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高校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高校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於2007年9月經雲南省教育廳審批建立。該實驗室是根據我國解決“三農”問題、中央關於“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要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要求以及結合雲南省的農業現狀的形式下提出來的,實驗室的建立將利用農業信息技術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技術活力,推動雲南省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高校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
  • 審批建立:2007年9月
  • 特點: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類型多樣
  • 發展思路: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基本信息,發展思路,總體定位,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特色,研究隊伍,科研項目,合作交流,儀器設備,發展目標,

基本信息

實驗室將針對雲南省農業資源比較豐富、信息相對閉塞,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類型多樣,農作物生長具有較強的區域特性的現狀,綜合運用數據倉庫、“3S”、系統建模、人工智慧、多媒體虛擬、網路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農學理論與方法,對農業智慧型決策關鍵技術與套用系統、農業資源和生產系統的基礎資料庫及網路化信息服務體系、農業信息獲取及監測預警技術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發展思路

近年來,我國農業信息化的工作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無論從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檔案提出的“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要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還是從“八五”、“九五”、“十五”到“十一五”的863計畫、973計畫和科技攻關計畫等科研上都予以重視。在這一重大背景下,實驗室提出針對雲南省農業資源比較豐富、信息相對閉塞的一個邊疆多民族省份的省情,及雲南省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類型多樣,擁有從熱帶到寒帶的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生物資源豐富,生物特性較強,農作物生長具有較強的區域特性的特點,開展具有雲南區域特色的農業信息化研究與套用。在具體發展思路上以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課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技術研究課題等一批科研課題為切入點,以正在積極推進的雲南省“數字鄉村”工程建設為推廣面,在雲南開展具有雲南省區域特點的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達到建立以雲南省主要農作物為研究對象、具有雲南特色的農業信息技術實驗室,推動雲南農業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的目的。
實驗室體現“一個立足,兩個培養,三個結合”的發展思路:
“一個立足”——立足雲南,服務雲南農業。
“兩個培養”——通過實驗室的建設培養一批雲南省農業信息化學科帶頭人,為雲南省農業信息化科研實現突破打下基礎;通過實驗室的開放制度及高校教學等形式,為雲南省培養一批農業信息化技術人才,為實現雲南省農業跨越式發展提供技術人才儲備。
“三個結合”——結合高校豐富的科研資源做到對新技術、新理論的跟蹤研究並為其在短時間內運用於雲南省的農業發展提供基礎動力支持;結合承擔的國家級、省級等各級科研課題,做到研究的目的性、專指性;結合基地及合作農業企業做到研究成果的技術推廣與套用,縮短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

總體定位

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為背景,圍繞雲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大關鍵技術需求,以解決雲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技術和培養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中、高級人才為己任,開展適於雲南省的數字農業理論體系和關鍵技術研究,促進雲南省農業生產系統的信息化、數位化和現代化的發展,為提高雲南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速度、帶動雲南省農業信息領域的研究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目標

雲南省高校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將以縣級區域為研究對象,構建基於3S技術的5個相關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資源綜合信息的資料庫(土壤信息空間資料庫;氣象信息空間資料庫;水資源信息空間資料庫;農業生產技術信息資料庫;農產品信息資料庫)。研究縣域尺度的農業資源空間信息分散式異構數據的融合與共享技術,建立縣域農業資源信息系統框架;為發展我省可持續高效農業提供決策支持服務。
以雲南省主導農業經濟作物(烤菸)、特色經濟林果(甜橙)、無公害蔬菜和主導養殖業牲畜(生豬)為服務對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特色產業產供銷‘技物信息’三合一決策管理服務系統”。以為雲南省農戶提供技術支持、科學決策和病蟲害識別與防治為目標,集選種、育種、種植過程全程技術指導、病蟲害識別與控制、供求信息發布和電子地圖為一體,採用“企業+農戶”模式,強化農民合理施肥、科學用藥,普及農業生產知識,實現我省部分主導農業經濟作物標準化生產;
利用無線遠程智慧型監測技術,實現溫室種植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相關因素的監測,構建集信息實時採集與傳送、分析和管理一體化的溫室無線遠程智慧型監測系統,為雲南省農業企業提供低耗高產的現代化溫室標準化生產模版。

