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介紹 需求鏈(
Demand Chain )是
美國 著名
管理學家 和
作家 麥可·波特 (
Michael Porter )在其1985年的
著作 “競爭優勢”(
Competitive Advantage )中最先提出的,需求鏈是價值鏈商業模式的一部分。
簡單來說,企業必須把關注的焦點從供應轉移到消費需求上。需求鏈的概念讓
渠道 成員共同面臨一項嚴峻的任務:能夠比供應鏈提供給消費者更多的
價值 。在
戴爾 的《
Direct from Dell 》中,作者生動詳細地敘述了市場變化怎樣從根本上不僅僅改變企業的作業和組織,也改變了整個供應鏈。幾年來,市場人員一直在分析渠道力量,來試圖解決如何成為供應鏈的指揮者。然而,戴爾的答案是:供應鏈的指揮者是消費者。
"消費者權力"是供應鏈
領導者 的
口號 。由於消費者可以得到無數的產品和選擇眾多的分銷渠道,他們最終將塑造供應鏈管理的未來。市場人員一直在爭論"推"與"拉"的供應鏈管理的
功效 ,實際上,這種持續爭論的結果是為了創造一個供應鏈,由消費者提供一個包括推與拉的流程,我們稱之為需求鏈管理。
基本特點 需求進入供應鏈
傳統的供應鏈起始於產品的
製造 ,隨著零售商出售製造商開發、
批發商 供應的產品,供應鏈終止於對消費者的
銷售 。在這條鏈中,供應鏈專業人員的重點放在經過
作業 和
物流 渠道的產品的流動。技術、信息交換、
存貨周期 時間、到達市場的速度、
成本 效率、
運輸 和
配送 均在他們的主要考慮之列。
需求鏈和供應鏈的關係(示意圖)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傳統供應鏈上,決定產品通過供應鏈移動的是那些遠離
消費市場 的製造商。更普遍的,這些產品的
生產 並非源於
市場 的特別需求或消費者的偏好,而是來自製造商
實力 背景、資源和行銷能力。這一流程在發展中形成了零售商與製造商之間更多的協作關係,從而引起基於
零售 考慮的產品改動(如改動包裝以便於在
貨架 上堆放)、合作預測以及各種存貨補充模式。即使渠道成員之間有更密切的協作,傳統的供應鏈仍然是一個
線性 的、從左至右的序列,消費者被動地位於接受的末端。
一般來說,向
消費者 傳遞新產品時,傳統的供應鏈是有一定
效率 與
效益 的。製造商每年
開發 、
設計 、生產出成千上萬的新產品,然後進入市場由消費者使用。合理的分銷流程、適當的物流戰略及先進的信息技術使其中多數產品相當有效地流經供應鏈。
但傳統供應鏈管理的失敗,主要是無力向
最終用戶 傳遞他們確實需要的且會實際購買的產品。專心於市場研究的人員,正開始把過去對這一流程的從左至右的普遍觀念轉變為非線性的、跨越界限的思想和合作關係。
需求鏈的
特點 在於以服務需求為
起點 ,滿足服務需求為
終點 ,與供應鏈的以
原材料 供應為起點,滿足產品需求為終點相對應。可以看出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供應鏈不可能轉變為需求鏈,需求鏈也不是供應鏈中的一部分,只是這兩者卻在一定程度上又有著聯繫。因為產品需求和服務需求之間存在的關係,因此供應鏈往往和需求鏈又相伴而行。需要指出的是兩者不一定是絕對的
銜接 ,如一些文章所認為的供應鏈是前半部分,需求鏈是後半部分,而是相互交錯和影響的,需求鏈也不單單是
行銷 、
銷售 和
售後服務 那樣簡單。
權力轉移
對供應鏈統治的改變貫穿於經濟發展過程中。在
美國 ,從內戰到
二戰 ,製造商作為最強大的供應鏈成員存在,他們決定著生產什麼,並最終使消費者買到什麼。
如果製造商想生產一百萬輛黑色
轎車 ,他們不用顧及買主是否更歡迎其它顏色的汽車。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進入大型零售商時期。在此期間,像玩具反斗城(
Toys RUs )、Circuit City和Home Depot等零售商開始在供應鏈中取得更多的
控制權 ,因為他們在製造商及批發商和捉摸不定的消費者之間提供了有力的連線。當
沃爾瑪 (
Wal-Mart )作為90年代的零售巨人之一出現時,它改寫了供應鏈上產品的生產與銷售規則。
雖然沃爾瑪與其成千上萬的供應商和夥伴繼續主宰著世界上的經商方式,但是這種超級強權的供應鏈君主地位正受到挑戰,
