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匯泉東部,太平山南麓,西臨匯泉灣,南接太平灣。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是風景療養區,面積70餘公頃。主要大路因以中國八大關隘命名,故統稱為“八大關”。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為別墅區,有“萬國建築博物館”的美譽。解放前,青島八大關是官僚資本家的別墅區。解放後,人民政府對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進行了全面修繕,使其為中國重要的療養區之一,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重要的國際友人,曾在八大關下榻。

1992年,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評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一。2009年,入選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
  • 所屬年代:近代
  • 地理位置:山東省青島市
  • 占地面積:70餘公頃
  • 保護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號:IV-492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特點,格局,文物遺存,花石樓,山海關路1號,山海關路3號,山海關路5號,山海關路9號,元帥樓,公主樓,韓復榘別墅,青扇寮,宋家花園,居庸關路11號乙,朱德別墅,價值意義,建築藝術,園林景觀,影視價值,外交意義,保護措施,科學保護,文物普查,三多治理,歷史文化,旅遊信息,位置,門票,交通,

歷史沿革

清朝末年,八大關隸屬於青島即墨仁化鄉文峰社的地界。20世紀初,德國占領青島後,將此地劃為德人居住區。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少數建於德國統治時期(1897年-1914年),絕大部分興建於20世紀30年代。
民國二十年(1931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沈鴻烈擔任青島市長期間,將榮成路以東,北到湛山大路、南到太平灣的近千畝區域規劃為“榮成路東特別規定建築地”。要求建築密度必須在50%以下,保護綠地,以及必須採用透空圍牆等等。這一地區修築了大約10條道路,均以中國古代軍事關隘命名,包括縱向連線香港西路的紫荊關路、寧武關路和韶關路,以及橫向交織的武勝關路、嘉峪關路、函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居庸關路和山海關路,俗稱為“八大關”。
20世紀40年代,國民政府中的高級領導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曾下榻八大關別墅,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柯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等亦曾在此居住。
新中國成立以後,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別墅成為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元首的重要場所,毛澤東主席也光臨過八大關。1957年夏天在青島居住期間,毛主席在第二海水浴場的紅亭內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及高棉西哈努克親王等曾下榻山海關路9號。山海關路17號因為有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葉劍英6位元帥的下榻而被稱為“元帥樓”。
青島八大關近現代建築青島八大關近現代建築

建築特點

特點

青島近代城市的發展規劃和建築風格的演變,是伴隨著各階段統治者的不同目的,逐漸演化而成的。“八大關建築”是青島城市特有歷史環境下的特有產物,其整體規劃布局及風格形成同樣具有獨特的性格。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的建築造型獨特,匯聚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築風格,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舉凡希臘式、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拜占廷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園風式、新藝術風格式、折衷主義式、國際式等建築風格,在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中皆有所見。別墅造形以坡屋頂為主,出現了大量平屋頂式或平坡結合的別墅建築式樣。建築面積以每棟400平方米左右為主,很少有超過1000平方米的別墅。建築密度通常在20%以下,建築面積密度在15%左右。整個區域以建築與綠地庭院相結合的形式出現。
紅坡屋頂是德據時期青島建築最顯著的特徵。德據時期以米和層高三層作為建築的高度限制的建築法規,青島變化起伏的丘陵地形、德國住宅的傳統形式等多種因素都為青島近代城市住宅採用紅坡屋頂並能展示坡屋頂的變化提供了條件。受德國傳統住宅形式的影響,屋頂的坡度多數陡峭,另外也有一些較為平緩的屋頂實例。
為了滿足私密性、對光和熱的需要,房間之間的聯繫減少到最低的限度。建築師們在設計時功能使用是最主要的,平面是首要考慮因素,立面結合平面設計,實用主義的程式應優先於構圖形式規則的需要,這些設計是“由內而外”的程式。

格局

八大關區域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從規劃到建築沿著西方建築文化的道路建設。區域所反映的建設理念與中國《周禮·考工記》得設計思路相差甚遠。規劃結合現狀的自然地形設計為開放型格局,而且路網順應自然地勢布局呈自由式和棋盤式相互扭化的形式,淡化了中國道路網“經緯”的關係。
八大關區域建設過程中首先形成的是沿海地段,隨後以層次梯分由低而高進行建設。建築布局以南北向為主,別墅大都追求較大的花園面積,建築體量控制的適中或小巧。其住宅平面大都是集中式布局,各房間布置緊湊。平面形狀雖然不規則不對稱,但大都接近於正方形,少量沿南向舒展布局或呈L形。房間按最佳的朝向布置,北面廚房,東面臥室,西面是起居部分。