研究內容

1、農業智慧型決策關鍵技術與套用系統的研究
運用系統學原理以及試驗觀測和動態建模技術,研究建立我省重要農作物(如:烤菸、甘蔗、蔬菜、水果)的機理性模擬模型和定量化管理知識模型。主要包括:農田養分與水分平衡動態模擬模型、農業生產管理的動態知識模型、農產品生態區劃與生產力分析模型、信息化農作設計與管理調控系統等。
針對雲南省適度規模養殖場信息化需求,研究與生理、環境、市場相協調的營養需要預測模型及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研究基於HACCP養殖過程控制信息化參數和技術規範。開發集信息實時採集與傳送、分析和管理一體化的健康養殖網路系統。
運用組件技術和標準化接口規範,研究開發集信息獲取、信息管理、模擬預測、決策支持、智慧型算法、虛擬現實、網路通訊等關鍵技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和智慧型化農業管理決策系統與信息農業技術平台,重點提出農業信息獲取與監測預警系統、農業生產信息化設計與管理決策系統、農業基礎資料庫與管理系統、信息農務技術平台與套用系統等。
2、農業資源和生產系統的基礎資料庫及網路化信息服務體系的研究
運用數據倉庫、WebGIS和網路技術等,研究構建農業資源和生產系統的基礎資料庫及網路化綜合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包括農業資源和生產系統專項資料庫及其管理系統、農業電子商務與農產品信息服務系統、農業與農村遠程教育及專家諮詢與服務系統等,提供全面反應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狀況的各類信息,從而開展全方位網路化農業信息分析、管理、服務和諮詢工作。
3、農業信息獲取及監測預警技術的研究
以地面和空間平台為基礎,運用3S技術(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農業感測器技術及動態預測預報技術,研究確立農業資源環境和農情狀態的實時無損信息獲取技術以及監測、評價、分析和預警系統,包括農作物長勢與產品形成監測技術、土壤特性監測技術、農業信息自動採集感測技術、病蟲草害監測預報系統、農作生產力與生態安全預測預警系統等。

研究特色

針對雲南省農村信息化實際情況,對雲南省農村信息化、數位化實施方法、技術和體系結構進行研究。
實驗室針對雲南省地形複雜,氣候類型多樣,少數民族眾多,生物多樣性,信息相對閉塞,農作物生長具有較強的區域特性的現狀,在解決農村信息化的問題上,提出了運用3S技術(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無線網路技術、Internet技術、嵌入式等技術,實現“三網合一”,從而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難題。
針對雲南省特色農作物,開展農業生產信息化技術研究。
以雲南省特色農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信息農業的關鍵問題和共性技術為重點,開展信息農業的理論體系和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面向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的農業信息管理和決策支持系統,促進雲南農業生產系統的信息化、數位化和現代化。
針對雲南省農村生態環境,開展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技術研究。
雲南省地處長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源頭或上游,是我國最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本實驗室針對雲南省生態環境主要存在的自然生態資源退化和農業環境污染兩大問題,開展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技術研究,以保護雲南生態環境,促進雲南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針對雲南省農業信息資源現狀,進行農業信息資源資料庫的研究、開發和利用。
在對雲南省農業生產、市場、價格、品種資源、技術、政策、病蟲害、自然災害等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對各種農業資源資料庫進行研製和開發,包括農業自然資源信息資料庫、農業生產管理信息資料庫、農產品市場信息資料庫、農業政策法規資料庫、農業科技信息資料庫等,提高雲南省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質量與效益,增強農業信息在農業生產中的服務功能。