權力 的中心開始轉移,消費者將成為供應鏈的
主宰者 並決定著將來要做的事情。新的
環境 和供應鏈統治的轉移標誌著“消費者世紀”的開始。認識到這種
轉移 的企業正開發一項更有力的“秘密行動”武器,它是一種新型供應鏈,能使既處於供應鏈起點又是終點的消費者的需求得到滿足並對其作出反應,那就是需求鏈。
需求為核心
在電子商務下,新技術與
信息交換 能力、不斷提高的
顧客 服務需求、對進入市場的效率與速度的新要求,以及全球市場的競爭事實,改變了傳統供應鏈的競爭模式,形成新的競爭市場。這決定了企業聯盟形式、協同工作方式必須與之相適應。如DELL的以銷定產、Alibaba需求信息決定供應商、Ebay消費者集體議價等都體現了這種新的特點。之所以為需求鏈,原因在於它對消費者需求的強烈關注。需求鍊表達了從消費者的想法到市場這樣一個流動的環形過程。它包含了與之有關的
製造商 、
分銷商 、
零售商 等等所有的供應鏈
實體 。重要的是,
消費者行為 和
消費者分析 決定著需求鏈的精確組成。
“需求鏈”以用戶需求為核心 價值聯盟的真正形成
零售商與零售商為市場
統治權 而爭鬥,批發商和製造商也一樣。每個
實體 在競爭中都採取非常強硬的態度。在消費者的世紀,競爭規則將被改寫,競爭者的實力將通過供應鏈聯盟得到加強。但消費者的價值體現並沒有在該供應鏈聯盟中得到應有的重視。於是以DELL、Alibaba等企業建立需求平台為特徵的需求鏈的新聯盟形式已經獲得市場認同,這種新的戰略聯盟在大量需求的基礎上關注的焦點是在客戶和最終消費者
滿意 兩方面。
由於
供應商 真正與消費者,開始作為統一的實體進行活動,建立和保持與消費者在需求鏈(這裡的消費者需求在鏈中體現為消費者需求的電子商務代理)中
夥伴 間的緊密關係變得尤為重要。在1998年出版的供應鏈管理評論中,美國
俄亥俄州立大學 的Bernard J.LaLonde
博士 概述了形成牢固的供應鏈關係的五項
基礎 在需求鏈中同樣實用。他們是:信息的共享、利益風險的共擔、經濟實體之間的廣泛聯繫、跨職能的管理流程和面向長遠的合作流程。雖然某些關係可能包括其它項基礎,但總體上這五項是基礎。LaLonde指出,如果缺少其中任一項,長期持續的關係就會面臨
風險 。
需求鏈不得不重新定義這些基礎。除了和他們的供應鏈夥伴交換
預測 和存貨
數據 外,更多的是夥伴間將共享消費調研與顧客數據。只有這樣,每個實體才能提供整條鏈獲益所需的,有關產品設計、行銷、包裝和分銷戰略方面的
反饋 。 真正以消費者需要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價值聯盟才是電子商務下的高效、可靠的
聯盟 。
管理方法 平台核心 需求鏈得以高效、可靠運行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需求收集、信息溝通、協同工作在一個電子商務平台中。並且該平台作為需求鏈價值聯盟的核心存在。如Alibaba、Ebay等都是以需求平台獲得成功的。在
平台 上,需求的收集和溝通很容易實現;供應商之間信息
共享 、協同工作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都變的不再難。
需求鏈的平台模式(示意圖) 隨著需求鏈管理對向市場傳遞消費者實際需求的強調,擴展了供應鏈的概念。需求鏈的方法超越了供應鏈管理的
物流 界限。需求鏈尋求使消費者滿意並為消費者解決問題的共同目標,把渠道成員聯合起來,方式有:
-收集分析關於消費者未滿足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發現能夠執行需求鏈所需職能的夥伴。
-把需要完成的職能移交給最有效益和效率的渠道成員執行。
-與鏈中其他成員分享有關消費者和客戶、可利用的技術以及物流機遇和挑戰等方面的信息。
-開發解決顧客問題的產品和服務。
-開發並執行最優的物流、運輸和配送方法,以消費者期望的形式交付產品和服務。
流動內容 依據漢坎遜的網路理論, 網路由其成員、資源和其各自行為組成的結論, 參照需求鏈中成員間的交換內容的不同, 把需求鏈中流動內容分為: 需求、資源、
信息 (需求外的其他信息)、
知識 和合作關係。
1、需求
需求鏈管理的
核心 是需求的
收集 、需求的
傳遞 與滿足。電子商務下需求鏈中需求與供應鏈還沒有真正在需求的指揮下形成統一體,構成真正具有
