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銅盨
- 類別:青銅器、禮器
- 用途:盛放食物
詞典釋義,器物簡介,禮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雜器,
詞典釋義
部首:皿
部外筆畫:12
總筆畫:17
五筆86:EDML 五筆98:EDML 倉頡:HCBT
筆順編號:33313251113425221
四角號碼:2110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6E8
基本字義
古代盛食物的銅器,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
詳細字義
古代盛食物的青銅製器皿,有蓋和兩個耳子 [bronze vessel]
盨,負戴器也。——《說文》
器物簡介
青銅盨的基本式樣是多為橢圓形或圓角長方形,斂口、鼓腹、雙耳、圈足,蓋上有四個矩形鈕,可以仰置盛物。其器與蓋的造型相同,體量相當,都有圈足與矮足,故其器蓋也兼有如今盤子的功能。因其流行的時間短,造型上所表現的時代差異不大,在同時期中僅在耳、足、蓋等部件上有所變化。

現代社會中青銅盨的日常實用價值很難用到,因此青銅盨並不常見,只有在嚴格意義上的祭祀場合偶爾出現,例如文廟祭孔大典。由於現代人們對國學重視,各地興建文廟,敬孔尊孔學習國學,對禮器也格外重視,務必追求鑄造精密、古色古香,長春文廟、滄州文廟、閬中文廟、武宣文廟等多家文廟查詢並考證各種祭孔禮器,並委託洛陽廣發青銅器仿古工藝開發有限公司複製生產全套祭孔禮器,包括鼎、簋、簠、豆、籩、鉶、篚、爵、罍、登、尊、洗盆、饌盤、茅沙池、毛血盤、三牲、編鐘編磬等,嚴格按照祭孔大典禮儀祭拜至聖先師孔子,弘揚國學。

禮器
青銅禮器品種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青銅禮器可分為六大類: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和雜器。
炊器
烹飪食物的用器。也有將炊器歸入食器的。
鼎按功能,有鑊鼎(煮肉食)、正鼎(又稱“.列鼎”“牢鼎”,盛肉食,最重要的禮器)和羞鼎(又稱“陪鼎”,盛調味品,正鼎的陪襯物)之分;按器型,有四足方鼎和三足圓鼎及有蓋和無蓋之分。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為四足方鼎,重達875千克,是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狀、紋飾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的鼎,按奇數分組,毎組代表貴族的不同身份。據桓公二年何休注《春秋公羊傳》記載,天子用9鼎,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發現中,奇數的列鼎往往與偶數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如:5鼎與4簋相配,7鼎與6簋相配等,其中“9鼎8簋”為最高規格,天子用。
甗(yǎn) 蒸食器,禮器。器型由甑和鬲上下疊摞而成。上部甑盛放食物,下部鬲用以煮水,中間設穿孔箅,以利於蒸汽通過。
盨(xǖ)飪食器或盛食器,禮器。以煮或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為主。橢圓口,兩耳,四足或圈足。有蓋,蓋上有足,取下蓋翻置即成另一器皿,食畢歸置如一。
食器
盛裝食物的器具。
簋(guǐ) 盛食器,禮器。流行於商代至到戰國時期。形似大碗,圓口,雙耳,圈足。《周禮·地官·舍人》載:“凡祭祀,共簠簋”。青銅簋造型多樣,早期無耳,後來有雙耳、三耳或四耳簋,也有三足、四足或圓身方座簋。重要禮器。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而知,簋常以偶數與奇數鼎同時出現。

