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1.用戶滿意度
電子政務的實施目的是為了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因此公眾的滿意度、企業的滿意度以及相關機構業務合作過程中的滿意度是關鍵。在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的過程中,要通過電子政務的廣泛套用,突破時間、空間、數量的限制,以增強政務信息公開和政府行為透明度為核心,提供多種技術平台促進社會對公共行政的參與和監督,增強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進而提高社會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
2.成本—收益
電子政務績效必須要衡量電子政務建設項目的效用,避免電子政務建設呈現出比規模、比設備等貪大求全的趨勢,項目建設規模不斷膨脹,邊際成本遠遠大於邊際收益的不良現象。
3.運作管理
主要體現在政府網路系統建設過程中的渠道暢通和電子政務管理平台的適應性和擴展性。對於電子政務網路建設來說,如果信息流通不通暢就意味著電子政務系統的效益無法實現,效率無法提高。而電子政務管理平台是不同主體共同使用的基礎設施,所以乎台的維護、升級管理、軟體安裝配置套用以及相關的支持服務和增值服務,體現出電子政務系統的回應性和公平性。
4.社會效益體現
提高目標的可測量性是提高電子政務效益的一個關鍵點。然而電子政務的目標之一是社會效益,對於社會效益來說,其可測量性指標弱於財務指標、工程技術指標,因此通過用戶滿意率調查、運行數據統計等間接計量社會效益,保證指標的全面性。
標準
對於
績效內容的標準一般會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量化標準,可以進行橫向、縱向比較的指標,既包括技術性的也包括效益性的;二是指導性標準,主要是國家法律、法規、各項相關政策與原則。兩者要結合使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從評估“以顧客為中心的績效”、“財務與市場的績效”、“運作績效”三個方面分部實施,見表l。
績效內容
| 評估重點
|
以顧客為中心的績效 財務與市場的績效 運作管理上的績效 社會方面的效益體現
| 公眾的滿意度、信息反應時間、信息的準確性 成本、收入和套用比例的測量 工作中效率和有效性的測量 運行數據的統計,間接計量社會效益
|
作用
任何績效評估都是對一項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或者對某單位、部門、行業、地區的某個時期工作和任務所取得的結果,從成績和效益方面進行評估。對於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作用同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一是認識作用。通過績效評估,可以對被評單位(評估對象)進行比較全面、客觀的認識,這種認識不是停留在定性的、感性的階段,而是進入了理性階段,認識的比較深刻,有一定的定量依據;
二是考核作用。即通過績效評估對被評對象的工作作出全面考核,不僅直接考核它績效的大小,而且間接考核它的全部活動情況,包括被評對象的領導者的成績和管理決策水平;
三是引導促進作用。即通過績效評估,將被評估的對象的行為方向引導到績效評估的內容方面,引到其全面發展,努力創造良好的績效;四是挖潛作用。即在績效評估中,通過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通過與標準水平、理想水平的分析,通過各項評估內容之間的對比分析等等環節,發現被評對象的差距和優勢,找出薄弱環節和潛力所在,從而達到發揮優勢、克服薄弱環節、充分挖掘潛力、進一步提高績效的目的。
目標
具體而言進行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還應有以下幾個目標:
(1)最佳化運作績效。進行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績效最佳化。最佳化指的是改善信息系統生產力的過程,使其不需要追加對IT基礎設施的投資而提高水平。因此基於績效評估的績效最佳化大致有以下幾個階段:建立和更新績效量度;建立績效責任制;蒐集和分析績效數據;報告和使用績效信息,進行持續的績效最佳化。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系統度量目標的影響因素,見表2。
影響因素
| 內容說明
|
度量錯誤
| 傳統的度量方法沒有正確解釋信息套用的實際輸入和輸出,目前廣泛認可的度量方法 有平衡計分卡等.
|
滯後性
| 傳統的度量方法不能正確計量費用與收益之間的滯後差異
|
重新分配
| 信息技術通常用於重新分配組織的資源;總產出不發生變化,只是在獲取方式上發生 改變
|
管理不當
| 由於對信息價值缺少精確的度量,這就造成管理者對資源進行不當分配和過度浪費。 因此,對於項目管理者和投資者而言,正確的績效衡量技術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
(2)明確責任制。通過績效評估,確定在電子政務建設和運作過程中相關部門的責任,建立相應的監控機制,實現最優的資源配置,確保電子政務建設和運作過程中的有效性,績效評估結果可作為最重要的參考指標。
(3)增收節支。通過績效評估,縮減在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不必要的開支和投入,以實現增收節支的目標。電子政務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績效評估的一個很重要作用就是建立起一個可以衡量比較的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了效率、效能、質量、速度等多方面的指標,為各個部門提供了可以借鑑的管理制度、程式和方法,從而摒棄不必要的開支,從而實現節約成本、增加收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