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錢棍
- 地理標誌:北方
簡介,表演,
簡介
窄樣春衫稱細腰,蔚藍首帕髻雲飄;霸王鞭舞金錢落,惱亂徐州疊金橋。這是清代《百戲竹枝詞》中對霸王鞭的描寫。原詩有注日:“徐州伎婦,以竹鞭綴金錢,擊之節歌,其曲名《疊斷橋》,甚動聽,行每復藍帕,作首妝。”這與英美菸草公司在1905年出品的煙畫.畫面所繪的表演情景甚為相似,可以互為佐證。依此,可以看出“打霸王鞭”這種街頭表演的形式.原是發源於江蘇徐州一帶。
表演
所謂霸王鞭,是一根三尺多長的竹竿,兩端各掏空兩對一寸多長的孔眼,每個孔眼內都鑲有一對銅錢。傳說,楚霸王項羽當年在戲馬台前馴馬時,用的是一種綴鈴的竹鞭,樣式與此相近,故而得名。藝人用此鞭有節奏地擊節身體的不同部位,演唱歌曲故事,載歌載舞,娛己娛人,可聽可賞,活潑有趣。
明清時期,打霸王鞭是在農村荒災時節,是河南婦孺作歌行乞的一種手段。上世紀50年代,打霸王鞭發展成一種普及的民俗娛樂形式,幾乎與扭秧歌、太平鼓一樣,婦孺皆會。因其節奏感強,有人將它改編為少年體操,一度在國小里推廣。筆者兒時上體育課時,就是人手一鞭,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舞得嘩嘩作響,至今記憶猶新。細考。打霸王鞭實際來自“打連廂”.而打連廂卻是很有歷史來頭的歌舞表演。相傳武王伐封時.黃飛虎就曾化裝為打連廂的藝人混出關去,最終起兵造反,推翻了殷紂。至於連廂如何打.如何唱.如何表演.則無明確的說明。倒是毛西河在《詞話》一書里,把連廂一詞解說得比較詳細,他說:“古歌舞不相合,歌者不舞,舞者不歌;即舞曲中詞,亦不必與舞者搬演照應……宋末,有安定郡王趙令疇者,始作‘商調鼓子詞’,譜《西廂》傳奇,則純以事實譜詞曲間,然猶無演白也。至金章宗時有董解元,不知何人,實作《西廂彈詞》,則有白有曲,專以一人彈並念唱之。”
“嗣後金作清樂.仿遼時大樂之制.有所謂‘連廂詞’者,則帶唱帶演,以司唱一人,琵琶一人,笙一人,笛一人,列坐唱詞;而復以男名末泥,女名旦兒者,並雜色人等人勾欄扮演,隨唱詞作舉止,如‘參了菩薩’,則末泥揖;‘只將花笑抵,則旦兒捻花類,北人至今謂之連廂,曰‘打連廂’,‘唱連廂’,又曰‘連廂搬演’……“至元人浩曲.則歌者舞者合作一人……然其時司唱猶屬一人,仿連廂之法,不能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