文物遺存

花石樓

花石樓,位於黃海路18號。建築面積753.7平方米,院內面積4.5畝,樓的主體共5層,頂層為觀海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由蘇聯人格拉西莫夫修建,由於是用花崗岩和鵝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樓,為歐洲古城堡式風格,有古羅馬哥特建築的遺風。室內有巴洛克洛可可建築的痕跡,是八大關中的代表性別墅。解放前國民黨戴笠曾在此住過,相傳蔣介石曾在這裡避過難居住過。解放後,花石樓成為接待中外貴賓的館舍,董必武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在此下榻。
花石樓花石樓

山海關路1號

山海關路1號建築是文藝復興式別墅,建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劉耀宸、俄拉夫林且夫設計。山海關路1號的院門底部為一米多高的粗石牆,上面為淡黃色的粉牆,漆黑的鐵門中部有精美的盾形花紋裝飾,鐵門的兩側粉牆上,各有兩個站立的黑色獅子。院牆鐵柵欄內有木質圍欄,山海關路1號建築的四周均是寬大的花園,花園內除了各種植物外,還修建有露天游泳池和噴泉。瑞典瑞中友好協會主席米爾達、葉劍英元帥、粟裕大將和藝術大師劉海粟等先後在此下榻。
山海關路1號山海關路1號

山海關路3號

山海關路3號是棟小樓,小樓樓體建築平面並不規則,粗石花崗岩築基,黃色粉牆,紅瓦斜坡屋頂,房屋的頂部還有一座四角的木亭,亭子的頂部有清晰的橫條木紋,檐下配有鏤空的花紋。小樓的每處牆角均有粗石點綴,氣窗都用白色的線條圍邊。小樓正門朝南,拱形大門前有數級石階,門廊的上方是個很大的矩形露台,圍欄均為花型細柱組成。建築的西面配有精美的木梯,木梯的圍欄上配有精美的花紋。院牆上的石牌註明這棟別墅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中國建築師周翱設計。
山海關路3號山海關路3號

山海關路5號

山海關路5號建於1936年,業主為丁蔚農,茂康建築事務所設計,新慎營造廠施工。該建築1939年經過一次較大幅度的改建,建築面積603.84平方米,占地1.688畝。日軍第二次占領青島時建造了這座現代風格的日式住宅,外牆用綠色的釉面磚鑲嵌,院內的植物是紫藤。解放後,該處被作為接待中外賓客的賓館。鄧小平譚震林等政要曾在此下榻。該處庭院正對著第二海水浴場正門,山海關路5號暫不對外開放。
山海關路5號山海關路5號

山海關路9號

山海關路9號,是一幢美國式建築。原為美國駐青島領事館所有,始建於太平洋戰爭以前,後被日軍沒收。日本投降後,該樓為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上將的住宅,其室內家具全部從美國運來。當時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因而柯克在青島倍受國民黨軍政當局的恭敬和吹捧。柯克回國後,這裡又成為美國海軍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上將的宅邸,直到1949年5月,青島解放前夕,白吉爾率美國海軍撤出青島。新中國成立後,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都曾在此下榻。
山海關路9號山海關路9號

元帥樓

元帥樓,即山海關路17號。是一座日本式建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在青島的日本人所建,樓內設有四個房間,其中一個日式套間的牆壁上鑲掛著一塊櫻花木,據日本人考證,該櫻花木有上千年的樹齡,十分罕見。在巨額座樓有個別稱叫“元帥樓”,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徐向前彭德懷等6位元帥曾在該樓居住。
元帥樓元帥樓

公主樓

公主樓,居庸關路10號 ,是一座典型的丹麥式建築,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整個建築造型別致,風格獨特。關於公主樓的來歷,據說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有一位丹麥王國的王子乘坐“菲歐尼亞”號豪華遊輪來到青島遊覽觀光。丹麥王子遂委託首任丹麥領事在八大觀海濱購置土地,按照安徒生童話中的意境設計了這座丹麥古典式建築,準備將其作為禮物送給丹麥公主。雖然丹麥公主最終沒有來青島,但“公主樓”的名字卻不脛而走,廣為傳播。
居庸關路10號居庸關路10號

韓復榘別墅

韓復榘別墅,位於青島山海關路13號,是民國時期山東省政府主席、大軍閥韓復榘的別墅。有二層小樓一座,平房一排共800多平方米。20世紀30年代,曾任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因與蔣介石有隙,來青島躲避時居於此樓。
韓復榘別墅韓復榘別墅

青扇寮

青扇寮曾是日本東亞制粉株式會社的職工宿舍,該社的山本常務住函谷關路6號,經理住函谷關路8號。“青扇寮”解放後也曾是青島療養院的療養樓,1993年拆除改建了青島貴賓樓,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這裡下榻。

