戰精神生成的內在動力。
四個因素
1、中國傳統民族精神的積澱是抗戰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創造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包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 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團結精神,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等,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使中華民族不斷傳承和發展。正是由於這種精神積澱,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有著強大的向心力和自信心,從不允許外來的侵略動搖民族的根基,他們把外來的壓力變成為自己反抗爭取自由的動力。
2、日本侵略所引發的民族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是抗戰精神形成的現實原因。“ 日本發動的蓄謀已久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使所有愛國的中國人無不引發了亡國滅種的憂患,也使所有愛國的中國人無不產生了誓死衛國的責任感。這種在全民族引發產生的深深憂患意識和反抗侵略戰爭的責任意識使以愛國、團結、自強等為主要內容的偉大抗戰精神就很自然地孕育產生了。”
3、中國共產黨堅強正確的領導是抗戰精神形成的關鍵所在。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抗日戰爭直至取得勝利的中流砥柱。在政治上、組織上、思想上實施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方針政策,促成了民族的新覺醒,使抗戰精神在艱苦的環境中孕育產生並迸發出無窮的力量。
4、國民黨政府實施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也是抗戰精神產生的重要因素。
精神內涵
抗戰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產生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一,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和特點。
抗戰精神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團結一致,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前仆後繼,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捍衛領土,追求民族解放的精神”。
主要觀點
1、八字精神:
“拼搏、奉獻、團結、自強”的八字精神,即:不畏強暴的拼搏精神、捨身救國的奉獻精神、共同抗戰的團結精神、堅持到底的自強精神是抗戰精神最主要的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在抗戰時期積累的最重要的精神財富之一,是抗戰歷史留給中國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
“愛國、團結、自強、國際”的八字精神,即:忠貞報國、勇赴國難的愛國精神;萬眾一心、共御外侮的團結精神;堅忍頑強、不畏艱險的自強精神;休戚與共、互助協作的國際精神。
抗戰精神是中華古老的民族精神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這一特定歷史條件的崛起與升騰。“ 自強、愛國、創造、寬容”即:威武不屈的自強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勇於創新的創造精神和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是其基本內涵。
2、三大主義:
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抗戰精神是中華兒女在抗日戰爭過程中鍛造出來的置民族生死存亡於首位,高舉愛國主義大旗,以“血濃於水”、“ 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理念相砥礪,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百折不撓、誓死抗敵為基本特徵的空前覺悟、空前團結、空前勇敢、空前自強的新民族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固有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和狂飆迸發。
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在國內抗戰異常艱苦的的情況下,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全局出發,積極開闢境外戰場以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給予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國家力所能及無私支援所表現出來的捨己為人、扶弱濟危的偉大國際主義精神。
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不計侵略者大肆燒殺搶掠、殘酷姦淫屠戮中國婦女兒童惡行,對日本戰俘戰犯立足教育、人性感化、寬大處理,對日本遺孤、遺婦仁慈收養照顧所表現出來的尊重生命、善待舊敵的人道主義精神。
抗戰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時代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偉大鬥爭實踐中的精神結晶。
六個方面
1、萬眾一心、共赴國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
2、萬眾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識;
3、百折不撓、堅韌不拔、越挫越勇的必勝信念;
4、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5、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民族意志。
6、伸張正義、維護和平的人類主張。
抗戰精神是以實事求是、民族團結、兵民為本、艱苦奮鬥、持久必勝的革命精神為主要內容構成的有機整體,核心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其他幾個方面的內容都是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與抗日戰爭時代相聯繫的革命精神,以抗日救國為出發點和歸宿。
鮮明特點
1、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品格;
2、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
3、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
4、百折不撓、勇於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侵略者的民族自強信念;
5、開拓創新、善於在危難中開闢發展新路的民族創造精神;
6、堅持正義、自覺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貢獻力量的民族奉獻精神 。
偉大的民族精神,不僅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團結一心、血戰到底的堅實思想基礎和強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戰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豐富和升華。這是偉大的抗日戰爭留給中國人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意義價值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奠定了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礎。抗日戰爭所產成的偉大抗戰精神,是其勝利的精神支柱。在新時期,弘揚抗戰精神,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中國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不但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而且極大地改變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 。巨大民族覺醒、空前民族團結和英勇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而貫穿抗日戰爭始終的抗戰精神是引導勝利最重要的保證。正是“那種不分黨派、不分老幼、不分南北,為國家和民族命運抗爭的全民族認識上的高度統一,有著那種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前仆後繼、艱苦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追求民族解放的不怕死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昂首挺胸,拿起武器奔赴戰場,抗日戰爭才能取得勝利。如果沒有這種精神, 抗戰就不可能堅持八年,更談不上取勝。”可以說,抗戰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更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勝利。
當代價值
繼承和弘揚抗戰精神,有利於進一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抗戰精神對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三大歷史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1、弘揚抗戰精神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2、弘揚民族精神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精神紐帶;
3、弘揚抗戰精神是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客觀要求。
各方反應
抗戰精神的形成和產生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深厚的思想淵源,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精神產物。它的形成和產生不僅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推動抗日戰爭走向全面勝利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在當今和以後鼓舞中國人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事業而奮鬥的巨大精神動力。
抗戰精神極大地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得到了大力弘揚。因此,抗戰精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成分具有較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抗戰精神,喚起我們對民族的使命與擔當,不斷激發13億人民對國家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先烈們捨生忘死的抗爭,生動詮釋了犧牲與奉獻的時代內涵,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豐厚的精神養分;抗日戰爭以弱勝強的奇蹟,昭示著歷史的必然,讓中華民族更加堅定和平發展的道路選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以紮實的腳印丈量夢想的距離,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屬於國家、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