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與非均衡的相互創生理論》是一篇博士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均衡與非均衡的相互創生理論
- 作者:徐可
- 關鍵字:經濟學 經濟均衡 經濟理論
- 副題名:副題名
- 導師:魯品越指導
- 學科專業:經濟哲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財經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7
- 館藏號:F019.1
- 館藏目錄:2009\F019.1\2
中文摘要
均衡與非均衡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和分析範式,貫穿了整個經濟思想的歷史。它不僅是揭示市場經濟規律的有效方法,推而廣之還適用於對整個社會經濟規律的探索。然而西方正統經濟學在靜態均衡的單向思維下,強調市場均衡的力量並將之上升到對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內在穩定性的信仰層面上;這樣就把一切非均衡現象看作是均衡的“例外”、“偏離”和“誤差”,卻忽視了內生的、本源的、非均衡的推動社會經濟系統的變革力量,必然在其理論體系內部產生一系列的缺陷與悖論。 本文遵循馬克思《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邏輯,把資本擴張看作是社會經濟系統的推動力量,從社會經濟系統的整體性角度分析了動力機制與均衡機制之間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用相互作用的觀點來代替均衡的單一決定論,用“生成論”來代替“構成論”,得出了均衡與非均衡相互創生的機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社會經濟系統均衡的新思維。具體地講,有以下主要內容和創新觀點。 從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均衡之間的衝突和均衡標準的演變 邊際革命以後經濟學從社會學中分離出來並獲得了獨立地位,強化了實證的數理分析,卻割裂了與社會經濟系統的聯繫,用靜態均衡的方法來研究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過程。這種“畫地為牢”和“以靜制動”的方法必然在理論體系中產生一系列的悖論,表現為一種均衡的恢復總是破壞另一種均衡的實現。 這一系列悖論也推動了均衡思想的進步和發展,使之逐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靜態走向動態。供求相等的市場均衡、行為一致的博弈均衡、到環境適應的演化均衡的思想演變不僅是均衡標準的變化,也體現了均衡思想的融通、綜合以及整體性思想的回歸。同時這也意味著可以根據理論構造的自身需要對均衡或非均衡分析的範式進行轉換,體現了經濟研究範圍的不斷拓展。 在“四分法”功能結構基礎上構建多重均衡體系的靜態分析框架 本文在古典經濟學傳統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四分法”基礎上構建了社會經濟系統的多重均衡體系,這就打破了單一的市場邏輯,從而也走出“整體與部分”的理論困境。 通過一種均衡向另一種均衡的過渡,可以看出不同均衡機制之間的關係。生產均衡向市場均衡過渡所經歷的“技術體系—勞動分工—生產成本”三個層次;生產均衡向分配均衡過渡所經歷的“等級工資—總工資與總利潤的分割—剩餘價值的社會再分配和轉移”三個層次。這些過渡都是在技術演化和制度演化過程中完成的,可以用價值和剩餘價值的概念在邏輯上統一起來。我們從中能夠看到生產均衡所具有的核心地位,以及各種均衡力量對比的歷史變遷,從而為進一步地動態分析奠定了靜態基礎。 資本擴張是一系列累積機制的正反饋過程,構成社會經濟系統的推動力 馬克思賦予資本以豐富的社會屬性的涵義,分析了剩餘價值生產性積累所需的社會條件和制度保障。資本擴張表現為剩餘價值的生產性積累和非生產性的權力集聚兩個路徑,其中充斥著各種累積過程。在資本追逐剩餘價值的動機下凝聚成為一種內生性的能動力量。 資本擴張過程中存在著三種累積機制,即報酬遞增、供求正反饋和路徑依賴,這分別揭示了生產技術、市場過程與制度中的累積規律。同時這三種累積機制之間又是互相累積的。這些累積機制層層累積和“放大”構成了社會經濟系統中的正反饋機制和非線性系統。 累積機制的非線性作用造成了資本擴張,從而引發了社會經濟過程中的非均衡現象,使得資本原始積累中的“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系統變遷和演化的強大動力。 資本擴張和多重均衡機制的交織必然帶來一系列的均衡非均衡的互相創生 資本擴張的動力打破了“終極均衡”的假設,是社會經濟系統運動和演化的動力源泉,同時也帶來均衡非均衡互相創生。該創生機制可從三種視角中觀察得到: 首先,一般地來講,社會經濟系統中的正、負反饋過程也是相互交織的過程,表現為自由競爭和爭勝競爭的相互作用,以“集聚一擴散”過程表現出來。 其次,當各個均衡系統遭到資本擴張的衝擊時,均衡機制體系內部由於均衡機制的相互影響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均衡非均衡互相轉換的連鎖反應過程,這可以比作次優理論的動態過程在巨觀社會經濟系統中的運用。這種過程的收斂結果就是各種“乘數效應”。 最後,從社會經濟系統的整體性角度看,資本擴張的正反饋過程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必然受到各種均衡力量的限制。這不僅通過經濟危機,而且通過政治危機、文化危機和生態危機來實現了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強制性的整體性均衡。這樣,各種危機恰恰是社會經濟系統整體性均衡的實現方式。 另外,均衡非均衡的創生還與理論的發展與認識規律有關,反映了經濟學研究範圍的不斷擴大,最終上升到對社會經濟系統的整體性認識。這也提示我們要樹立辯證的、生成的均衡思想。 在均衡非均衡創生基礎上構建了協調觀和系統整體性均衡的新思維 均衡非均衡的互相創生否定了“極值”的均衡思想,回歸到了東方古老的辯證協調觀念,同時又生成了新的均衡。 資本擴張引起的社會經濟中的全面衝突越來越需要正式制度的協調,從制度的創生過程可以看到社會經濟系統的整體性均衡是如何建立的。危機壓力、利益驅動力和主觀構建的拉動力量都對制度起到催生作用。同時制度協調需要消耗大量的社會成本,尤其是協調中的效率損失的無形成本更應該引起關注,如同能量轉換中的損失,它是均衡與非均衡互相創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代價。 資本擴張過程可以用剩餘價值不斷回饋到生產系統的流量循環過程來表示,而生活性消費和制度性耗費構成了其中的“漏出”項目,從而形成了不斷擴大循環的流量均衡。作為對本文的總結,可以用耗散結構的三個“有序之源”來表達這種“活”的均衡: 多重均衡機制之間存在著摩擦和“漲落”,這些“漲落”恰恰是各種潛在的利潤機會和尋租機會。在累積機制的“非線性”作用下,這些“漲落”和“機會”經由“放大”而構成資本擴張的歷史過程,推動了均衡非均衡的互相創生。在均衡非均衡互相創生過程中生成了以各種秩序與制度來維持系統的結構性均衡,同時需要“耗散”大量的剩餘價值。這樣,“漲落”、“非線性”、“耗散”就成為社會經濟系統不斷生成新的均衡的必不可少的三個環節,這就是社會經濟系統整體性均衡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