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地形

構造地形

構造地形是原生的,即是由於構造運動直接影響產生的,包括地表主要起伏和某些較小的形態。

在強大的地殼運動中,地殼岩層受到強烈擠壓、拉伸或扭動,有時發生褶皺斷裂,有時產生平移、升降等,並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形成了複雜而有規律的構造地形,這些構造地形控制了地表的山脈、河流和高山、盆地的格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構造地形
  • 外文名:tectonic landforms或 structural landform
  • 基礎依據:構造岩性特徵
  • 產生原因:由構造運動直接影響產生的
  • 定義:是地質構造形態的外部表現
  • 基本類型:水平岩層構造地形、單斜地形等
概念,特點,基本類型,

概念

構造地形是地質構造形態的外部表現,是地質構造形態與地形形態一致的地形。

特點

由於地質構造形態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剝蝕作用的破壞和堆積作用的改造,所以,除極個別的場合外(例如,新發生的斷層崖),絕大部分的地質構造形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改造。所謂構造地形實際上是地質構造形態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壞,但其基本特點仍被保留下來,並且在地形的形成中仍起主導作用的地形。
在構造地形中,分為明顯地帶有地質構造形態的特點的正向構造,如背斜穹窿地壘等形成高凸的或相對高凸的正地形;以及負向構造,如向斜構造盆地地塹等形成負地形。地質構造形態未被破壞或輕微破壞的構造地形,叫做原生構造地形。原生構造地形的形態與地質構造的形態是一致的。地質構造形態在較大程度上受到剝蝕作用的破壞,但仍然控制著地形的基本特點的地形,叫做剝蝕構造地形。剝蝕構造地形包括埋藏在地下被剝露出來的地質構造形態所形成的地形(剝露構造地形)。
確定較小規模的構造地形的具體標誌是構造面(褶皺面、斷層面噴出岩和侵入岩體表面)和構造形態在地形中所占的比重。如果一種地形表面主要是由上述這些構造面所組成並且地質構造的基本輪廓仍然在地形形成中起主要作用時,便叫做構造地形。大規模的構造面很難保留完整,所以,大構造地形主要是根據地質構造形態的基本輪廓保留的程度加以確定的。
在地貌學中,常常把構造地形與構造運動地形等同起來。但如上述,構造地形所指的是一些已形成的較古老的地質構造形態在某種程度上被改造但構造變形面仍能分辨的地形。而構造運動地形所指的則是能夠反映新構造運動的地形。新構造運動可以形成明顯的新地質構造形態,如上升的高原,下降的湖泊和沼澤低地和平原等。所以,構造運動地形包括由新構造運動形成的新地質構造地形和受新構造運動控制的地形。由新構造運動形成的新地質構造地形,可以看出新地質構造形態和構造變形面;受新構造運動控制的地形,看不出明顯的新地質構造形態和構造變形面。

