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變形面

構造變形面

構造變形面(deformation surface)是指形成某期構造,特別是褶皺構造基本形態特徵的面狀構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構造變形面
  • 外文名:deformation surface
  • 定義:某期構造基本形態特徵的面狀構造
  • 表現形式:沉積岩層面、變質岩新生面理
  • 相關構造作用:構造置換作用
  • 套用學科:構造地質學等
簡介,層理,構造置換作用與新生面理,

簡介

構造變形面(deformation surface)是一種反映某期構造變形作用的面狀構造。在沉積岩層發育區通常以岩層界面或層理(S0)為變形面,但在經歷不同期次變形的變質岩區,構造變形面多為構造置換作用產生的新生面理(S1、S2……)。因此,變質岩區填圖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在構造序列分析的基礎上查明和確定其主期構造的變形面,它可能就是構造地層單位的界面。

層理

層理常見於大多數沉積岩和一些火山岩中,是研究地質構造變形及其歷史的重要參考面。岩石層之間的分界面稱為層理面
沉積岩中的層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積物結構和成分的變化或者沉積間歇、沉積季節的變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發和降落過程中,由於重力、顆粒大小和風的影響,成岩時也會形成具有分選性的層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或海洋中,則可形成類似於沉積岩的層理。
沉積岩層的原始產狀多是趨於水平的,後來的構造運動可以使其傾斜、直立、彎曲甚至發生破裂,形成褶皺節理斷層劈理等構造形態。

構造置換作用與新生面理

構造置換是在遞進或相繼的變形過程中岩石中的一種構造被另一種不同性質的構造所代替的現象。最常見的和最重要的是構造變形面的置換。構造置換作用不僅可以使原來成層岩石中的面狀構造置換為與褶皺軸面韌性剪下帶平行的新面理,而且可以將原來塊狀岩體變形分解為具有新生平行面狀構造的層狀岩石。
以層理(S0)為例,面狀構造的置換可以分為3個階段。
早期階段:原始層理S0作為變形面,在遞進彎褶過程中越來越緊閉,進而發育軸面面理S1
中期階段:S0與S1之間夾角越來越小,強硬岩層被拉斷,發生石香腸化和無根褶皺這時S0連續性逐漸消失,S1已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晚期階段:S0完全破壞,S0與S1幾乎平行,形成了貌似均一的新生面理帶,原始地層層序徹底改變。
在不同變質程度地區,置換程度有所不同,如在我國冀東深變質岩區,置換的3個階段均發育,在我國南部的中深變質岩區,主要發育早中兩個階段。
新生面理新生面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