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及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與形成過程》是依託於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等單位,主要由張培震等完成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藏高原及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與形成過程
- 項目編號:Z-104-2-02
- 獲得獎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青藏高原及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與形成過程》是依託於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等單位,主要由張培震等完成的科研項目。
《青藏高原及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與形成過程》是依託於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等單位,主要由張培震等完成的科研項目。參與情況 主要完成人:張培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鄭德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鄭文俊(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張會平(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王偉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獲獎記錄 2017年度...
青藏高原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與演化"研究成果,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李松林研究員報告了"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似三聯點構造",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寶善研究員介紹了"利用大容量氣槍震源監測地下介質微弱變化",甘肅省地震局沈旭章研究員報告了"青藏高原東北緣岩石圈變形機制討論"。
特別是要查明青藏高原東北緣晚新生代北向的擴展過程,並揭示晚新生代以來各構造帶隆升、高原擴展及其與氣候的耦合關係,探討高原生長與荒漠化的關係。具體的考察與研究內容包括:通過對阿爾金斷裂和祁連山構造帶進行構造解剖與演化過程梳理基礎上,重點對其新生代構造變形過程,及盆地沉積回響等的考察與研究,確定青藏高原...
擬通過地層與地貌面變形、宇生核素暴露與埋藏測年、地貌面與沉積物演化序列,獲得區域構造變形模式與地貌演化歷史,再利用數值模擬方法再現區域地貌演化過程。結題摘要 構造活動影響著山體的隆升和水系演化過程,決定著活動造山帶的地貌格局和地表形態特徵。位於青藏高原東北緣的河西走廊北山地區屬於乾旱區幼年期山體,區...
項目圍繞華北地區主要活動構造帶,開展了活動斷裂、新生代地層、構造地貌和古地震、構造編圖等方面工作,將華北地塊新生代構造格架劃分為青藏高原東北緣、鄂爾多斯周緣和華北盆地等3 大活動構造發育區;建立了銀川盆地-寧南盆地區和三門峽盆地-大同盆地等地區的新生代地層序列和年代學格架,以及青藏高原東北緣漸新世-中新世...
新生變形[作用]新生變形[作用](neomorphism)是1993年公布的地質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3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地質學名詞》。
在沉積岩層發育區通常以岩層界面或層理(S₀)為變形面,但在經歷不同期次變形的變質岩區,構造變形面多為構造置換作用產生的新生面理(S₁、S₂……)。因此,變質岩區填圖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在構造序列分析的基礎上查明和確定其主期構造的變形面,它可能就是構造地層單位的界面。層理 層理常見於大多數...
通過項目研究取得以下結果:(1)提出了帕米爾東北緣晚新生代山前沖斷帶的構造變形分為5個變形段(即烏泊爾段、蘇蓋特段、齊姆根段、柯東段與和田段),明確了每個變形段的幾何學與運動學特徵,厘定了古近紀滑脫層、古隆起和同沉積層序是烏泊爾段和柯東段的變形主控因素;(2)揭示了帕米爾東北緣晚新生代沉積特徵...
青藏高原及其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與形成過程 地球動物樹成型 地幔柱驅動岩石圈地幔的克拉通再生 晚奧陶世和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的原因探究 鉛元素標準原子量修訂 地球輻射帶“殺手電子”的產生和監測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基準站非線性運動的成因機制及套用 行星際日冕物質拋射研究 霾污染氣候及預測 南海大陸邊緣動力學:從...
單獨獲獎.3.2014年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一等獎,青藏高原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與演化,排名第15 4.2013年8月-11月日本政府Follow-up Research Fellowship for Former International Students,單獨獲獎.5.2007年-2010年日本文部省獎學金,單獨獲獎.6.2010年靜岡大學優秀畢業生,單獨獲獎...
近五年多來,曾先後參加國土資源部十五重點項目“中國東西部地貌邊界帶新構造運動及其對環境分異的影響”(編號: 200102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項目《青藏高原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及形成過程》(編號: 40234040) 、《西秦嶺-松潘構造結形成演化與大陸動力學研究》(編號: 40234041)和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
在青藏高原東北緣新生代構造、活動構造幾何結構完善、運動學定量分析及構造變形模型建立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認為青藏高原東北緣向北東的擴展已經越過了河西走廊到達了阿拉善地塊南部,在被前人公認為穩定大陸內部的阿拉善地塊發現了大量的活動斷裂,並精確定量了這些斷裂的晚第四紀滑動速率,改變了區域構造變形的幾何圖像...
利用磁性地層學及磁組構等磁學方法研究青藏高原東北緣新生代以來盆地演化歷史及其構造變形過程;通過磁性礦物學、粘土礦物分析等方法研究活動斷裂帶內斷層泥的形成機制及其構造意義;利用岩石磁學,環境磁學等方法研究新生代以來我國西北地區及第四紀時期我國南方地區紅土沉積所記錄的氣候演化歷史,進一步探討氣候對紅土沉積重磁化...
