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南召縣民間舞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霸王鞭”是南召縣人民喜愛的新型民族民間舞蹈。

《霸王鞭》的靈感源自白族傳統舞蹈“鞭舞”,以傳統的舞蹈形式與當代舞蹈相融合,承載著白族人內心深處的記憶,詮釋舞者的內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霸王鞭
“霸王鞭”一般是八人演出(也有大班子多至二十人),男四人,女四人,一出場,就聽見啪、啪、啪!拍的聲音,給人—種新穎的感受,它的節奏感很強,音樂伴奏著舞蹈,非常活潑,舞蹈的節拍與音樂的節拍更加一致,使人聽了有整齊化一之感,舞起來的“霸王鞭”增添了另一種美的享受,別有風味,它的動作大方,八拍完了一個主要動作(動作一),步法是以圓場步,其次是踏步、小橫步等。舞蹈隊變化多端,有走八字、逛新城、站得高看得遠、一條、蛇退皮。該舞才傳入南召時,沒樂伴奏,後來逢年過節,此舞也列入了其它民族民間舞蹈其中,跟著其它舞蹈一起玩,逐漸也配上丁小銅器,效果比較良好。
該舞的服飾簡單大方,服裝是鼓衣來代替舞衣,男穿淺綠色帶有紅邊的腰鼓衣,腰系藍腰帶,頭裹籃頭巾,腳穿淺綠色彩鞋。女穿大紅色帶有黃邊的腰鼓衣,粉紅腰帶,頭系原裝束,腳穿紅色舞彩鞋。
該舞的道具是用竹子做成,上邊刻有四個孔,孔裡邊用鐵絲繫上長線三個,兩頭是紅纓子,紅纓子上是用麻染上顏色做成。桿是花格格,表示鞭的意思。
“霸王鞭”是解放後從南陽流傳到南召的。據調查,公元一九五一年三月,南河店街郭太成同志在石門鄉國小教書,當時為了配合鎮反運動,鄉政府要求學校要搞好宣傳工作,於是,郭太成同志到南陽市學習“腰鼓”。當時在南陽市的一個操場上發現了一群孩子打“霸王鞭”,他感覺此玩藝兒很新穎,在一邊也跟著學了起來。從那時起,“霸王鞭”傳入了南召縣石門鄉,後又傳入了南河店街,據郭太成同志談:“該舞在南召縣各集鎮很普遍,每年春、燈節或物交會,該舞和其它民舞一樣,都要出觀在民眾面前”。一九八一年,該舞經喬端鄉土門學校黃廷義老師(一九五一年跟著郭太成老師上過學)傳入了喬端鄉,每年喬端鄉物交會上都要玩一玩。一九八五年以來舞又中斷了。據郭太成同志說,現在該舞的最佳表演者,要屬南河店街藏富成同志。他從小就熱愛文娛活活,一直到現在是積極分子,是民族民間舞蹈的主要骨幹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