研究隊伍

實驗室現擁有一支涵蓋了多領域多學科的科研隊伍,其中包括教授11名,副教授6名,博士6名,碩士26名。專業方向涉及計算機套用、植物保護、農業機械設計製造、作物科學、農產品品質檢測以及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實驗室成員平均年齡37歲,是一支結構合理、團結協作、蓬勃向上的科研團隊。

科研項目

實驗室在近三年的研究工作中承擔了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省級科研項目13項、橫向科研項目6項;獲得國家、省級科技成果獎4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軟體著作權6項;發表科研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被EI、SCI收錄6篇。
實驗室目前在研項目包括:“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技術研究”;雲南省攻關項目“病蟲害專家系統的研究與構建課題”;國家863計畫計算機軟硬體技術主題雲南示範區項目“雲南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專家系統研製與研發”以及雲南省自然基金項目“無公害蔬菜生產遠程諮詢系統的研究”等總計21項,課題總經費超過1000萬元。

合作交流

實驗室與美國IIIinois大學、英國Wageningen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雲南神農集團、和源商貿有限公司等國內外十幾所大學、研究院所、大型企業保持著密切友好的科技合作關係,每年不定期的組織人員到國內外的高校、研究院所交流進修學習,國內外的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實驗室的學科建設與發展。

儀器設備

實驗室利用依託單位雲南農業大學教學經費、學科建設經費、校級研究經費以及從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課題、雲南省自然基金項目、雲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雲南省民委籌措的資金,購置了國內外先進的儀器設備。現已有儀器設備615台(件),固定資產總值達到500餘萬元。其中包括“Super Map GIS”、“ SUM v880小型機”、“CVPN3005-E/FE-BUN 防火牆”、“華為8016核心交換機”、“.NET開發平台”、 “嵌入式綜合開發系統”、“可程式控制系統”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專用軟體和儀器設備,為取得高水平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進一步完善實驗室工作條件和基本設施,提高實驗室建設水平,實驗室根據地區數字農業研究需要,為實驗室購置配備了無線網路設備、筆記本、農情信息呼叫系統、大棚智慧型監控設備,為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農村生態環境信息化技術研究”、雲南省攻關計畫“病蟲害專家系統的研究與構建” 省基金重點項目“雲南設施農業土壤環境質量演變機理研究”等課題的順利開展與高水平成果的取得提供了良好硬體支撐。實驗室現擁有數字農業相關的實驗室6個,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為進一步改善實驗條件,提高科研水平,四年內預算繼續投入300萬元,重點加強農業圖形圖像處理實驗室、設施農業技術實驗室、農業測控技術實驗室、網路農業技術實驗室的軟、硬體建設,購置圖形工作站、桌面開發組件、農產品市場信息智慧型服務平台、網路開發組件、感測器等設備,同時加強研究隊伍建設力度,計畫使實驗室科研條件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發展目標

實驗室在今後五年,將緊緊圍繞信息農業研究的前沿熱點以及雲南省國民經濟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著重開展農作物系統模型、農業信息獲取及監測預警技術、農業資源和生產系統的基礎資料庫及網路化信息服務體系、集成開發與示範套用農業管理決策關鍵技術與套用系統、農業生態環境評價與預測等研究。
在三到五年內,爭取在雲南特色農作物系統模型建立上取得一定進展,在農業信息獲取、監測預警技術、農業資源和生產系統的基礎資料庫及網路化信息服務體系中取得手段和技術方法的突破;爭取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獎項;爭取在SCI和國內高水平刊物上撰寫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論文;爭取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開展橫向合作研究,年均科研經費達200萬元以上;爭取培養和鍛鍊一批高水平的青年研究隊伍,形成一批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學術水平高,有團結協作精神的科研團隊;爭取在農業信息化研究領域內研究水平達到雲南領先、西部先進,在國內具有一定特色的高校重點實驗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