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理論

非均衡理論亦稱“非瓦爾拉均衡理論”。指相對於瓦爾拉一般均衡理論而言的一種理論。其主要特點是批判瓦爾拉一般均衡理論,否定其關於價格具有完全彈性、價格調節具有完全有效性等假設,認為價格調節不可能使現實經濟中的各個市場同時出清,總存在著非零的超額供給或超額需求。非均衡理論就是研究現實經濟中供求不等的“非均衡市場”是怎樣達到事後的均衡的。非均衡理論認為,在非均衡市場上各種經濟力量將會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而調整到彼此相適應的位置上,並在這個位置上達到事後的均衡。而非均衡市場的事後均衡,是通過數量調節達到的。數量調節是指在價格不靈活的條件下,交易者除了要根據市場的價格信號來調整需求量和供給量以外,還要從市場的供給數量 (貨源) 和需求數量 (銷路) 方面取得數量信號,以調整自己的供求活動。數量調節的具體形式是數量配額,即在供小於求時,如何把有限的供給分配給需求一方; 在供大於求時,如何把有限的需求分配給供給一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均衡理論
  • 別名:非瓦爾拉均衡理論
非均衡理論認為,價格調節與數量調節同時作用於市場。而且,這兩種調節機制都是通過對經濟代理人 (消費者或生產者) 的行為發生影響,進而在各個市場的均衡決策中起作用。非均衡理論十分重視對經濟代理人個人行為的研究,其目的是重新解釋凱恩斯巨觀經濟理論,並建立其個體經濟學基礎。非均衡理論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其先驅是美國經濟學家克洛沃和萊榮霍夫德。巴羅和格羅斯曼綜合了他們兩人的研究成果,於1971年提出了第一個一般非均衡模型。70年代以來,西方非均衡理論發展很快,形成了一個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貝納西、馬林沃德、米勒鮑爾和波茨等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