簠(fǔ)盛食器,禮器。盛行於西周末至春秋初。長方形,有蓋,蓋與器身造型相同而略淺,也有四足,其蓋功能類盨蓋。
敦(duì)食器,禮器。用於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於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漸取代商周的簋,於盛肉的鼎配合使用。整器為球體或卵圓體,俗稱“西瓜鼎”。
盂盛飲器,禮器。敞口,深腹,有耳或無耳,圈足。
俎(zǔ)割肉用的砧板;作為禮器,是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由木製砧板演變而來。方形,兩端有足,似幾,也稱“俎幾”。
酒器
盛酒或飲酒的器物。商代貴族飲酒成風,西周初曾嚴厲禁酒,西周中期以後青銅飲酒器大為減少。
爵飲酒器,重要的禮器。從商流行至春秋。圓腹,也有個別方腹,口部前端有流(出酒
的流槽),後部有尖狀尾,流近口兩側各有一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個錐狀長足。
《儀禮·特牲禮記》註:“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五升”,商、周時期,飲酒器越小,主人地位越顯赫。《禮記·禮器》上說:“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
獸面 斝 商早期
侈口,細腰,腹部凸起。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較為粗矮;商晚期至西周早
期,觚身細長,中腰更細。隨葬時與爵共為中心器具。
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狀觚。
《禮記·禮器》道:“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斝(jiǎ) 盛酒器或溫酒器,禮器,禮書上稱為“散”。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一鋬(pàn,耳),下有三足。地位較低的小貴族用器。
見。有圓尊和方尊之分。口部侈大,粗頸,深腹,豐肩,有的肩上飾三
犧首,圜底,高圈足或方足。
壺盛酒器和水器,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器型較多,有圓形、方形、
扁圓形、八角形、瓠形等。有圈頂壺蓋,蓋可倒置用作杯。
代表性器物有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戰國早期的宴樂狩獵水陸攻戰紋壺。
罍(léi)大型盛酒器和水器,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器型有圓形、方形。

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有環形或獸首形兩耳或四耳,
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禮儀·少
牢饋食禮》載:“司空設罍水於東”,可見罍又有盛水的用途。
觥(gōng)盛酒或飲酒器,禮器,也稱“兕(sì)觥”。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
嵌紅銅 狩獵紋 敦 戰國早期
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
狀,背為蓋,流為頸,身為腹,四腿做足。。
腹,少數下腹外鼓成曲腹狀,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
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口,蓋與器身往往鑄有4條或8條扉棱。
“彝”本是青銅禮器的通稱,宋人始稱這類器物為“方彝”。
瓿(bù)盛酒器,亦用於盛水或醬,禮器。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圓體,斂
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獸頭耳或無耳。亦有方形瓿。
盉(hé)禮器。主要用於盛水以調酒味的濃淡,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圓
腹,帶蓋,前流後鋬。商周時期為袋足或柱形足。春秋戰國時為鳥、
獸首流,蹄形足,有提梁。
盉也作注水器。
角(juē)飲酒器,禮器。狀爵,但無流和柱,兩翼若尾,有的有蓋。
小貴族用。
瓚(zàn)挹(yì,舀)酒器,禮器。長柄,前端作杯狀,是從儲酒器內舀酒用的勺。
缶(fǒu)盛酒器,禮器。大腹小口,有蓋。由陶缶演變而來。陶缶有盛酒器和樂器兩種功能。
水器
沃盥時用的注水或承水器。
商周時期,貴族舉行禮儀活動或宴前飯後要行沃盥之禮,以表示虔敬。《禮記·內則》載:“進盥(洗手洗臉),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澆水)盥,盥卒授巾”。
盤承水器,禮器。商早期始用,戰國後演變為洗。商代為圓形,敞口,平緣,腹較深;
西周多為圈足,有的有獸形耳或環耳,或前有寬流。
鑒大型盛水器,禮器。《說文》金部:“鑒,大盆也。”初為陶質,春秋中期至戰國流行
青銅鑒。由盛水引申為鏡子之用。平底,窄口緣,有肩,雙耳或四耳,有耳為獸首銜環。
樂器
鈴搖擊樂器,禮器。狀鐘而小,腔內有銅舌,搖之發聲。
鉦(zhēng)打擊樂器,禮器。也稱“丁寧”。盛行於春秋時期南方諸國。狀如小型鐘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口向上,以槌擊之而鳴,大小不同的鉦組合稱“編鉦”。
殷周時代的鐃也稱“鉦”,但與春秋時期的鉦器型不一樣。
鐘打擊樂器,禮器。盛行於西周和東周。上部為“鉦”,鉦部的紋飾稱為“鐘帶”或“篆間”;下部為“鼓”,鑄有精美的圖飾;鐘口兩角為“銑”,鐘唇為“於”,鐘頂為“舞”,舞上有柄者為“甬鐘”,帶鈕者為“鈕鐘”。鐘兩面有36個乳釘狀突起。
鼓打擊樂器,禮器。青銅鼓最早發現於商朝,鼎盛於漢代。
雜器
在出土的禮器中,有的作用不明,故歸為“雜器”。其中有罐、方形器、箕形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