基本類型

⑴水平岩層構造地形
這是一類岩層產狀接近水平(小於5°),地形表面與岩層表面基本吻合的地形,這種地形通常是沉積的海底及湖底,由於構造上升運動浮出水面所形成的。由於冰體融解而露出的冰積表面也屬於這一類。浮出的海底、湖底和冰積面在大多數場合下都是一種平原地形,叫做構造平原。由水平的火山岩層所構成的平原,也屬這一類。構造平原的表面一般是平展的,但也可以具有微小的原始的和後期形成的起伏。
構造平原在構造運動上升的過程中不斷地經受到剝蝕作用的破壞,首先是河流的侵蝕作用的破壞。組成構造平原各個岩層抵抗剝蝕作用的能力,通常都是有差別的。這樣,在切割構造平原的河谷的斜坡上,便會產生了階梯狀地形。抗剝蝕能力強的岩層,組成階面和階坎的上部;抗剝蝕力較弱的岩層,組成階坎的下部。由於這種階狀地形受著地質構造的控制,因此,它被叫做構造階地。構造平原不斷上升會被分割成為一些山嶺和孤立的山嶽或丘陵。如果組成構造平原頂部的岩層較堅硬,則它們的頂部是平展的。由水平岩層所形成的孤立的平頂山叫做方山。方山進一步被剝蝕作用所破壞,其規模漸漸變小,從而使一些方山的頂部呈錐形,叫做小方山或尖山。
如果構造上升運動長期停滯,河谷不再下切,構造階地和方山地形繼續經受剝蝕作用,最後可以完全被破壞。這時,構造平原再度顯示出較為平展的由被挖掘出的較堅硬的水平岩層的構造表面。這種次成構造平原一般較原始構造平原複雜,通常是一種帶有起伏的剝蝕一構造平原或堆積一構造平原。因為在這種平原上,除次成構造面而外,還有小規模的剝蝕地形面或堆積地形面。
⑵單斜地形(傾斜岩層的構造地形)
單斜地形是一種主要由單斜構造形態所造成的地形。單斜地形分布很廣,單斜地形較之水平岩層地形更易於受到剝蝕作用的破壞。因此,在絕大多數場合下,單斜地形都是一些剝蝕構造地形。
單斜地形的原始構造地形是由傾斜岩層所構成的傾斜構造平原和單斜山,組成傾斜構,造平原的岩層的傾角由5°至20°,組成單斜山的岩層傾角,大於20°。
由軟硬岩層的互層所構成的傾斜構造平原,被剝蝕作用破壞後形成的一種最普通的剝蝕構造地形是單面山。單面山是一種平行於單斜岩層走向的剝蝕構造山脊,具有一個沿縱節理面發展的陡坡和沿傾斜岩層面延展的緩坡。沿縱節理面發展的陡坎叫做斷崖坡。其上部由較硬岩層組成,下部有軟岩層構成;沿層面延展的斜坡與較硬岩層的層面重合,叫做傾斜坡。斷崖坡是岩層沿縱節理面破碎的結果。縱節理面垂直於層面,所以,斷崖坡的斜坡角大致與岩層傾斜角的餘角成正比。因為構成單面山的岩層傾斜角為20°以下,所以,斷崖坡的坡度角可達70°,通常是比較陡峭的。傾斜坡基本上是岩層的層面,其坡度與岩層的傾角大致相同,一般在20°以下。
⑶褶皺地形(褶曲構造地形)
褶皺地形包括由構造穹窿和盆地背斜向斜以及鹽丘構造所形成的地形。原始的褶皺地形可以是正地形,也可以是負地形。原始褶皺正地形是一些褶皺山嶽和丘陵;原始褶皺負地形是一些褶皺窪地或谷地。但除鹽丘而外,自然界中原始褶皺地形很少,大部分都是遭到不同程度破壞的剝蝕一褶鈹地形。
⑷斷層的構造地形
斷層在地形上表現常常極為明顯,特別是較新斷層,斷層面與地形面、斷層線與地形線,兩者極為吻合。就是較老的斷層,往往在地形上也留下明顯的形跡,常見的斷層地形有以下幾種:
①斷層崖
斷層崖是由斷層形成的陡峭的斜坡懸崖。斷層崖常常構成高原或山嶽和丘陵的邊緣或階梯狀地形的陡坎。斷層崖是由於斷層引起地層垂直錯動,在斷層上升盤的邊緣形成的。斷層崖的坡度與斷層的傾角有關。斷層崖的規模,取決於斷層運動的規模和強度。許多連續活動或間歇活動的新斷層運動所形成的斷層崖,例如,我國東部平原與鄰接山嶽地區之間由劇烈的間歇性活動的新斷層運動所形成的斷層崖,可以達到很大的高度。
在抗剝蝕能力強的岩石中新形成的高角度的斷層崖,可以保持著實際的斷層面,可見有斷層擦痕或斷層角礫岩。然而,這樣的斷層崖卻非常少。常見的斷層崖都在一定程度上被風化和剝蝕作用破壞和改造。在斷層崖形成後,各種風化作用和剝蝕作用使斷層崖上部的物質迅速蠕動、滑動、崩落和被搬運,使整個斷層崖的坡度變得平緩。在這種過程中,斷層崖的上部受到破壞;斷層崖的基部或下部,被由上部搬運下來的鬆散堆積物所復蓋。其結果是斷層崖的上部向後退卻,斷層崖的坡度變得平緩,斷層崖的高度也陸續減小,最後,在地貌上呈陡崖的特徵可以完全被破壞。但如果斷層崖的某些基本輪廓是由斷層運動形成的,仍然可以叫做斷層崖。
②地震斷層崖及有關地形
在地震區域,由於地殼沿垂直裂隙錯動發生斷層崖——地震斷層崖。地震斷層崖的長度雖然可以很大,但高度一般卻較小。地震斷層崖可以是地震斷層運動產生的本義的斷層崖。也可以是由於在地震過程中,地殼物質的差異壓緊作用和蠕動所產生的次生裂隙錯動形成的次生斷層崖。在這些斷層崖的底部,常常發生封閉的小規模的盆地、陷坑或溝糟。與地震伴生的及地震發生之後的土爬、泥流、水噴和侵蝕作用,常常很快破壞這些原生的和次生的地震斷層崖。我國的海城、唐山和其他地震過程中,都有這樣的地震崖和有關地形出現。
③斷塊地形
斷塊地形包括由斷層運動形成的正地形和負地形。斷層運動引起垂直錯動,使相對升高的部分成為正地形——斷塊山嶽(或高原、丘陵),相對下降的部分成為斷塊窪地(或平原)。斷塊山和斷塊窪地可以由一個方向的斷層形成,也可以由幾個方向的斷層形成。斷塊山和斷塊窪地周圍界以斷層崖。較大規模不規則的多角形斷塊窪地,叫斷塊盆地;長條形的斷塊窪地,叫做斷層谷。斷塊窪地可以集水成為湖泊,也可以被堆積物復蓋成為斷塊堆積平原。斷塊山和斷塊窪地常常伴生,它們的組合地形叫做盆地一山脈斷塊地形或簡稱為盆地一山脈地形。
常見的斷塊地形是地壘地塹地形。地壘地形是中央斷塊相對升高的正地形,它可以是高原、山嶽和丘陵;地塹是中央斷塊相對下降的負地形,它可以是盆地、谷地或窪地。地壘和地塹地形隨斷層運動的方向、組合及其規模而異。
裂谷是一種大規模的斷塊負地形,是中部斷塊下降形成的斷塊谷地。谷地兩側以斷層崖為界。現已證明,裂谷不是由於簡單的水平張力引起的斷塊下降運動形成的。裂谷是由於穹曲運動形成的大規模彎曲構造頂部的張性斷裂形成的斷陷造成的。所以,裂谷與穹曲高原伴生。
斷塊構造地形的分布非常廣泛,斷塊構造地形可以發生在近水平的岩層中。也可以發生在古老的褶皺地層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