2001以來,於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新構造年代學實驗室工作,主要從事裂變徑跡和Ar/Ar低溫熱年代學工作。論著 1.袁道陽,張培震,方小敏,王志才,宋春暉,鄭德文,2007,青藏高原東北緣臨夏盆地晚新生代構造變形及過程,地學前緣,14(1):243-250 2.張會平,張培震,鄭文俊,鄭德文,陳正位,2007,活動構造研究中相關...
證實青藏高原通過下部地殼物質流動和上部地殼沿斷層塊體滑移兩種方式向東擴張 “2010.0中國地磁參考場”研究與套用 探測地下構造的主動震源技術系統及其套用 青藏高原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與演化 基於汶川地震的液化新認識及礫性土液化判別方法 黃土地區場地地震效應與地基液化處理技術研究 地下流體動態信息提取與強震預測...
我所“地震前亞失穩階段的識別”、“青藏高原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與演化”、“青藏高原東擴的變形方式:跨斷層分區變形與下地殼流動”、“中國地震活動斷層探察-南北地震帶中南段”等四項成果參展。另有“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地震局活動構造與火山重點實驗室”和“地震科技青年人才培養”參展。聯合...
承擔中科院重大創新方向項目“青藏高原東北緣晚古生代大陸增生與中新生代陸內變形研究”。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大陸深俯衝作用》(負責其中課題“大陸深俯衝-碰撞造山帶的幾何學和運動學”),科技部“南極地區地球環境監測與關鍵過程研究”、中國科學院創新項目“南極輻合帶-DOME A斷面上的全球變化研究”...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專項“酒西新生代盆地沉積演化與祁連山構造變形的耦合關係”起止時間2012-201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祁連山晚新生代構造變形及其地貌演化”項目骨幹,起止時間:2011-2015;中國科學院先導性專項課題“青藏高原東北緣新生代陸內變形與遠程回響”項目骨幹,起止時間:2012-2017 學術論著 W...
43. 袁道陽, 張培震, 方小敏、王志才、宋春暉、鄭德文. 青藏高原東北緣臨夏盆地晚新生代構造變形及過程. 地學前緣, 2007,14(1),243-250。44. 王修喜,李吉均,宋春暉*,張軍,趙志軍,高軍平,潘美慧. 青藏高原東北緣西秦嶺新生代抬升-天水盆地碎屑顆粒磷灰石裂變徑跡記錄. 沉積學報,2006, 24(6): 782-789 ...
l 2012-2015:計畫項目,我國主要活動構造帶構造特徵與地質地貌演化研究,項目負責人。l 2012-2015:工作項目,中國主要活動構造帶構造研究及系列構造圖編制(1212011120099),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 l 2001.1-2004.12:青藏高原東北緣晚古生代大陸增生與中新生代陸內變形研究(KZCX2-XW-119),主要成員...
8.羅良,賈東,李海濱,等. 2008.四川盆地西北部新生代構造變形模式討論–對認識青藏高原東北緣新生代變形機制的意義.高校地質學報,14(4): 593-600.9.楊福忠,羅良*,賈東,等. 2011.印尼東爪哇盆地新生代構造演化及含油氣系統.高校地質學報,17(2): 240-248.10.Jia Dong, Chen Zhuxin, Luo Liang, et ...
主要研究領域是綜合利用活動構造、GPS測量、地震活動資料研究中國大陸新生代-現今構造運動。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張培震綜合利用活動構造、GPS測量、地震活動資料研究中國大陸新生代—現今構造運動。在中國大陸現今構造變形、青藏高原構造變形與地球動力學、新構造運動與氣候變化、活動斷裂習性與強震復發規律、活動構造與...
9.2005年-2007年,地震科學聯合基金項目“青藏高原東北緣強震活動區三維電性結構成像及孕震環境研究”,課題負責人。10.2001年-2002年,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青藏高原東北緣和鄂爾多斯地塊的相互作用和構造變形的深部驅動機制”課題中的“大地電磁測深探測”。主要完成人。該項目獲得“2005年度中國地震局...
研究涉及美國中東部的地殼形變與地震危險性、加州東部剪下帶的構造形變與演化過程,以及舊金山灣區的GPS速度場特徵與應變積累等。2003.08~2004.03在歐洲空間局(ESA)作高級訪問學者半年期間,負責Galileo /EGNOS導航系統測試數據的分析處理。近年來,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藏高原東北部構造變形的GPS密集觀測研究》...
獲得了各段斷裂在晚第四紀以來的位移量、位移年齡及位移速率;通過多個探槽開挖及多探槽古地震事件的對比,識別了古地震事件及其復發問隔;對1709年71/2級地震及地表破裂帶的分布、同震位移量等進行了實測;對天景山活動斷裂帶上大地震的活動及其與青藏高原東北緣構造應力場的關係和動力學背景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