宋家花園

宋家花園,居庸關路14號,是美國式建築,電視劇《宋慶齡和她的姐妹們》中美國的家。

居庸關路11號乙

居庸關路11號乙,日本現代仿歐式建築,同時具有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風格,曾作為紀實性影片《風流女諜》中日本間諜川島芳子在日本的家外景地。

朱德別墅

朱德別墅,太平角一路1號,是一座西班牙式建築,又稱積善堂,朱德於1950年來青島視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時,下榻於太平角一路1號。1957年朱德再度來青島,仍住在太平角一路1號。

價值意義

建築藝術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帶來了眾多國家的建築思想和建築實踐。以劉耀宸、張新齋徐垚劉銓法、王節堯、王屏藩、蘇復軒等人為代表的中國建築師的藝術創造。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標誌著中國建築師正式走上歷史舞台,標誌著青島建築藝術擺脫了單一的殖民地色彩,成為中國文化吸納域外文明的成功範例。

園林景觀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景區路旁栽植了各類不同品種的樹木。各路之間,順應地勢開闢了數十處大大小小的公共園林。建築不僅沒有破壞“地景”,而且有效提升了地理環境質量。

影視價值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的異國風情成為長期以來不可多得的天然影視攝製基地。20世紀30年代,由洪深編劇、胡蝶主演的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劫後桃花》在匯泉路22號別墅拍攝;根據老舍作品改編的電影《二馬》在太平角1路9號別墅拍攝;居庸關路14號別墅還因為拍攝過電視劇《宋慶齡和她的姐妹們》而獲得“宋家花園”之雅稱;另有《家務清官》、《苗苗》、《13號魔窟》等電影和電視劇也是在此拍攝的。據統計,有近百部影視作品在這裡攝取過自然風光和建築內景。

外交意義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本身即是在東西方文化大背景下誕生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在這裡形成投射。除了這個大背景之外,這裡還濃縮著一些頗具研究價值的微觀事象,比方說外交領事文化,在20世紀30-40年代,這裡成為外國駐青島領事機構及領事人員的駐紮地,其中英國總領事官邸舊址、丹麥領事官邸舊址以及德美兩國領事館使用過的別墅均是八大關建築的代表之作。

保護措施

科學保護

新中國成立以後,青島市委、市政府將八大關街區確定為風景區和療養區。青島市文化和文物行政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對八大關進行保護。
2000年前後,青島市堅持“原貌修復建築,綜合整治環境”的原則。成立了由國內外專家組成的專家諮詢委員會,確定並邀請加拿大設計公司與德國設計師為房屋修復總設計。青島市財政每年投入近5000萬元用於建築修繕、拆除違章建築、搬遷居民和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並修建了太平角公園
八大關建築八大關建築
2001年,“八大關近代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青島市將八大關街區列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十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之一;編制了包括八大關街區在內的《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制定了《八大關歷史文化保護區控制性保護規劃》和《八大關歷史文化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規劃》。
2008年8月,青島市文物局與規劃局特邀有國家文物局核准資質的專業單位進駐八大關街區進行現場專題勘察與調研。

文物普查

青島市文物局2007年以來,結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組織文史、規劃、建設、房產和文博專業人員,全面開展了八大關近代建築普查工作。對1949年以前形成的建築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並進行了全面的資料整理和深入的學術研究工作,理清了絕大部分保護建築的建造年代、建築結構、建築及占地面積、建築師、原業主等原始數據,對重點建築的藝術風格及人文脈絡進行了深入考證。

三多治理

青島市針對八大關近代建築“三多”現象(即使用單位多,街區內現有居民近5000戶,駐在單位近百家;房屋數量多,共721棟各類建築,67萬平方米,房屋產權及用途情況複雜;維修資金需求多)進行了綜合治理。

歷史文化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中的一些別墅曾經為一些近代軍政人物所擁有,如晚清軍機大臣吳郁生北洋政府外交總長和中國首位國際奧委會委員王正廷中華民國青島市市長和山東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鴻烈,原北京大學教授吳雲巢,原山東大學教授周鐘岐,民族實業家周志俊,俄國航海專家霍梅可,德國建築師畢婁哈等,誕生於青島的音樂家譚淑真設計的別墅至今保留。

旅遊信息

位置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匯泉東部。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

門票

門票:成人價格60元(八大關通票)。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交通

青島公交:乘26路; 31路環線; 202路環線; 206路環線; 223路; 228路環線; 231路環線; 304路; 311專; 312路; 312路區間;316路; 317路; 321路環線; 370路環線; 604路環線; 605路在武勝關路站下車。
太平角公園(一療)站太平角公園(一療)站
乘214路,219路公車在“正陽關路”站下車,或乘旅遊觀光1路公車在“八大關”站下車。乘468路公車在寧武關路站下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