競爭力 的價值聯盟。目前都處於要么需求收集平台的成功:掌握大量用戶需求,進而形成市場主導;要么供應鏈成功:掌握原材料供應、產品生產、銷售渠道,形成價格主導。那么如何在需求的指揮棒下把這兩種模式融合到一起將是需求鏈管理的
趨勢 。
2、資源
需求鏈管理的資源研究同樣要針對企業的物質資源, 研究內容主要應包括在傳統供應鏈管理的重點——存貨管理和
運輸 最佳化上外,還要研究技術資源、
金融 資產 、
人力資源 。技術資源將集中體現在電子商務平台的建設與保障、
金融安全 、
信息安全 等方面,這些資源的利用深度和廣度將對需求鏈管理的可靠持續運行形成較大影響。金融資產的研究在電子商務出現後已經表現出新的特徵,如貸記資金劃撥、
網路支付 等。人力資源研究目前還集中如何激勵單個企業組織方面,在需求鏈管理中應該向如何提高整個需求鏈上人員
工作效率 深入。
3、信息
需求鏈中關於信息的研究涉及兩方面的內容:
(2) 確保需求鏈中各組織單元及時交付的信息共享問題。
信息技術的套用是需求鏈的基礎支持系統, 它包含各種功能和需求鏈中各組織單元的信息。需求鏈中的協作生產和物流集成需要諸如訂單計畫、各節點存貨狀態、採購計畫、生產計畫、供應商交貨預安排及儲運存貨情況等信息的集成共享, 以有效降低需求鏈中為緩衝需求波動的存貨的數量, 同時又能保證交貨及時和高效。
信息共享會導致控制力的喪失, 從而造成需求鏈中信息的扭曲, 產生個別廠商行動目標的偏離, 最終影響了需求鏈整體的效率。信息的
扭曲 是造成需求鏈中“
牛鞭效應 ”(
Bullwhip Effect )的原因之一。原始需求信息的共享是各組織決策的基礎,可以部分避免造成需求鏈中“牛鞭效應”。
4、知識
需求鏈管理關於知識的研究還沒有形成明確的方向。一個值得注意的領域是
個人能力 、
組織能力 和網路能力之間關係的研究。奈特曾考察組織能力和個人能力之間的關係。關於組織能力和個人能力與需求鏈效率之間聯繫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
5、合作關係
需求鏈中各消費者、組織之間的合作關係是需求鏈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沒有消費者、各組織單元協同的合作關係, 一切對於需求鏈中
信息流 、
資金流 的管理都失去了基礎。對合作關係的研究是從市場的巨觀角度和企業組織的
微觀 角度展開的。
巨觀角度的研究始於科斯(
Coase )的企業理論以及威廉姆森(
Williamson ) 的
交易成本 理論。有時這一領域的學者用網路組織關係來代替需求鏈的概念, 而把需求鏈視為一體化和完全市場中的不同概念。艾爾(
Ellram )認為垂直一體化可被視為需求鏈管理的一種特殊形式, 不同的是它通過所有權來管理控制渠道。
微觀角度的組織注意到了與其供應商建立
戰略合作 關係是一種價值增值活動。這種利益存在直接改變了其對供應商的行為態度, 比如採取被稱之為優先供應(
Lean Supply )的行為。其他影響需求鏈中成員關係的因素有:(1)採購戰略(獨立採購、單供應商採購、多供應商採購、長期合作採購);(2)加強合作的態度和承諾;(3)核心企業在需求鏈網路上所處位置;(4)成員對需求鏈的依賴程度。合作關係的期限(已往的合作行為、信任程度),技術和業務聯繫(供應商是否掌控用於滿足客戶的關鍵設備技術),
法律 約束(契約協定、共同
專利 ),合作夥伴的能力和影響力, 需求鏈的長度和複雜度(越到上游其成員對客戶需求的依賴度越低) 。
保障措施 需求鏈在電子商務的帶動下已經局部獲得成功,其可靠、安全運行的保障也是需求鏈研究
框架 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信息和技術標準、
法律 法規 、信息系統運行安全、金融安全、
信用 體系、信息保密等方面。
提出者介紹 麥可·波特(
Michael E. Porter )是畢紹普.威廉.勞倫斯
哈佛商學院 教授(
the Bishop William Lawrence University Professor ),著名的
管理學家 和
經濟學家 、
競爭戰略 和
國民經濟 發展
競爭力 方面的權威。他也是經濟學和管理學的作家,著名的管理學著作“競爭優勢”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