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文廟,又稱黌宮,即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等先賢的祠廟,又是武宣縣最早興學立教之地,所以人們又常稱孔廟。 武宣孔廟是廣西現存規模最大的孔廟。其具有南方當地建築特色,是一座宮殿式的民族古建築,無論在建築布局、技術結構、傳統風格、民族特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它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超建築技術,更重要的是它凝聚著幾百年來武宣縣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
基本介紹
文廟簡介,文廟結構,文廟歷史,地址,古代官學的泛稱,
文廟簡介
武宣文廟占地面積4760平方米,是廣西現存文廟最大的文廟,歷經明、清、民國各代相繼修葺,形成了建築布局有照壁、東西廂房、禮門、義路、欞星門、狀元橋、泮池、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東西廡、露台、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明倫堂等組成一座宮殿式歇山穿斗式磚木結構的古建築群體。
文廟結構
- 正門
武宣孔廟正面是照壁,過去一直沒有開過大門,相傳武宣縣要是有人考中狀元,即可在照壁中間開一個大門,名曰“狀元門”。解放後,孔廟改為它用,為了出入方便拆牆開門。人們平時來往參觀,瞻仰和春秋二祭,都由兩邊耳門出入,東叫禮門,西叫義路,都是君子出入必經之路,門外各立有禁碑一面,上刻“文武官員至此落轎馬”,在春秋二祭時,來祭祀者必須從禮門進,祭祀畢即從義路出,以示孔廟莊嚴。
- 廂房
在東西門旁各有廂房一間,是護居處或方便來祭祀者更衣省牲齋,“省牲齋”是宰殺豬羊牲祭品的地方。從狀元門進,即到“欞星門”,相傳是宋代以漢高祖命祀“欞星門”移進孔廟的,以尊天者尊孔為本意。此門全部是青石結構,面闊五間,坊額上刻著“欞星門”三個大字,橫額上刻有“雙龍戲珠”“雙鳳朝陽”等浮雕圖案,六石柱頂端立有六尊小石獅,互相窺視,氣勢威嚴,栩栩如生。
- 泮池和“狀元橋”
過了“欞星門”即是泮池,又叫“月池”,全部是青石砌成,又以青石為欄,兩旁各種有楊柳樹,顯得格外幽雅。池面直跨一座單拱小石橋,名曰“狀元橋”。相傳要是武宣縣有人考中狀元即可過此橋,以示意“青雲直上”腳踩雲梯步步高。泮池的東西兩側各豎有歷代修孔廟碑記。
- 大成門
走過狀元橋,即到“大成門”,“大成門”是以示對孔子的讚揚和尊崇,指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大成門”為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大門14扇,組成一排屏風式,門上是木條組成棱形對稱圖案,顯得純樸厚道,美觀大方。大成門東西各有一間,東叫“名宦祠”,是崇祠在武宣縣工作的歷代外籍名宦;西叫“鄉賢祠”是崇祠歷代本土著名人物之處。
- 東西廡
大成門進去是寬闊的天井,天井東西叫廡房或廡殿,主要是安放歷代先賢先儒神位的地方,東廡先賢39人,先儒23人,西廡先賢38人,先儒23人(民國《武宣縣誌》記載)。天井上是“露台”,地方習俗稱“拜台”,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亦是突出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身份。接露台後的是“大成殿”。
-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殿四周有迴廊,迴廊上有大幅壁畫,1995年經自治區博物館考古專家張憲文同志鑑定,殿廊四周壁畫均系清代早期,是廣西孔廟絕無僅有的,在全國亦少見。
大成殿內外共有16根柱子,承受著屋頂屋面的壓力。大成殿門有正門、左右側門。屋面為重檐歇山式。脊上泥塑白色花草,正脊頂塑雙龍,中為寶葫蘆,飛檐翹角。原室內中間安放“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立有孔子木塑像,左右兩側是安放“四配”“十二哲”神位。1995年修復後只立孔子像,孔子像為玻璃鋼塑鑄,像高3.6米,底座0.9米,通高4.5米。大成殿和大成門於1996年春修復原貌。
- 崇聖祠
大成殿後是崇聖祠,又稱啟聖祠,是專門崇祀孔子五代祖先的地方。崇聖祠後是尊經閣。在大成殿右為明倫堂,明倫堂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修建,是清朝公立學校,是學校尊孔教,重倫常,縣設教諭訓導學員的地方,是清沿前公立學校教育之場所。
文廟歷史
古代史
孔廟占地面積為4760平方米,為廣西現存孔廟之最,在明正德、嘉靖各年相繼修葺,明崇禎五年(1632年)的知縣孫光啟又修建了尊經閣和辛、巽二門。
明末清初,廟門塌毀,清康熙七年(1668年)孔廟改遷北門外李氏居場,僅建成殿廡戟門。
縣紳士認為地形不好,出不了狀元,又偏僻荒涼,於是康熙九年(1670年)又遷回今址,並重修廡門堂。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各修大成殿、啟聖祠,至甲午春竣工,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修明倫堂。
雍正六年(1728年)增修崇聖祠、東西廡、名宦祠、鄉賢祠、宮牆、泮池、欞星門。清道光十五年至十七年(1835-1837年)重修義路、禮門。
近代史
同治七年(1868年)年圍牆照壁。
民國元年(1912年)壬子秋,采開添設落成,形成建築布局有照壁、東西廂房、禮門、義路、欞星門、狀元橋、泮池、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東西廡、露台、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明倫堂等組成一座宮殿式歇山穿斗式磚木結構的古建築群體。
孔廟經歷代修葺到民國元年(1912年)大功告成,形成了一座宏偉的建築群體,它之所以得到歷代政府的高度重視,一是尊崇儒教,祭祀孔子及歷代先賢先儒;二是武宣地處“南蠻”邑小偏僻,文化生活落後,利用孔廟來教化,以孔廟來作為培養人才之場所,是武宣縣最早設立學校之地。
現代史
“文革”期間,孔廟遭受“破四舊”運動衝擊,幾乎毀之一旦。現除了大成殿、大成門、崇聖祠、尊經閣、明倫堂等主體建築保存外,其餘均被改建或全毀。
1984年5月,縣政府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採取了各種保護措施,把孔廟公布為“武宣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1984到1996年間,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撥7.5萬元作為維修文廟專款,縣財政撥出18萬元,社會集資13萬元。在當地民眾長期呼籲,歷屆縣政協、人大代表也連年提出要搶修孔廟的緊急情況下,縣政府即成立了搶修文廟領導小組。經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審批,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修繕“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初步計畫分三期對武宣文廟進行維修:第一期維修大成殿;第二期修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狀元橋、泮池、欞星門、東西廂房、大門(狀元門);第三期是東西廡、崇聖祠、尊經閣、明倫堂等。
1995年動工維修。
2000年,武宣文廟被公布為自治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中共柳州地委、柳州地區行署批准武宣文廟為“第二批柳州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3年7月已完成第二期維修,正加緊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